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
網絡互聯是指將兩個以上的通信網絡通過一定的方法,用一種或多種網絡通信設備相互連接起來,以構成更大的網絡系統
網絡互聯的目的是以實現不同網絡中的用戶可以進行互相通信、共享軟件和數據等
0x01 網絡拓撲
網絡拓撲(Network Topology)結構
是指用傳輸介質互連各種設備的物理布局,指構成網絡的成員間特定的物理的即真實的、或者邏輯的即虛擬的排列方式。如果兩個網絡的連接結構相同我們就說它們的網絡拓撲相同,盡管它們各自內部的物理接線、節點間距離可能會有不同
- 不考慮物體的大小、形狀等物理屬性
- 僅使用點或者線描述多個物體實際位置與關系的抽象表示方法
- 拓撲不關心事物的細節,也不在乎相互的比例關系,而只是以圖的形式表示一定范圍內多個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基本概念
- 節點
一個“節點”其實就是一個網絡端口,節點又分為“轉節點”和“訪問節點”兩類 - 結點
一個“結點”是指一臺網絡設備,因為它們通常連接了多個“節點”,所以稱之為“結點”。在計算機網絡中的結點又分為鏈路結點和路由結點,它們就分別對應的是網絡中的交換機和路由 - 鏈路
“鏈路”是兩個節點間的線路。鏈路分物理鏈路和邏輯鏈路(或稱數據鏈路)兩種,前者是指實際存在的通信線路,由設備網絡端口和傳輸介質連接實現;后者是指在邏輯上起作用的網絡通路,由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中的數據鏈路層標準和協議來實現 - 通路
“通路”從發出信息的節點到接收信息的節點之間的一串節點和鏈路的組合
網絡拓撲類型
星型結構
星型結構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連接成網
網絡有中央節點,其他節點(工作站、服務器)都與中央節點直接相連,這種結構以中央節點為中心,因此又稱為集中式網絡
圖片地址:
Network topology guid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優點:
缺點:
環型結構
環型結構由網絡中若干節點通過點到點的鏈路首尾相連形成一個閉合的環,這種結構使公共傳輸電纜組成環型連接,數據在環路中沿著一個方向在各個節點間傳輸,信息從一個節點傳到另一個節點
圖片地址:
Network topology guid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優點:
缺點:
總線型結構
總線結構是指各工作站和服務器均掛在一條總線上,各工作站地位平等,無中心節點控制
公用總線上的信息多以基帶形式串行傳遞,其傳遞方向總是從發送信息的節點開始向兩端擴散,如同廣播電臺發射的信息一樣,因此又稱廣播式計算機網絡
圖片地址:
Network topology guid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優點:
缺點:
混合拓撲結構
混合拓撲結構是由星型結構或環型結構和總線型結構結合在一起的網絡結構,這樣的拓撲結構更能滿足較大網絡的拓展,解決星型網絡在傳輸距離上的局限,而同時又解決了總線型網絡在連接用戶數量上的限制
優點:
缺點:
分布式結構
分布式結構的網絡是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線路互連起來的一種網絡形式
優點:
缺點:
樹型結構
樹型結構是分級的集中控制式網絡,與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線路總長度短,成本較低,節點易于擴充,尋找路徑比較方便,但除了葉節點及其相連的線路外,任一節點或其相連的線路故障都會使系統受到影響
圖片地址:
Network topology guid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網狀拓撲結構
在網狀拓撲結構中,網絡的每臺設備之間均有點到點的鏈路連接,這種連接不經濟,只有每個站點都要頻繁發送信息時才使用這種方法。它的安裝也復雜,但系統可靠性高,容錯能力強,有時也稱為分布式結構
圖片地址:
Network topology guide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0x02 介質共享
令牌傳遞
令牌是沿著環發送的專門的消息。當某站有包發送時,等待令牌到達,得到令牌后先發送包,再發送令牌
令牌傳送算法是一種通信量更小的分布式同步算法,該算法由以下規則組成
- 該算法使用兩個數據結構:被傳遞的令牌(token)與請求(request)數組
