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作如是观--全息的宇宙
由佛語聯想?? ? ? ? ? ??? ???
?? 從前一直以為,那句六如讖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是一些過時的佛教的理論,卻沒想到,似乎確實如此。
?在人類的最基本認知中,世界的3D特質就像時光一去不復返一樣顯而易見。然而有科學家相信,如果我們熟知的每個三維物體都只是二維世界信息的微小亞原子比特的投影,那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間的矛盾便不復存在了。
全息宇宙起源
?? 1982年,一件驚人的事發生了。在巴黎大學的一個物理實驗室里,科學家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把基本粒子——比如說把電子——同時向相反的方向發射,它們在運動的時候能夠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么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10厘米還是10億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同伴的運動方式,這體現在當一方受到干擾而改變運動方向時,其同伴也會同時改變方向。這個現象的古怪之處在于,它們之間的通訊聯系不需要時間間隔。這違反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沒有任何通訊速度能夠超過光速,因為一旦超過了光速,就等于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限。被我們認為“無生命”的電子竟然也會在距離如此遙遠時互通聲氣,一起運作,這實在像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幻覺。
?量子糾纏是粒子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粒子組成系統中相互影響的現象,雖然粒子在空間上可能分開。糾纏是關于量子力學理論最著名的預測。它描述了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愛因斯坦將量子糾纏稱為“鬼魅似的遠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但這并不僅僅是個詭異的預測,而是已經在實驗中獲得的現象,比如科學家通過向兩個處于室溫的糾纏的小鉆石發射激光。科學家希望能夠建造量子計算機,利用粒子糾纏進行超高速計算。
這個駭人的現象使很多物理學家著迷,他們都試圖用復雜的方法來解釋這個現象。但是飲譽當代的美國量子物理學家和科學思想家戴維?玻姆拋出了一個大膽卻十分直接、簡單的想法:此發現意味著客觀現實并不存在,盡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實,但其實它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張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息攝影相片!
全息何物
首先我們得了解什么是全息相片。這是一種用激光做出的三維立體攝影相片,它在顯示形象方面有獨特優點,全息照的“像”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物體的光波。即使物體已經不存在了,但只要照亮這個相片,就能使原始物體“再現”。和普通照相術不同,全息相片貯備著大量的信息,可以一一顯現,所以有“一張全息相片的價值等于一千張普通相片”之說。
影像的立體感不是全息唯一的特殊之處,更神奇的是,全息相片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個相片的完整影像。如果我們把一朵玫瑰的全息相片分割成兩半,會發現每一半都有整個玫瑰的影像。如果我們把這一半再分為兩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塊相片中都會包含著一個較小的、但是完整的原來影像。只不過這越分越小的相片,其影像逐漸模糊而已。
這種“整體包含于部分中”的觀點頗值得玩味。從前,我們總認為要了解任何事物和現象,不論是一根筷子還是一片麥田,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們分解開,從而研究它們的每個組成部分。但全息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把某個由全息相片式結構組成的事物“解剖”開來,我們不會得到部分,而會得到較小的整體。
? 早在幾十年前,量子物理學家就揭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將任一物體逐步打碎到小至電子、質子的地步,它們就不再具有物體的特性。舉例來說,我們都以為電子是一個很小的小圓球,但這個觀念一點也不正確,雖然當我們注視電子時,它的行為像一種極小的粒子,但是它們更多的時候就像是一團能量云,以類似波的方式分散在空間中。
?? 這一點與全息圖象非常相似——當你觀察全息圖象時,它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面前,可是當你試著用手摸它時,你才發現手可以穿過它。就好像我們在很遠的地方看到海市蜃樓,但我們走近時,卻能很隨意地穿過它——海市蜃樓只是個幻影!
? 因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由這些“幻影粒子”組成的,所以整個宇宙基本上就是一全息式的幻象。現在,真正的思維的革命到來了——我們每天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實際上是一種“假象”,宇宙間千姿百態的萬象都只是一個更巨大的“超級宇宙”的全息投影!
這個現實世界只是一種幻覺,而真正存在的只是一團“波動”的海洋,頭腦只是從這團波動的海洋中取出部分的波動,然后轉換成我們的感官知覺。我們大腦中關于這個世界的圖象只是整個“波動”的海洋里的許多波動之一。
波動的集合
?不知你是否陷入和我一樣的困境。對自己的疑問。我們現在所學習的唯物主義觀,似乎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到底要去唯什么物,聯所謂的物質也不過,是一些波動的集合。倒是那些,王陽明的心學,佛學的原理,似乎更能減少人的困苦。
? 其實在對自己產生疑問的同時,我,還多了一些好奇。宇宙是一個波動的海洋。我們提取這些波動,進行思考,并產生新的波動。那么我們的這些波動是否對于宇宙這整個波動的海洋產生一定的干擾呢。也就是說,難道我們真的能像佛教說的那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自己就不能成為一個新的波動的海洋嗎?
?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那些網游小說。其中有一類叫未來穿梭。里面有幾本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以前嗤之以鼻,現在卻不得不將信將疑。小說里的宇宙,那些與我們現在動漫電影為原型。他提出的解釋是我們人類思考的集合產生了至少棟在我們不知名的所在,創造了一個新生的宇宙。這個宇宙,所發生的正式像我們想的那樣的故事。似乎也并不是很沒有道理。按照全新宇宙的原理來說。我們現在,或許也不過是存在別人的思維之中。就像是黑客帝國那樣的矩陣里。盡管這樣的矩陣已經構建的好完美他的每條原理都能夠自洽。所有學說都能自我解釋。我生活在其中,并不會感覺有任何不適。可是我,又不自覺地想到了人存原理。思考那些我們不能存在的宇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存在的,也正好是那些適合我們的。是不是就說,如果我們思考的宇宙他足夠完善了嗎?在成千上萬的波動里。就必然會有一個確實存在。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
從一粒細沙看見世界。?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從一朵野花窺視天宸。?
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 用一只手去把握無限。?
And?eternity?in?an?hour.
用一剎那來留住永恒。
???????????? ?
?最后請允許我冒昧的引用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這首詩。雖然心中的宇宙還存著很多疑惑。但是不如腳踏實地的從腳下做起,比如我的考試......
原文發布時間為:2017-01-17
本文作者:陳虎
本文來源:量子趣談,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应作如是观--全息的宇宙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怎样理解python是解释型语言
- 下一篇: webdriver爬虫#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