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官之道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官之道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為官之道
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是張廷玉信奉一生的圭臬,這句話出自于黃山谷所言的“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無可簡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雖說也有相似的名言如什么沉默是金一類,但終不如張廷玉做得那么言行一致而且貫徹始終的,其原因在何處?在于別人只是“口默”,而他則做到了“心默”。
<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255,0)">何謂“心默”?人要閉嘴其實不難,但越是閉嘴則越會在心里腹誹一番或是在腦子里天人交戰一場,與其如此憋著,還不如開口說話的好。心里清楚,腦子里明白,但不爭寵,不爭先,不多言,不冒擔風險,歸根結底——“少欲,不爭”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這不是中庸,這是黃老。</span><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w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老子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個“中”不是中庸,還含有了“無數”的意思。這句話講的其實就是一個虛靜的境界,即使心中映出萬般顏色風景,在心里也要保持沉靜的狀態,而不去追逐外在的虛無,這才是張廷玉對此的領悟吧.士者國之寶,</span><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儒為席上珍。</span><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若要斷酒法,</span><br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span style="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醒眼看醉人。</span> <p style="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0px; padding-top:0px; padding-bottom:0px; 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于中⑥。<br><br>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圣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br><br><br><br> 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這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揮。他認為,作為圣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采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采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br><br> 對“道沖”作進上步論述。此處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核心思想是闡述清靜無為的好處。<br><br> 用具體比喻說明如何認識自然和正確對待自然,論述天地本屬自然,社會要順乎自然,保持虛靜,比喻鮮明生動。<br><br><br> 反對“有為”的角度出發,老子仍談論的是“無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個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類般的理性和感情;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然法則運行,并不像有神論者所想象的那樣,以為天地自然法則對某物有所偏愛,或對某物有所嫌棄,其實這只是人類感情的投射作用。這一見解,表現了老子反對鬼神術數的無神論思想,是值得重視的進步思想。從“無為”推論下去,無神論是符合邏輯的必然結果。他認為天地是無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須依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生長變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駕臨于自然之上來加以命令和安排。<br><br> 老子對此問題,通過生活中的兩件事加以解說。一是人們祭祀時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禱時用它,用完后隨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樣,圣人無所偏愛,取法于天地之純任自然。即圣明的統治者對老百姓也不應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風箱,只要拉動就可以鼓出風來,而且不會竭盡。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br><br> 老子通過這兩個比喻要想說明的問題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政令煩苛,只會加速其敗亡,不如保持虛靜狀態。這里所說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虛靜。儒家講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講的這個“中”,還含有“無數”的意思。即用很多強制性的言辭法令來強制人民,很快就會遭到失敗,不如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虛靜無為,萬物反能夠生化不竭。有為,總不會有好的結果,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總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傳“虛用”,同前兩章相連,猶在宣傳“無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會。<br><br><br> 不講仁慈,不安發議論,聽任事物的自生自滅。這就是老子在對自然界的客觀唯物性質認識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無為之治”的大體原則。<br><br> “天”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出現的一個范疇。<br><br> 古人慣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賦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義,先秦諸子們也大多繼承了這種傳統的天命觀。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統一的君主專制政權,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現了眾神之長,即上帝,又叫做“天”。