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个什么东西
社會是個什么東西
——在大視野新境界下居高臨下鳥瞰社會 1、本文告訴社會中人,社會是個什么東西,社會上有些什么事情,社會其實不復雜,社會其實很簡單。知道了這些事情,對社會就有了全面清晰的認識。以后尋找出路的時候,可以當做參照物和參考標準。 2、社會=人與人的交往=關系。有交往就有社會。人們交往的事情很多很多。為什么做那些事情?背后的動力是什么?。想知道的人繼續看。 3、什么是交往?也就是互相接觸、刺激和反應。也就是你來我往,你往我來。 4、社會產生的原因:人有需要 和 滿足需要的活動 產生社會。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統稱為“財富”。因為人要活著,就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滿足需要的辦法,就是靠社會,靠交往,靠財富。 5、做事情有三步:目的計劃、手段和結果。社會活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手段是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結果會怎么樣,就要看條件具備不具備,手段現實不現實,能不能行得通。有果必有因。我們要創造讓手段行得通的條件,創造“原因”,功到自然成。目的只有一個,手段變化多端。“不是我不明白,這社會變化快”,萬變不離其宗——社會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圍繞“怎么滿足需求”這個本質來開展的。手段是“萬變”的,不變的是目的這個“宗”。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抓好“滿足人的需要”這個核心,創造條件去應對千變萬化的“人的具體的各類需要”。就是以“怎么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 6、人的需要:抽象點說就是“活著、活好、活得長久”。這也是所有人的活動的三大方向。具體點說,活著,就是有飯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活好,就是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自主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自由如意。活得長久,方法一是延長自己的壽命,身心健康,方法二是延續自己的基因,也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其實,社會生產的一切活動,歸根到底都是滿足各個人的吃、穿、住、行、用。 7、做最好選擇:根據實際需要,思考下必要不必要。無知產生恐懼,恐懼產生貪婪。從“需要+必要”的兩個標準出發,就不會無知地貪得無厭。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就等于不是自己的,恰到好處,適度適量才好。 8、虛榮心:和別人比較,想要比別人強的心理。人和人大不同,沒有可比性。外界的一切可以當做參考,但是最終選擇怎么做,還是要從“需要+必要”這兩個方面思考,過濾掉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忽略自己不適合的東西。任何的得到,總要付出某種代價,要考慮投入產出比,不要把自己這個大籮筐給賠進去。為了虛榮,偏離了“活著、活好、活得長久”的大方向,是不好的。 9、社會里都有些什么事情呢?事情很多。不過都是圍繞“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來做的,財富是觀察社會各種事情的線索,也有的把財富叫做利益,財富和利益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同。 10、后面說說各種事情的目的和作用在哪里。目的和結果是有距離的。 11、自己是誰:自己就是你完全知道它在想什么做什么的那個它。 12、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獨立自主觀察、分析、判斷和選擇的自由,也就是有主見。時刻提醒自己,現在在做的,是自己的選擇嗎?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命令。要學會拒絕不好的命令,選擇自己的做法,很好地對刺激做出反應。 13、哲學:解釋世界的活動。人人有自己的哲學觀。 14、科技:發現自然規律,總結成知識。研究總結世界本質和運行規律的活動。科技的結晶是各類知識、技能和工具。