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篇文章竟能加速蜀汉的亡国,《仇国论》到底写了什么?
原標題:一篇文章竟能加速蜀漢的亡國,《仇國論》到底寫了什么?
東漢末年,天下在經歷長期的諸侯混戰后大體上呈現出三分的態勢。其中,最為強大的曹魏是由魏文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出皇位后建立,后來繼承自曹魏的西晉為了維護政權合法性便尊奉曹魏為正統。曹魏建立的次年,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也登基稱帝,并沿用“漢”作為國號。
眾所周知,劉備一直以興復漢室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繼承其遺志的諸葛亮也為了克復中原多次發動北伐,最終積勞成疾不幸病逝。正因如此,雖然實力較為弱小,但許多人都認為蜀漢才是漢王朝的正統繼承者。然而,蜀漢滅亡前夕一篇名為《仇國論》的文章卻被認為迅速瓦解了蜀漢政權賴以維系的正統性,并加速了其滅亡。那么,這篇不足六百字的文章里到底寫了些什么呢?
延熙二十年(257),蜀漢中散大夫譙周在與尚書令陳祗討論北伐利害后將二人觀點寫成了《仇國論》,并引發巨大反響。提到譙周,或許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的弟子可謂大名鼎鼎,那便是官修史書《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另外,在鄧艾兵臨城下時,也是譙周力勸劉禪投降,這才導致耗費昭烈帝劉備畢生心血才得以建立的蜀漢政權僅僅面對鄧艾的兩千兵馬就主動放棄抵抗走向了滅亡。
在《仇國論》中,譙周虛構了兩個國家,即強大的肇建之國和弱小的因余之國。肇建、因余兩國互相敵視,彼此之間征伐不斷,此時因余國內一位“高賢卿”詢問“伏愚子”,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應該如何擊敗對手。
對此,伏愚子的回答是:“吾聞之,處大國無患者恒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恒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伏愚子舉出周文王、越王勾踐的例子,認為強國往往因傲慢而固步自封,弱國則反而能夠因為外患不斷自我提升。
高賢卿并不認同伏愚子的觀點,他指出,當年楚漢爭霸,更加強大的項羽本打算劃分楚河漢界停止戰爭,但張良認為民眾一旦習慣了被項羽統治,日后再想勸說他們歸順漢朝就困難了,于是勸說劉邦堅持戰斗。最終,劉邦擊敗項羽,這才建立了統一的大漢王朝。如此看來,因余國不該效仿周文王,而是應該堅持對肇建國用兵。
伏愚子不以為然,而是繼續補充道,商、周之時統治者采取分封制,大小諸侯國林立,那種情況下哪怕是漢高祖劉邦也無法輕易統一天下。直到秦朝統一后廢除分封,推行郡縣制,百姓才逐漸放棄了對各自諸侯國的認同感。秦朝末年,天下間紛爭不斷,百姓隨波逐流,都下意識追隨更為強大的軍閥,因此劉邦才需要爭分奪秒擴張領土,否則東方百姓就都會成為項羽的堅定支持者。
依伏愚子之見,如今肇建、因余之間的形勢不似秦朝末年,反而更像戰國時期。因此,這時該效仿周文王養精蓄銳,而非漢高祖速戰速決。如果盲目與肇建之國作戰,只會導致百姓疲憊,從而逐漸心生不滿,到時因余之國反而可能自行瓦解。有諺語說道:“射幸數跌,不如審發。”也就是如果射好幾次都沒射中,不如謹慎一點,先好好檢查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綜上所述,伏愚子總結道,智者不會因為微小的利益就改變目標,不會隨心所欲改變步調,而是等到時機成熟再行動。正因重視百姓、審時度勢,商湯和周武王才能夠不戰而勝,輕松推翻夏桀、商紂。如果當年的商湯、周武王只知道窮兵黷武,那么哪怕是伊尹、姜尚輔佐也沒法成功。
顯然,強大的肇建之國隱喻的就是曹魏,而弱小的因余之國則是暗指蜀漢。在文章中,譙周借伏愚子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他雖自稱愚者,但其態度高傲自信,顯然只是假意謙虛。與“伏愚子”對應的“高賢卿”盡管名字高尚賢明,但其觀點被伏愚子充分反駁,這顯然是譙周用來代指朝中以陳祗、姜維為首主戰派的角色。
譙周的觀點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不該繼續大張旗鼓地北伐,而是應當與民休養生息,否則一味征戰不但戰場上無法擊敗曹魏,還會消耗大量民力財力。客觀來說,譙周之言并非沒有道理,但由于和曹魏之間巨大的實力差距,對于當時的蜀漢政權而言拖延越久就只會導致雙方實力差距越大。這便是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所說的:“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蜀漢政權存在的依據就是擊敗曹魏、興復漢室。譙周認為應當維持割據,不再主動向曹魏出兵,這就會導致蜀漢直接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從而淪為一個徹底的割據政權。可悲的是,譙周寫下《仇國論》后不但沒有遭到批判,還得到了晉升,可見當時有許多人贊成其觀點。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面對兵臨城下的敵軍,蜀漢朝廷內許多大臣都認為沒有必要再做抵抗,后主劉禪也依從這些人的意見選擇了投降。倘若劉備、諸葛亮等人泉下有知,見蜀漢如此草率便走向滅亡,不知會做何反應。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 一篇文章竟能加速蜀汉的亡国,《仇国论》到底写了什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