ICO如此疯狂为哪般?
編者語:
獨角獸一詞起源于硅谷,是投資行業,尤其是風險投資業的術語,指的是那些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創業公司。獨角獸鳳毛麟角,占創業公司總數的0.1%都不到。鑫根資本認為,一個獨角獸能達到如此估值,肯定是掌握了某種顛覆時代的技術或模式,使得投資者趨之若鶩,它的誕生勢必將帶動其相關的產業鏈發生根本。敬請閱讀!
文/盧菁、玟君(鑫根資本)
七月初,美國兩家名不見經傳的區塊鏈技術公司Tezos和block.one成功完成了總值4億美元的融資,而且,整個過程同VC、投行、華爾街、或金融證券監管都毫無關聯。他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答案是ICO -- Initial Coin Offerings,虛擬貨幣首次公開發售;不同于大家耳熟能詳的IPO --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首次公開募股。
ICO今年像是著了魔似的:僅2017年上半年,美國ICO的融資總額已達10億美元,是去年全年的10倍。市場上虛擬貨幣的總價值一千億美元左右,而虛擬貨幣的主要代表比特幣和以太幣,也在2017年上半年分別升值160%和3350%?(據數字貨幣研究機構Smith & Crown統計)。市場如此瘋狂,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ICO會帶來怎么樣的顛覆?又有些什么機遇和挑戰?
ICO,區塊鏈,虛擬/加密幣為何物?
什么是ICO?簡單的說,就是區塊鏈技術公司的眾籌集資。參與ICO的投資者購買基于區塊鏈技術上發行的虛擬代幣(virtual token),或稱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以期未來這些代幣或加密幣升值。而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 technology),是一種分布式的賬本數據庫系統,對交易做安全加密記錄。
區塊鏈運用復雜的數學加密模型,來解決數據賬本的安全連貫和一致。它靠網絡來集體管理,而不需要通過一個中心機構來統籌協調。這就促成了區塊鏈相對安全,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更改等性質。
區塊鏈技術有很多運用,電子加密貨幣可謂是其中之一,是它的衍生品;另外像智能合同(自動行使合同協議)、數據管理、交易清算、身份驗證、財產記錄、產權保護、眾籌眾享,反洗錢、投票選舉民意調查等都是運用的部分。簡單的說,得益于這一奧妙的加密技術,它是一臺創造信任、減少中介、提高效率的機器。很多需要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交易,原先是通過中心機構來協調或擔保,現在直接就可以在互聯網上一對一操作,免去了中介,又可以達到即使高效。就是這個技術奠定了區塊鏈的巨大潛力。高盛估計,單是在交易清算結算這個領域,區塊鏈就可以帶來60億美元的價值。
要建區塊鏈不容易,需要投入系統開發、代幣生產維護、投資協調等大量資源。所以區塊鏈公司的ICO一般是先賣虛擬代幣,用賣代幣的收入再來發展區塊鏈。所以ICO的典型情形是公司既沒有產品,也沒有收入,投資招募書是一份白皮書(white paper),說明想要做有些什么特長的區塊鏈,解決些什么問題,興許附上計算機程序編碼。
ICO投資者獲得的加密幣代表了對該區塊鏈公司未來的服務和產品有使用權,但對這個公司沒有所有權,沒有投票表決權,不是該公司的股東。他們投資是基于對該公司的一種期許和信念,希望該公司的產品能著地,能欣欣向榮地蓬勃發展,那那些加密幣也就能回報豐厚了。當然,如果公司產品沒有如愿開發出來或效果不理想,那投資就縮水或打水漂了。
打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區塊鏈公司看作是一家游樂園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在建設昂貴的游樂園之前,公司先發行數額有限的入場券代幣(token)集資,讓投資者等游樂園建成后可以入園享用。或者,游樂園建成后相當受歡迎,眾人趨之若鶩,一票難求,那入場券代幣價格飆升,投資者可以選擇把代幣賣了盈利。投資者擁有的入場券,可以轉讓或自己消費,但不代表對游樂園有所有權有話語權,游樂園的設計和擴展跟入場券的持有者沒有啥關系。
同時,游樂園可以是個有機的不斷發展的生命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產生很多運用,建不同的生態圈,發展出更多產品,增加游樂園的價值。甚至每個生態圈還可以發行自己的入場券,所謂代幣中的代幣。游樂園還可能有聚眾效應,用的人越多,就吸引更多人用,良性循環,價值也就不斷攀升。當然,如果游樂園沒有建成,或效果不理想,那那些入場券也就沒什么價值了。
不同的區塊鏈公司有不同的側重內容,發行不同的加密幣。現在市場著名的有10多家區塊鏈公司,最老的比特幣(bitcoin)發行于2009年,擅長智能合同的以太幣(ether)后勁十足,另外還有litecoin, Iota,EOS,Zcash,Ripple等。未來還會層出不窮。
比特幣的市值最高,為400億美元左右,單價也已近$3000;以太幣也有200億美元左右,還有其他幾家區塊鏈公司都上10億美元的市值。那么是否可以認定他們是獨角獸企業呢?按定義不行,獨角獸企業是對其股份進行估值超過10億美元,而這些區塊鏈公司發行的加密幣不屬于股權性質的資產,不能做等量齊觀的類比。那是不是該與時俱進,改寫獨角獸的定義了?