也就是分析把事情做好必須的條件,以及實現這些條件的方法。科技成果主要體現在工具上。工具是人的能力發揮的放大器,是社會改變速度加快的催化劑。 15、教育:將思維、知識、技能和方法普及到每一個人的活動。教會人們掌握科技,學會知識,學會用技能操作工具。技能是操縱工具的命令。 16、經濟:人使用工具把原料變成財富的活動。整合各類資源,分工合作,用工具生產東西出來。農業工業是物質生產部門。服務業是支持農業工業的維護保養以及直接滿足人的需要的行業。用生產力創造財富的活動。什么是生產力?有創造財富潛力的一種能力。生產力的組成要素是什么?需求力、整合力、自然力、工具力、勞動力。人的實際需要是有限的,財富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據人們的實際需求,生產的財富夠用即可。生產總是要付出代價,投入各種生產要素。生產的過多,人們消費不完,就白忙活一場了。生產力發達的地區,經濟陷入滯漲狀態是完全正常的,因為需求已經被滿足,只要保證財富總量維持在某個程度就行了,生產過多,只會浪費掉,這是經濟滯漲的原因。在滯漲狀態下,要做的是優化生產過程,提高技術,投入更少的生產要素獲得質量更好,數量更多的財富,減少資源消耗,也就是要用同樣的成本做更好的東西。 17、政治:政治=財富分配。分配財富的人類活動。只要有財富分配的地方,就有政治。從政者的唯一職責,就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保證公平合理地分配財富。人人的權力和權利平等,才能公平合理的分配財富。公平合理的分配辦法,是根據生產力要素投入份額,來決定各類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應得的份額。在生產力的5種要素中,自然力和工具力的財富份額并稱公益財富,是屬于全社會每一個人的,應該以全民社會保障月供制的形式無條件地分給每一個人,在當前的生產力條件下,這部分財富能夠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綽綽有余。如果人人的權力和權利不平等,公益財富就會被掌握公共分配權的人私吞,大部分的財富被剝奪了。在社會上,直接掌握財富分配權有兩類人:當政者和老板。這些人的身份本質都是整合者。當政者掌握了社會上最大的財富分配權,老板掌握其擁有的生產力系統的財富分配權。當政者的首要職責就是以稅收的方式獲得公益財富,公平合理地分配給全社會每一個人,讓人人生存無憂,有條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證每一個人生活的自由如意。 18、文藝:虛擬行業,滿足人們的非物質的需要,讓人們感覺好。 19、健康:調節人的身心到平衡狀態的活動。為人活的長久服務。 20、體育: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的活動。 21、環保: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循環的活動。 22、交際:創造好的環境條件。 23、旅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了解世界多一點的活動。 24、法律:在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的社會,是保障所有人財富的規矩。在人人權力和權利不平等的社會,是少數人吞噬多數人財富的規矩。 25、整合:團結=整合。將資源集中在一起,發揮合力,產生作用。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才有力量。100個團結在一起的人,可以控制住100萬個毫不團結一盤散沙的人,這就是團結的力量。 26、科技提供創造財富的方法,教育培養掌握方法的人,經濟是人用方法操縱工具具體地生產創造財富,政治是負責分配創造出來的財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自然這個基礎條件:物質、能量、信息、通路、結構……其實,在每一個人類活動的領域,這些事情都是互相配合,共同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7、價值:作用。事物的價值,總是在被使用的時候才會發揮出來。價值和價格不同。影響價格的因素是成本、作用、需求程度、可替代程度、好用程度、后續維護代價、緊缺程度、感覺、判斷能力、購買力、交換難易度、錯覺程度、接觸點、虛榮心和信任度等等。 28、人把事情做成必備的三大要素(條件):自身能力、環境條件,實際行動做事。缺一不可。做好自己能做的,不去擔憂不能把握的。 29、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載體,一個箱子,一個大籮筐。