- 令牌也是一個數組。請求數組是每個進程一個,記錄各進程申請資源狀況信息的一個表格。當它發申請信時,或者接到其他進程發來的申請信時,就記錄下該進程已處于申請資源狀態,并將信中所附的時間戳記錄下來。當接到該進程發來的第二封申請信時,第一封信的時間戳就不再保留
圖片地址:
https://th.bing.com/th/id/R.5feec5febecbe637de53fa41964333f0
- 只有令牌持有者才能獲得資源。在任何時候系統中有且只有一個進程持有令牌
- 申請資源時,如果該進程不持有令牌,則它向其他進程廣播申請信件,信中需附上當時的時間戳
- 如果令牌持有者不是申請者,并且它不冉使用資源,則當申請數組中記錄有申請者時,就按算法選擇一個具有最小時間戳的申請者(或其他方便的算法),將令牌傳送給它
- 收到令牌的進程根據令牌中附有的各進程的申請狀況信息。對自己的申請數組中各個進程的狀況進行修改,從而成為令牌持有者,并進入它的臨界段使用臨界資源
- 每次使用互斥資源后,將自己的狀態改為非申請資源狀態
載波監聽多路訪問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是一種允許多個設備在同一信道發送信號的協議,其中的設備監聽其它設備是否忙碌,只有在線路空閑時才發送
圖片地址:
https://th.bing.com/th/id/R.9d312e13567cc422ae0325314accba4c
CSMA/CD
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
是廣播型信道中采用一種隨機訪問技術的競爭型訪問方法,具有多目標地址的特點,它處于一種總線型局域網結構,其物理拓撲結構正逐步向星型發展
CSMA/CD采用分布式控制方法,所有結點之間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 載波偵聽(Carrier Sense)
網絡上各個工作站在發送數據前,都要確認總線上有沒有數據傳輸。若有數據傳輸(稱總線為忙),則不發送數據;若無數據傳輸(稱總線為空),立即發送準備好的數據 - 多路訪問(Multiple Access)
網絡上所有工作站收發數據,共同使用同一條總線,且發送數據是廣播式 - “沖突檢測”
發送結點在發出信息幀的同時,還必須監聽媒體,判斷是否發生沖突
CSMA/CA
帶有沖突避免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是一種數據傳輸是避免各站點之間數據傳輸沖突的算法,其特點是發送包的同時不能檢測到信道上有無沖突,只能盡量“避免”
它由結點在發送信息前對介質進行兩次檢測來避免沖突的發生
工作方式:
準備發送信息的結點在發送前偵聽介質一段時間(大約為介質最長傳播延遲時間的2倍),如果在這一段時間內介質為“閑”,則開始準備發送,發送準備的時間較長,約為前一段偵聽時間的2~3倍。準備結束后,真正要將信息發送前,再由結點對介質進行一次迅速短暫的偵聽,若仍為空閑,則可正式發送
CSMA/CD與CSMA/CA區別
沖突域
在以太網中,如果某個CSMA/CD網絡上的兩臺計算機在同時通信時會發生沖突,那么這個CSMA/CD網絡就是一個沖突域(collision domain)
如果以太網中各個網段以集線器連接,因為不能避免沖突,所以它們仍然是一個沖突域
0x03 以太網
是一種計算機局域網技術
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準制定了以太網的技術標準,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
以太網是應用最普遍的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局域網技術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以太網種類
- 經典以太網:經典以太網是以太網的原始形式,運行速度從3~10 Mbps不等
- 交換式以太網:交換式以太網正是廣泛應用的以太網,可運行在100、1000和10000Mbps那樣的高速率,分別以快速以太網、千兆以太網和萬兆以太網的形式呈現
- 10BASE-T:使用3類雙絞線、4類雙絞線、5類雙絞線的4根線(兩對雙絞線)100米,以太網集線器或以太網交換機位于中間連接所有節點
- 100BASE-T:下面三個100 Mbit/s雙絞線標準通稱,最遠100米
100BASE-TX:類似于星型結構的10BASE-T,使用2對電纜,但是需要5類電纜以達到100Mbit/s
100BASE-T4:使用3類電纜,使用所有4對線,半雙工,由于5類線普及,已廢棄
100BASE-T2:無產品,使用3類電纜,支持全雙工使用2對線,功能等效100BASE-TX,但支持舊電纜
0x04 令牌環
令牌環上傳輸的小的數據(3個字節的一種特殊幀)叫為令牌,誰有令牌誰就有傳輸權限
如果環上的某個工作站收到令牌并且有信息發送,它就改變令牌中的一位(該操作將令牌變成一個幀開始序列),添加想傳輸的信息,然后將整個信息發往環中的下一工作站