從此,“天”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神性,而成為天神。這種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觀念,到了商、周時期得到進一步強化和豐富。春秋時期,傳統的天命神學并未完全解體,依然是當時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孔子關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導方面而言,仍是堅持了殷周以來的天神觀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個,富貴在天”;而墨子則提出“天志”、“天意”,宣揚天有意志,認為天能賞善罰惡,并有“兼愛<wbr>”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義理推及天道,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時至今天,人們還常說<wbr>“天理難容”這樣的話,可見,傳統天命觀是如何廣泛而深遠地影響著我們思想方法。<br><br> 老子是一個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備了他同時代和以后諸多哲學家、學者所不具備的睿智和膽識。正是他第一個講出了天不講仁慈這樣的真理,并用哲學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轉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帶有任何人類道義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觀運行的方式。天雖然不講仁慈,但也無所偏向,不特意對萬物施暴。而它的滋生萬物,給世界以蓬勃的生機,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社會文明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對百姓講仁慈,他應仿效自然運行的樣子,治理社會。如果治理者發的議論多了,人為的干預多了,各種矛盾也就會激化,更何況個人的意見往往帶有片面性或謬誤。<br><br> 老子在關于“天”的問題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區別于墨子的“天志”,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天”是由“道”產生的,它沒有意志,沒有好惡,更不是一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這無疑是一種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績,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復和提出自然之天。</wbr></wbr></p> <p style="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0px; padding-top:0px; padding-bottom:0px; font-family:Arial;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6px; text-indent:28px">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出自宋人黃庭堅的詩句中,但為后人所熟知則是在《康熙大帝》一書中。大學士張廷玉告訴高士奇為官之道時就說了一句“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仔細想想,其實做人很多時候都體現了這句話的金貴,“沉默是金”嘛。<br><br>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指講了一百句話,句句都是正確的恰當的,還不如一個沉默。以前總不能理解,為什么講了一百句話,句句都是正確的,真實的,還不如一個沉默呢 ? 當時只能停在表面看得很淺,大有不以為然的感覺。但隨著近來讀書的增多,遇人處事經驗的增長,思維也開始發散了,加上自己平時喜歡看點歷史,人物傳記類的書,發現這句話還真是妙啊。<br><br> 中國歷史上雄辯之士不可謂不多,正所謂“一言之力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然而卻有很多雄辯之士因言獲罪,甚至被殺,令人唏噓。正如人們所說“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此話一點都不假。“大躍進”“”那萬馬齊喑的時代,在政治高壓下,眾人講話無不噤若寒蟬,更別提講真話了。然而彭德懷卻因有感于假大空話給國家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不記個人得失在廬山會議上頂風而作向上<wbr><wbr>“萬言書”最終被打到,致死。<br><br> 如此看來,與人交流,說話還是收斂為妙,否則即便你說的再對,也難以見容于別人。“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其實是明哲保身,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與人交往沒人是傻子,道理大家都懂,但有些話大家都不說你有何必說破呢?人只有一張嘴巴,卻有兩個耳朵,就是要告訴大家少說多聽呢。<br><br><wbr>《道德經》有云“大屈若直,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那些真正雄辯善道的人都是沉默木訥的。又曰“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指那些能把握事物規律,窮究天理的人是不好與人辯論夸夸其談的。老子在 2000 多年前就懂得這個道理,對于我們今人不能不沒有啟示啊。<br><br> 小說《官運》,里面那些越是接近權力的人,政治本領越是成熟,迎轉承合,真摯自然,不留痕跡。與人交流愈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愈是沉默,謙卑而將話語權留給別人。如此看來“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原則還是一門官場哲學呢。<br><br><wbr><wbr>如此便有了新的結論,概而言之就是君子“敏于思,勤于行,訥于言”。懂得道理還不夠,還要好好好運用。因為很多時候道理就擺在那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需要的是個人的機緣和覺悟。為什么說得再多且正確也不如保持沉默呢。因為言語只是一個載體,人與人的交流除了有型的言語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溝通,信任默契喜歡討厭都是這個層面。話不可太滿,更不可說破對方心思,點到即可。再者將話語權留給別人,選擇傾聽,未嘗不是好的交際藝術,如此即便再木訥,再寡言恐怕別人也能與你推心置腹了,又何愁沒有好的人及關系呢。<br><br> 是故君子“敏于思,勤于行,訥于言”,如是而已.愿中國的官員,從中鑒見點為官之道。</wbr></wbr></wbr></wbr></wbr></p> </wbr></wbr></wbr></wbr></wbr></wbr></wbr>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官之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aaSBase:艺赛旗iS-RPA是什
- 下一篇: lower_bound,upper_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