一個人是什么,關鍵是要看看這大籮筐里裝的是什么。里面裝的東西有多復雜,人就有多復雜。沒有固定不變的人,大籮筐是裝的東西總是經常變化的。一個人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往大籮筐是裝東西,也往往根據處境和角色的不同,需要的變化,從大籮筐里掏出不一樣的東西。千變萬化的人,隨機而變的大籮筐。看人看行動,聽話聽內容。一個人會做很多事,分開分析每一件事情的優劣才說得清。 30、人的兩大取舍標準:有價值、有趣味。也就是 滿足物質需求 和 滿足心理平衡。觀察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從人做事的兩大動機分析就可以了:做了有價值,但是沒趣味的事,這個叫無奈。做了沒價值,但是有趣味的事,這個叫娛樂。做了有價值,又有趣味的事情,這個叫如意。除非強迫、迷茫和閑極無聊,沒人去做沒價值沒趣味的事情。要快樂,就培養自己對必須做的事情的興趣。小孩子容易走入趣味的極端,大人容易走入價值的極端。價值和趣味要平衡,人才會如意。 如果一件事情既有價值,又有趣味,人們就會非常喜歡去做。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人們買東西,喜歡買“實用美觀”的。實用就是有價值,美觀就是有趣味。就這么簡單。價值和趣味的綜合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意義。 31、人天生的三大事情:事情一,改變自己,學會合作、創造、分享、共贏。實現辦法就是超越自我,學會把好事做好的才能,學會和人合作的能力。事情二,改變社會,把社會環境變成一個可以無條件保障每一個人活著需要的大家庭。實現辦法就是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全民社會保障月供制。家庭物質分配的基本特點就是吃、穿、住沒什么差別。家庭物質分配模式+理性溝通與合作+地位平等=好的社會環境。事情三,善待自然。一切創造財富的條件,都來自于自然。讓自然條件可持續循環下去。 32、成熟:懂得在堅持底線的基礎上忍耐、退讓和妥協。因為人與人的具體想法和做法存在差異,怎么通融?怎么合作?交換——全靠互相出賣價值觀解決,這是為了把事情做成,不得不做的無奈的現實選擇。你開出你的條件,他付出他的代價,互相交換一下,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33、做人做事:做人,是指目的要好。做事,是指手段要正當和有效。一個人光有能力是做不成事的,還要有現實的條件。條件就是事情成功的原因。原因具備了,就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事情自然就成了。一個人自身掌握的現實條件往往是不夠的,怎么辦?條件在哪里?在社會。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能力,就算一個人掌握了所有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揮去使用能力。一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做事情,是要講究效率的。大家分工合作,每個人做好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得到了好處,創造了財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人要吃要穿要有地方住,得不到好處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的話,以后還怎么把好事做好?從政者尤其要明白這一點,不要靠欺騙和暴力把創造的好處都塞到你自己的腰包里,不要把大多數人都逼到絕路上,不要讓民不聊生。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的社會,公共事務信息透明,暴力為民公有,少數人不敢獨吞好處,損害眾人的利益必受懲罰,因為人人有權唄。權力的本質就是財富分配權。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則分配就自然會公平合理。人為制造的權力和權利不平等,是人間最大的罪惡。信息欺騙和暴力控制是不平等得以維持的兩大法寶。靠暴力讓大多數人恐懼,不敢輕舉妄動,無法團結。靠欺騙制造社會公平合理的假象,讓人人心理平衡。公共事務信息透明和暴力為民公有是財富分配公平合理社會的典型特征和必要保證。電腦互聯網的發明創造和普及應用,為摧毀一切不平等財富分配行為創造了客觀條件。真正公平社會的到來,還需要人的努力。人+客觀環境條件+行動,才會走向成功。路在人走,事在人為。 