ICO?對IPO
IPO?是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有一系列規則和程序。但ICO不同,既沒有保薦人、承銷商、托管行、審核流程、也沒有國界、政府監管、法律條例等。總之,就像個野生叢林,自發自主,眾籌運動。
IPO本質上是對上市公司的擁有權,是招募股東的過程,頒發有詳細的產品盈利規模發展的招股說明書(prospectus),由投行領頭進行路演宣傳等集資活動。但ICO不算是證券發行,沒有股東一說,盡管加密幣和證券有類似的融資手段、可供交易的性質。ICO通常發表一個白皮書,闡述一下他們的項目和概念,沒有產品也沒有盈利,有時是通過一個非贏利機構——而不是投行——來操作的。
正因為ICO感覺上虛無飄渺不接地氣,它更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來促其成功。今年上半年加密幣的狂漲,是促成ICO超預期發揮、成功募資的一大重要的契機。Tezos成立才3年,block.one更神乎,今年才剛成立,它們都只有幾個雇員,卻分別獲得2.12億美元和1.85億美元的投資。
Tezos的成功還要歸功于硅谷風投教父Tim Draper的力挺。億萬富翁Tim Draper是位職業獨角獸的培育者,此前曾投資了SpaceX、Tesla、Theranos、Thumbtack等獨角獸,同時早年也投資過Baidu,Hotmail,Skype等家喻戶曉的公司。Draper相信Tezos和另一個他參與ICO的區塊鏈公司Bancor一樣,將開啟一片藍海,給人類帶來的變化可能不亞于當年的互聯網。block.one也有類似的伯樂力挺。
ICO網開一面,創立了募資的新方式,吸引眾多的投資者,彌補了區塊鏈市場融資的短檔,儼然有將加密幣當作證券甚至貨幣的態勢。加密幣交易中心(諸如coinbase)的跌宕起伏的行情,也日益為大眾所關注和樂道,發展勢頭迅猛。那ICO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融資方式了嗎?目前階段尚為時過早。ICO仍局限于區塊鏈技術公司,加密幣是它們的產品用來發售,而不像IPO是依靠流通的法定貨幣來融資。更重要的是,目前就連比特幣和以太幣這兩大最熱門的虛擬貨幣都尚未獲得合法地位,它們的價格波動巨大,交易流通支付等手段仍是邊緣地帶未受監管的小眾行為,因此非區塊鏈的傳統企業希望通過虛擬貨幣來做融資手段,時機遠未成熟。
但是,人類去中心去壟斷、降低交易成本的追求是無法阻擋的,先進的科技發明改變經濟市場甚至社會政治的運作,也是永不停歇愈演愈烈的。如果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廣泛應用,隨著加密幣發揮更多的保值流通支付等貨幣手段,甚至是在國際市場上得到廣為接受而成為世界貨幣的手段,未來會有更多傳統企業選擇ICO而非IPO。
風險不容忽略
對于ICO這樣的新型事物,我們也要客觀看待,在它確實為創業企業及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機遇的同時,其中的風險亦不容忽視。行業對投資者的警告是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
首先是投資風險,買入ICO的代幣,是寄希望未來白皮書中列舉的項目能成功落地,但可能導致其失敗的因素有很多(技術、市場、人員等)。而且這些公司大都是區塊鏈公司并以虛擬貨幣交易,虛擬貨幣本身的估值會大幅波動,其合法地位在一些國家、地區都尚未得到承認,甚至交易都可能會受到限制,因此投資者將面臨匯兌風險及流動性風險。
還有就是技術風險,如何保證投資的ICO的電子代幣有安全保障,不受到黑客的攻擊和盜竊。隨著加密幣價格的躥升,黑客的電子偷盜行為也日趨頻繁,比特幣以太幣經常受到此類威脅。就前幾天,以太幣還被黑客在加密幣交易市場coinbase上盜走幾百萬美元的市值。這就好比是用安全加密手段生產出高面值美元,讓假冒偽劣變得不可能時,高面值美元自身反而岌岌可危,經常面臨被偷的威脅。
再就是道德及法律風險,目前有不少ICO只是個圈錢的幌子。對行騙者來說,出個白皮書就能圈錢,門檻也太低行騙也太容易了。投資者如何做好盡調,去偽存真,審核技術開發者,慎防欺詐行為,是一大當務之急。成功的總是少數,而龐氏騙局可能汗牛充棟。區塊鏈加密技術也可能會使地下非法經濟更隱秘化、更興風作浪。
目前ICO處于法律監管的邊緣。中國央行雖然在2017年已經對比特幣交易平臺進行規范,包括采取實名認證在內的反洗錢措施,并掛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中心,但目前,ICO在中國尚不受管制,在美國也未納入證券監管機構SEC的監管范圍。而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加密化、跨國家跨地區的特性也不同于以往的金融機構特點,形成對監管的挑戰。從制度建設出發,應該盡快在法律上給予ICO一個說法。一個完整的監管框架對于促進整個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風險是:各色虛擬貨幣在大行其道之時,有可能分流、替代一部分主權貨幣的使用,使得貨幣政策有效性被削弱、傳導機制被扭曲、貨幣調控政策失靈。虛擬貨幣有“電子黃金”的稱號,可以用來對沖紙幣的波動。可以想象,一旦某個國家有不定因素諸如政治動蕩、通貨膨脹等,人民大眾很可能會去當國貨幣而求電子代幣,以求保險保值。甚至私人機構有可能通過操控虛擬貨幣來對一些國家經濟進行狙擊。
就在此刻,虛擬貨幣驅逐主權貨幣的案例正在委內瑞拉上演。深陷金融風暴中的委內瑞拉政府,盡管對加密幣進行了打擊,卻無法抑制居民對以太坊和比特幣的需求迅速上升,數字貨幣開采已成為民眾生存“必需品”。如何合理利用及引導虛擬貨幣,降低系統性風險,將會是各國央行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完)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oundcode/p/7241982.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ICO如此疯狂为哪般?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苹果手机变成耳机模式怎么调回来_百元真无
- 下一篇: 构造数学语言的根据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