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征讨东吴时,孔明为何缄口不言?
原標題: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征討東吳時,孔明為何緘口不言?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對他言聽計從,這引起了關羽、張飛的不滿。劉備對他們說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可以說劉備、諸葛亮是中國古代君臣關系的典范,兩人的關系非常融洽,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可是,在劉備出兵東吳的問題,諸葛亮卻緘口不言,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一、沉默的孔明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給東吳的陸遜,蜀漢軍隊損失慘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尸骸塞江而下”。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說了一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法孝直指的就是法正,諸葛亮的意思是說假如法正還在,他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東征的話,有法正在的話,也不會失敗。
在劉備做出東征的決定時,群臣幾乎都持反對態度,比如說趙云,他認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但是劉備根本不接受他的意見。那么諸葛亮發表意見了嗎?從諸葛亮事后的這番話判斷,應該是沒有!因為諸葛亮為人謹慎,在東征這件事上,他處在非常尷尬的境地,導致他不能說話,這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二、尷尬的立場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為規劃的戰略是“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同時諸葛亮還說道:“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換言之,諸葛亮的對外政策是聯合孫權,對付曹操,他在劉備集團內部屬于親吳派。
當陽之戰后,諸葛亮親自出使江東,促成了劉備、孫權之間的聯盟,還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扭轉了天下的局勢。可是之后,劉備、孫權之間圍繞著荊州問題,雙方的關系開始惡化。219年,東吳派兵偷襲荊州,然后擒殺了關羽,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這是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因為他的聯吳政策遭到重挫。
三、尷尬的身份
除了政治立場外,諸葛亮還有兩個尷尬的身份,他一方面是蜀漢的丞相,另一方面還是諸葛瑾的弟弟。諸葛瑾是孫權的親信,在偷襲荊州的作戰中,他也參與其中,事后還被封為宣城侯。呂蒙死后,孫權讓諸葛瑾以綏南將軍的身份擔任南郡太守,駐守公安。221年,在劉備出兵后,諸葛瑾以個人的身份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勸他不要出兵。
假如此時,諸葛亮也勸說劉備不要出兵,難免會引起人們的猜疑,諸葛亮是何等聰明之人,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問題。當時,東吳方面就有人猜忌諸葛瑾,但孫權不為所動。作為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面臨著與兄長同樣的問題。孫劉聯盟的破裂,兄長在東吳為官,這讓諸葛亮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此時緘口不言才是最佳的選擇。正所謂,“君不密失其國,臣不密失其身”。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鑒》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征讨东吴时,孔明为何缄口不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为何是
- 下一篇: 原创:为何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中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