34、價值觀:就是有關對錯好壞標準的觀念。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是“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所認識到的大象。站到別人的位置上想想別人為什么那么想,設身處地地思考下別人做法背后的原因,才能感同身受地體驗到一個越來越全面的“大象”——世界。思維的差異,都是由于摸到的部位不同產生的。語文從文字的部位看世界,數學從數量的角度看世界,各類語言用不同的符號描述世界,物理從事物的作用看世界,化學從元素的結構看世界,生物從系統的運轉看世界,歷史從時間的角度看世界,地理從空間的角度看世界,天文是從宏觀上觀察世界,經濟從財富生產領域看世界,政治從人類財富分配活動的方面看世界,美術是從色彩的角度看世界,音樂是從聲音的角度表現世界……其他學問同樣如此,都是對世界的一種片面解釋,都只摸到了世界這只大象的極小一部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好用不好用的差別。只要一種解釋很好用,人就樂意接受。為人要胸懷寬廣,兼收并蓄。依照讓人人自由如意為判斷標準,分析判斷各類事物。對人人自由如意有幫助的,就用,對人人自由如意沒有幫助的,就舍棄。 35、命令: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命令。肚子餓了,發出了吃飯的命令,渴了,發出了喝水的命令……一個人最珍貴的是自主選擇的自由。拒絕不好的命令,選擇從現在開始,最如意的感覺和做法。 36、命運:原因產生結果。現在一刻的一切狀態和變化規律是因,下一刻是結果。下一刻的結果又成為下下一刻的原因,如此變化下去。一切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一切痛苦都是命運故意布下的圈套和陰謀,唯一的目的就是給人們下痛苦的命令。要提醒自己,是否痛苦,決定權在自己手里,不僅應該拒絕痛苦的命令,還要為識破了命運的陰謀而快樂。 37、時間:時間=變化。變化是有快慢的。時間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 38、事物:作用。知道一個事物有什么作用,也就知道這個事物是什么了。一個事物和別的事物的不同,就是作用上的差異。每一個事物,往往是多個作用并存的混合體。用其長處,忽略短處。 39、才能:才能總是在人們有了麻煩和難處的地方發揮。麻煩越大,才能發揮的機會就越大。麻煩是才能發揮的前提條件。當一切才能都不必發揮的時候,社會就是完美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才能不必發揮的時候,社會就在走向完美的前程上。 40、學習:就是弄明白概念的意思。把概念弄懂了,可能也就學會了。 41、理由:人們做某些事情的前提和根據。 42、這些文字,實際上是《地球人常識手冊》內涵演變出來的。 43、總之,社會就是人與人的交往。交往圍繞財富進行。財富有生產和分配兩大活動。財富生產越來越依靠工具的普及應用,財富分配越來越依靠公益財富的無條件分享。好的社會財富循環系統是合作、創造、分享、共贏,差的社會財富循環系統是孤立、爭奪、獨占、虛耗。人們分工合作,交換條件,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分享好處。人做不做一個事情,理由就是 有沒有價值 和 有沒有趣味。人希望做事過程是有趣味的,做事的結果是有價值的。人做事情,希望產生讓自己活著、活好和活的長久的結果。人生三件事情,超越自己、公益社會、感恩自然。事情成功需要三大條件,缺一不可,人的能力+環境條件+實際行動。猜疑和誤解是很多矛盾產生的根源,溝通和理解是消除矛盾的良方。人的影響和作用,體現在“滿足人的需求”上。一個人迷茫的時候,就提醒一下自己,可以從“怎么做才可以滿足人的需求”上開始,有了條件就利用條件,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把好事做好。一切的財富來自自然,來自生產創造。當所有人的作用都沒有必要發揮的時候,社會就是完美的時候。 44、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各種事情中,找準位置,根據面臨的情況,根據人的需求,根據自己的條件,隨機應變,創造和分享財富,把好事做好。一切都是變化的,通過學習獲取新能力,通過交換獲取資源條件,通過整合形成合力。綜合權衡一下每個選擇的事情的收獲和代價,利弊得失。減少無知、扔掉恐懼、拋棄貪婪,隨需而行,不貪得無厭,不患得患失。體驗人生過程,忽略人生結果。經歷就是一切。 45、根據上面的提醒,思考一下,問問自己:在那么多事情中,自己喜歡做什么事情?這個事情可以滿足人們的什么需要?事情做好了會產生什么結果?做這個事情需要什么條件?自己怎么做可以達到這些條件?哪些條件是現成的?哪些條件需要創造?哪些條件是自己可以達到的?哪些是可以和別人合作交換得到的?使用倒推法,可以知道需要做些什么準備。 財富第三極1
