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part1)--行为举止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part1)--行为举止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摘抄書中論點,不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學習參考
自卑與超越
- 經驗并非成功或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
- 所以說,我們是自我決定的,決定于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如果我們將過去的經驗作為未來生活的基礎,那么我們很可能會一直錯下去。所以說,生命意義不取決于環境,而取決于我們給予環境的意義。
- 既然先天缺陷不會直接導致錯誤的生命觀,那為什么這類人成年后更多走向失敗?前面已經說了,先天缺陷的人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才更有可能糾正錯謬信念,但目前大多數具有先天殘缺的人都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幫助,所以他們的痛苦只能自己排解,由此變得越發自我。他們漸漸變得只對自己感興趣,先天殘缺產生的強大壓力折磨著自己,成年后成為失敗者也可以理解了。
- 第二種容易出現錯誤認知的人群是溺愛兒童。家長對于孩子的過度寵愛是很多孩子產生錯誤認知信念的直接原因。在這些被嬌慣的孩子的認知里,自己最大,自己的想法就是法律,自己無需努力便可以得到一切。他們認為自己天生與眾不同,其他人就應該為自己服務。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在生活中他們一旦發現自己并非獨一無二的,他人也不一定總是會為自己考慮時,他就會感到強烈的痛苦感,感覺世界都背叛了自己。
- 第三種容易產生錯誤認知信念的人群是被忽視兒童。這類孩子的思維中沒有關心和合作的概念,因為這些對他們是如此陌生。所以,在成年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懂得去求助于人。而如果別人不主動提供幫助,他們便會覺得世界對其是冷漠的,自己是受漠視的。他們不懂得如何博取他人的幫助和尊敬。
- 身體殘缺、被過度嬌慣和被人忽視的兒童是最容易形成錯誤認知信念的。有過這些經歷的兒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幫助來糾正其錯誤的生命觀。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改變對于生命意義的解讀的。
- 童年記憶對于我們了解一個人的生活觀有著重要價值。原因有二:首先,童年記憶涵蓋了一個人對于自己和環境的初始印象,個體第一次將自己外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綜合起來考慮;其次,這是個體主觀意識的起點,也是人生的起點。心理學家認為,童年記憶中的事情是否是個體記憶中第一件事情以及記憶的真實性都不是重要問題,最重要的是,童年記憶對于人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 對非獨生子女家庭而言,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便是讓年紀大的子女照顧年幼的子女,這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也會讓年長孩子對新生兒產生興趣。如果這發展成為一種主動行為,那年長者就不會因為父母對于幼兒的關愛而產生忽略感,也不會對自己的弟妹產生厭惡感。
- 我認為,人性之所謂無法改變,是因為沒有找到改變的正確方法。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并配以有效的治療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變的。這里所謂的有效方法即培養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 合作是防止神經癥產生的唯一保障。鼓勵孩子學會與人合作,獨立處理生活或游戲中他人與自己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妨礙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會導致不好的后果。如果你對孩子太過嬌寵,孩子很可能會將這種自私和獨我意識帶到與上學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他對學習的興趣也會建立在“學習可以換得老師的寵愛”的錯誤認知上。當他成年后,他缺乏合作意識會表現得越發明顯。所謂的責任感、獨立性、合作的重要性此時已經喚不起他的重視和努力,這時,他已無力應對人生。
- 我們還發現在為了完成目標而做的動作中有一個能包含一切的單一動作。我們所有的努力都為了獲得一種安全感,所有的動作和表現都必須互相協調一致結合成一個整體。
- 人類從出生到死亡,肉體和精神都在進行互相合作,他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精神猶如發動機,將人體的潛能全部激發出來,帶領身體進入安全舒適的地位。在身體的每一項活動中,我們都能看到精神的意義。人們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都能表現出精神所賦予的意義??傊?#xff0c;心理學所研究的就是個人各種表情、動作代表的意義,找到它們的最終目的,并以此與其他人的目標相比較。
- 他的負罪感可以讓他感覺自己比其他人更誠實,可以讓他獲得優越感。但是他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卻走到了人生的歪路上,他排斥考試和工作,證明了他是一個害怕失敗的懦弱性格的人,他的任何一種病癥都是有意讓自己避免有可能失敗的情況。他在教堂跪地懺悔的行為是想要不顧一切地獲得優越感。他人生的態度和心智模式致使他做出這些行為,而他的感知又和他的目的是相配合的。
- 個人的行為很重要。它能表現出個人打算從環境中獲得哪一種印象及準備如何運用他的經驗。因此,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個人的行為舉止就能了解這個人。行為舉止永遠受到人生意義的制約。
- 如果身體無法協調一致,不能適應環境,人的精神就會有負擔。因此,身體上有缺陷的孩子精神上的發展更為困難,他們想要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他們有身體行動不便的困擾,他們就沒有過多的精力分給其他人了。這也導致了他們成年后的冷漠性格,且缺乏合作能力。
- 身體的缺陷給我們造成了很多不便,但這些障礙不是不能克服的。如果一個有身體缺陷的人思想上積極,并主動克服困難,那么他也會獲得成功。事實上,有些有身體缺陷的孩子最終所取得的成就遠大于健全的孩子。例如,一個視力不好的孩子因為有缺陷而感到壓力很大,他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看世界。他對視覺世界的關注遠大于健全人,結果,他對視覺世界的經驗也比健全人更多,反而更具有欣賞力。
-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后于他人。
- 實際上,精神不僅能影響到某種特殊病癥的發展,還能影響整個身體的發育。雖然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個說法的絕對正確性,但是已有一些可以證明的例子。比如一個膽小的孩子,他的膽小會體現在身體的發育上。他不敢想象自己能有多大的成就,自己能有多么強大,所以他不注重自己身體的鍛煉,也就沒有強健的肌肉。其他更勇敢的孩子非常樂于鍛煉,在體格健身方面也強于膽小的人,膽小的人由于興趣的缺乏而遠遠落后于他人。
- 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態度會對其身體產生持續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人生態度在兒時就已經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你就可以從一個人的童年預見他以后的發展趨勢。人的性格也會在他的體格中表現出來。
- 克雷奇默認為人的體型與性格有關,但是沒有指出具體的關系。根據我們的經驗,胖人很少有身體上的缺陷,他們的身體符合我們對身體的看法。他們勇敢、自信、強壯。如果發生爭斗,他們也會拼盡全力。但是,他們也不會把別人都當成自己的敵人,也沒有必要把生活當做是充滿敵意般的戰爭。心理學中有一派稱他們為外向性格的人,可是也沒有給出具體的原因。我們認為他們外向,是因為他們沒有因為身體而感受到苦惱。
- 克雷奇默認為另一種相反的類型是神經質的人。他們一般擁有瘦高的體型、長長的鼻子、尖尖的腦袋。這種人不愛說話,性格內向,受到刺激時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癥。
- 個體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教育和治療方面的新啟示。我們不能只對某一種病癥或一種單獨的欠缺之處進行治療。我們必須對一個人的整個生命態度進行解讀,了解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對生活的態度,對他人的看法等,從中找出他的錯誤看法。這才是心理學真正該做的事情。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part1)--行为举止永远受到人生意义的制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烫面蒸饺的面怎么和面 水和面的比例是多少
- 下一篇: 租房搬家算是乔迁吗 租房搬家可以随便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