王建然
2009年2月25日
——在大視野新境界下居高臨下鳥瞰社會 1、本文告訴社會中人,社會是個什么東西,社會上有些什么事情,社會其實不復雜,社會其實很簡單。知道了這些事情,對社會就有了全面清晰的認識。以后尋找出路的時候,可以當做參照物和參考標準。 2、社會=人與人的交往=關系。有交往就有社會。人們交往的事情很多很多。為什么做那些事情?背后的動力是什么?。想知道的人繼續看。 3、什么是交往?也就是互相接觸、刺激和反應。也就是你來我往,你往我來。 4、社會產生的原因:人有需要 和 滿足需要的活動 產生社會。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統稱為“財富”。因為人要活著,就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滿足需要的辦法,就是靠社會,靠交往,靠財富。 5、做事情有三步:目的計劃、手段和結果。社會活動的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手段是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結果會怎么樣,就要看條件具備不具備,手段現實不現實,能不能行得通。有果必有因。我們要創造讓手段行得通的條件,創造“原因”,功到自然成。目的只有一個,手段變化多端。“不是我不明白,這社會變化快”,萬變不離其宗——社會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圍繞“怎么滿足需求”這個本質來開展的。手段是“萬變”的,不變的是目的這個“宗”。以不變應萬變,就是抓好“滿足人的需要”這個核心,創造條件去應對千變萬化的“人的具體的各類需要”。就是以“怎么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點,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 6、人的需要:抽象點說就是“活著、活好、活得長久”。這也是所有人的活動的三大方向。具體點說,活著,就是有飯吃、有衣服穿、有地方住。活好,就是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自主選擇的自由,也就是自由如意。活得長久,方法一是延長自己的壽命,身心健康,方法二是延續自己的基因,也就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其實,社會生產的一切活動,歸根到底都是滿足各個人的吃、穿、住、行、用。 7、做最好選擇:根據實際需要,思考下必要不必要。無知產生恐懼,恐懼產生貪婪。從“需要+必要”的兩個標準出發,就不會無知地貪得無厭。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就等于不是自己的,恰到好處,適度適量才好。 8、虛榮心:和別人比較,想要比別人強的心理。人和人大不同,沒有可比性。外界的一切可以當做參考,但是最終選擇怎么做,還是要從“需要+必要”這兩個方面思考,過濾掉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忽略自己不適合的東西。任何的得到,總要付出某種代價,要考慮投入產出比,不要把自己這個大籮筐給賠進去。為了虛榮,偏離了“活著、活好、活得長久”的大方向,是不好的。 9、社會里都有些什么事情呢?事情很多。不過都是圍繞“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來做的,財富是觀察社會各種事情的線索,也有的把財富叫做利益,財富和利益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叫法不同。 10、后面說說各種事情的目的和作用在哪里。目的和結果是有距離的。 11、自己是誰:自己就是你完全知道它在想什么做什么的那個它。 12、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獨立自主觀察、分析、判斷和選擇的自由,也就是有主見。時刻提醒自己,現在在做的,是自己的選擇嗎?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命令。要學會拒絕不好的命令,選擇自己的做法,很好地對刺激做出反應。 13、哲學:解釋世界的活動。人人有自己的哲學觀。 14、科技:發現自然規律,總結成知識。研究總結世界本質和運行規律的活動。科技的結晶是各類知識、技能和工具。也就是分析把事情做好必須的條件,以及實現這些條件的方法。科技成果主要體現在工具上。工具是人的能力發揮的放大器,是社會改變速度加快的催化劑。 15、教育:將思維、知識、技能和方法普及到每一個人的活動。教會人們掌握科技,學會知識,學會用技能操作工具。技能是操縱工具的命令。 16、經濟:人使用工具把原料變成財富的活動。整合各類資源,分工合作,用工具生產東西出來。農業工業是物質生產部門。服務業是支持農業工業的維護保養以及直接滿足人的需要的行業。用生產力創造財富的活動。什么是生產力?有創造財富潛力的一種能力。生產力的組成要素是什么?需求力、整合力、自然力、工具力、勞動力。人的實際需要是有限的,財富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據人們的實際需求,生產的財富夠用即可。生產總是要付出代價,投入各種生產要素。生產的過多,人們消費不完,就白忙活一場了。生產力發達的地區,經濟陷入滯漲狀態是完全正常的,因為需求已經被滿足,只要保證財富總量維持在某個程度就行了,生產過多,只會浪費掉,這是經濟滯漲的原因。在滯漲狀態下,要做的是優化生產過程,提高技術,投入更少的生產要素獲得質量更好,數量更多的財富,減少資源消耗,也就是要用同樣的成本做更好的東西。 17、政治:政治=財富分配。分配財富的人類活動。只要有財富分配的地方,就有政治。從政者的唯一職責,就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保證公平合理地分配財富。人人的權力和權利平等,才能公平合理的分配財富。公平合理的分配辦法,是根據生產力要素投入份額,來決定各類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應得的份額。在生產力的5種要素中,自然力和工具力的財富份額并稱公益財富,是屬于全社會每一個人的,應該以全民社會保障月供制的形式無條件地分給每一個人,在當前的生產力條件下,這部分財富能夠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綽綽有余。如果人人的權力和權利不平等,公益財富就會被掌握公共分配權的人私吞,大部分的財富被剝奪了。在社會上,直接掌握財富分配權有兩類人:當政者和老板。這些人的身份本質都是整合者。當政者掌握了社會上最大的財富分配權,老板掌握其擁有的生產力系統的財富分配權。當政者的首要職責就是以稅收的方式獲得公益財富,公平合理地分配給全社會每一個人,讓人人生存無憂,有條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保證每一個人生活的自由如意。 18、文藝:虛擬行業,滿足人們的非物質的需要,讓人們感覺好。 19、健康:調節人的身心到平衡狀態的活動。為人活的長久服務。 20、體育: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的活動。 21、環保: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循環的活動。 22、交際:創造好的環境條件。 23、旅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了解世界多一點的活動。 24、法律:在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的社會,是保障所有人財富的規矩。在人人權力和權利不平等的社會,是少數人吞噬多數人財富的規矩。 25、整合:團結=整合。將資源集中在一起,發揮合力,產生作用。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才有力量。100個團結在一起的人,可以控制住100萬個毫不團結一盤散沙的人,這就是團結的力量。 26、科技提供創造財富的方法,教育培養掌握方法的人,經濟是人用方法操縱工具具體地生產創造財富,政治是負責分配創造出來的財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自然這個基礎條件:物質、能量、信息、通路、結構……其實,在每一個人類活動的領域,這些事情都是互相配合,共同用來滿足人的需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7、價值:作用。事物的價值,總是在被使用的時候才會發揮出來。價值和價格不同。影響價格的因素是成本、作用、需求程度、可替代程度、好用程度、后續維護代價、緊缺程度、感覺、判斷能力、購買力、交換難易度、錯覺程度、接觸點、虛榮心和信任度等等。 28、人把事情做成必備的三大要素(條件):自身能力、環境條件,實際行動做事。缺一不可。做好自己能做的,不去擔憂不能把握的。 29、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載體,一個箱子,一個大籮筐。一個人是什么,關鍵是要看看這大籮筐里裝的是什么。里面裝的東西有多復雜,人就有多復雜。沒有固定不變的人,大籮筐是裝的東西總是經常變化的。一個人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往大籮筐是裝東西,也往往根據處境和角色的不同,需要的變化,從大籮筐里掏出不一樣的東西。千變萬化的人,隨機而變的大籮筐。看人看行動,聽話聽內容。一個人會做很多事,分開分析每一件事情的優劣才說得清。 30、人的兩大取舍標準:有價值、有趣味。也就是 滿足物質需求 和 滿足心理平衡。觀察一個人快樂不快樂,從人做事的兩大動機分析就可以了:做了有價值,但是沒趣味的事,這個叫無奈。做了沒價值,但是有趣味的事,這個叫娛樂。做了有價值,又有趣味的事情,這個叫如意。除非強迫、迷茫和閑極無聊,沒人去做沒價值沒趣味的事情。要快樂,就培養自己對必須做的事情的興趣。小孩子容易走入趣味的極端,大人容易走入價值的極端。價值和趣味要平衡,人才會如意。 如果一件事情既有價值,又有趣味,人們就會非常喜歡去做。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人們買東西,喜歡買“實用美觀”的。實用就是有價值,美觀就是有趣味。就這么簡單。價值和趣味的綜合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意義。 31、人天生的三大事情:事情一,改變自己,學會合作、創造、分享、共贏。實現辦法就是超越自我,學會把好事做好的才能,學會和人合作的能力。事情二,改變社會,把社會環境變成一個可以無條件保障每一個人活著需要的大家庭。實現辦法就是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全民社會保障月供制。家庭物質分配的基本特點就是吃、穿、住沒什么差別。家庭物質分配模式+理性溝通與合作+地位平等=好的社會環境。事情三,善待自然。一切創造財富的條件,都來自于自然。讓自然條件可持續循環下去。 32、成熟:懂得在堅持底線的基礎上忍耐、退讓和妥協。因為人與人的具體想法和做法存在差異,怎么通融?怎么合作?交換——全靠互相出賣價值觀解決,這是為了把事情做成,不得不做的無奈的現實選擇。你開出你的條件,他付出他的代價,互相交換一下,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33、做人做事:做人,是指目的要好。做事,是指手段要正當和有效。一個人光有能力是做不成事的,還要有現實的條件。條件就是事情成功的原因。原因具備了,就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事情自然就成了。一個人自身掌握的現實條件往往是不夠的,怎么辦?條件在哪里?在社會。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能力,就算一個人掌握了所有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揮去使用能力。一個人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做事情,是要講究效率的。大家分工合作,每個人做好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得到了好處,創造了財富,大家一起分享。一個人要吃要穿要有地方住,得不到好處就活不下去。活不下去的話,以后還怎么把好事做好?從政者尤其要明白這一點,不要靠欺騙和暴力把創造的好處都塞到你自己的腰包里,不要把大多數人都逼到絕路上,不要讓民不聊生。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的社會,公共事務信息透明,暴力為民公有,少數人不敢獨吞好處,損害眾人的利益必受懲罰,因為人人有權唄。權力的本質就是財富分配權。人人權力和權利平等,則分配就自然會公平合理。人為制造的權力和權利不平等,是人間最大的罪惡。信息欺騙和暴力控制是不平等得以維持的兩大法寶。靠暴力讓大多數人恐懼,不敢輕舉妄動,無法團結。靠欺騙制造社會公平合理的假象,讓人人心理平衡。公共事務信息透明和暴力為民公有是財富分配公平合理社會的典型特征和必要保證。電腦互聯網的發明創造和普及應用,為摧毀一切不平等財富分配行為創造了客觀條件。真正公平社會的到來,還需要人的努力。人+客觀環境條件+行動,才會走向成功。路在人走,事在人為。 34、價值觀:就是有關對錯好壞標準的觀念。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是“盲人摸象”故事中盲人所認識到的大象。站到別人的位置上想想別人為什么那么想,設身處地地思考下別人做法背后的原因,才能感同身受地體驗到一個越來越全面的“大象”——世界。思維的差異,都是由于摸到的部位不同產生的。語文從文字的部位看世界,數學從數量的角度看世界,各類語言用不同的符號描述世界,物理從事物的作用看世界,化學從元素的結構看世界,生物從系統的運轉看世界,歷史從時間的角度看世界,地理從空間的角度看世界,天文是從宏觀上觀察世界,經濟從財富生產領域看世界,政治從人類財富分配活動的方面看世界,美術是從色彩的角度看世界,音樂是從聲音的角度表現世界……其他學問同樣如此,都是對世界的一種片面解釋,都只摸到了世界這只大象的極小一部分。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好用不好用的差別。只要一種解釋很好用,人就樂意接受。為人要胸懷寬廣,兼收并蓄。依照讓人人自由如意為判斷標準,分析判斷各類事物。對人人自由如意有幫助的,就用,對人人自由如意沒有幫助的,就舍棄。 35、命令:外界的一切刺激都是命令。肚子餓了,發出了吃飯的命令,渴了,發出了喝水的命令……一個人最珍貴的是自主選擇的自由。拒絕不好的命令,選擇從現在開始,最如意的感覺和做法。 36、命運:原因產生結果。現在一刻的一切狀態和變化規律是因,下一刻是結果。下一刻的結果又成為下下一刻的原因,如此變化下去。一切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一切痛苦都是命運故意布下的圈套和陰謀,唯一的目的就是給人們下痛苦的命令。要提醒自己,是否痛苦,決定權在自己手里,不僅應該拒絕痛苦的命令,還要為識破了命運的陰謀而快樂。 37、時間:時間=變化。變化是有快慢的。時間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也不一樣。 38、事物:作用。知道一個事物有什么作用,也就知道這個事物是什么了。一個事物和別的事物的不同,就是作用上的差異。每一個事物,往往是多個作用并存的混合體。用其長處,忽略短處。 39、才能:才能總是在人們有了麻煩和難處的地方發揮。麻煩越大,才能發揮的機會就越大。麻煩是才能發揮的前提條件。當一切才能都不必發揮的時候,社會就是完美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才能不必發揮的時候,社會就在走向完美的前程上。 40、學習:就是弄明白概念的意思。把概念弄懂了,可能也就學會了。 41、理由:人們做某些事情的前提和根據。 42、這些文字,實際上是《地球人常識手冊》內涵演變出來的。 43、總之,社會就是人與人的交往。交往圍繞財富進行。財富有生產和分配兩大活動。財富生產越來越依靠工具的普及應用,財富分配越來越依靠公益財富的無條件分享。好的社會財富循環系統是合作、創造、分享、共贏,差的社會財富循環系統是孤立、爭奪、獨占、虛耗。人們分工合作,交換條件,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分享好處。人做不做一個事情,理由就是 有沒有價值 和 有沒有趣味。人希望做事過程是有趣味的,做事的結果是有價值的。人做事情,希望產生讓自己活著、活好和活的長久的結果。人生三件事情,超越自己、公益社會、感恩自然。事情成功需要三大條件,缺一不可,人的能力+環境條件+實際行動。猜疑和誤解是很多矛盾產生的根源,溝通和理解是消除矛盾的良方。人的影響和作用,體現在“滿足人的需求”上。一個人迷茫的時候,就提醒一下自己,可以從“怎么做才可以滿足人的需求”上開始,有了條件就利用條件,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把好事做好。一切的財富來自自然,來自生產創造。當所有人的作用都沒有必要發揮的時候,社會就是完美的時候。 44、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的各種事情中,找準位置,根據面臨的情況,根據人的需求,根據自己的條件,隨機應變,創造和分享財富,把好事做好。一切都是變化的,通過學習獲取新能力,通過交換獲取資源條件,通過整合形成合力。綜合權衡一下每個選擇的事情的收獲和代價,利弊得失。減少無知、扔掉恐懼、拋棄貪婪,隨需而行,不貪得無厭,不患得患失。體驗人生過程,忽略人生結果。經歷就是一切。 45、根據上面的提醒,思考一下,問問自己:在那么多事情中,自己喜歡做什么事情?這個事情可以滿足人們的什么需要?事情做好了會產生什么結果?做這個事情需要什么條件?自己怎么做可以達到這些條件?哪些條件是現成的?哪些條件需要創造?哪些條件是自己可以達到的?哪些是可以和別人合作交換得到的?使用倒推法,可以知道需要做些什么準備。 財富第三極1
王建然
2009年2月25日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aiqing/133034
總結
- 上一篇: Ospf在广播网络中建立邻居关系的详细过
- 下一篇: 转帖:ESB(Enterprise 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