工作原理
0x05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FDDI)
是由美國國家標準化組織(ANSI)制定的在光纜上發送數字信號的一組協議
FDDI使用雙環令牌,傳輸速率可以達到100Mb/s,由于支持高寬帶和遠距離通信網絡,FDDI通常用作骨干網
圖片地址: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55e736d12f2eb9380d5a9015db628535e5dd6f26
FDDI的四個組成子部分:
- 介質訪問控制(MAC)
MAC規定了怎樣訪問介質,包括協議所需要的幀格式、尋址、令牌處理、循環冗余校驗算法(CRC)以及差錯恢復機制 - 物理層協議層(PHY)
PHY規定了傳輸編碼和解碼程序、時鐘要求及其他功能 - 物理介質相關層(PMD)
PMD規定了傳輸介質應具備的特性,包括光纖鏈路(Fiber-optic Link)、功率電平(Power Level)、誤碼率(Bit-error Rate)、光纖器件(Optical Component)以及連接器(Connector) - 站管理(SMT)
SMT規定了FDDI站配置、環配置以及環控制等特征,包括站的插入和刪除、啟動、故障分離和恢復、模式安排及統計集合
0x06 重要協議
地址解析協議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是根據IP地址獲取物理地址的一個TCP/IP協議
主機發送信息時將包含目標IP地址的ARP請求廣播到局域網絡上的所有主機,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確定目標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將該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機ARP緩存中并保留一定時間,下次請求時直接查詢ARP緩存以節約資源
地址解析協議是建立在網絡中各個主機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局域網絡上的主機可以自主發送ARP應答消息,其他主機收到應答報文時不會檢測該報文的真實性就會將其記入本機ARP緩存
由此攻擊者就可以向某一主機發送偽ARP應答報文,使其發送的信息無法到達預期的主機或到達錯誤的主機,這就構成了一個ARP欺騙
ARP緩存
- ARP緩存是個用來儲存IP地址和MAC地址的緩沖區,其本質就是一個IP地址-->MAC地址的對應表,表中每一個條目分別記錄了網絡上其他主機的IP地址和對應的MAC地址
- 每一個以太網或令牌環網絡適配器都有自己單獨的表
- 當地址解析協議被詢問一個已知IP地址節點的MAC地址時,先在ARP緩存中查看,若存在,就直接返回與之對應的MAC地址,若不存在,才發送ARP請求向局域網查詢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是 RFC 1541(已被 RFC 2131 取代)定義的標準協議,該協議允許服務器向客戶端動態分配 IP 地址和配置信息
圖片地址:
https://tse1-mm.cn.bing.net/th/id/R-C.c136fec4b4df533cc5c5d470bcdae455
DHCP協議支持C/S(客戶端/服務器)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
DHCP采用UDP作為傳輸協議,客戶端發送消息到DHCP服務器的的67號端口,服務器返回消息給客戶端的68號端口
通常DHCP 服務器至少向客戶端提供以下信息:
DHCP在工作過程中涉及到的報文種類
網際控制消息協議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縮寫:ICMP)
是互聯網協議族的核心協議之一
它用于TCP/IP網絡中發送控制消息,提供可能發生在通信環境中的各種問題反饋,通過這些信息,使管理者可以對所發生的問題作出診斷,然后采取適當的措施解決
ICMP依靠IP來完成它的任務,它是IP的主要部分,它與傳輸協議(如TCP和UDP)顯著不同:它一般不用于在兩點間傳輸數據。它通常不由網絡程序直接使用,除了ping和traceroute這兩個特別的例子
IPv4中的ICMP被稱作ICMPv4,IPv6中的ICMP則被稱作ICMPv6
ICMP應用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
是專門設計用于在 IP 網絡管理網絡節點(服務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換機及HUBS等)的一種標準協議,它是一種應用層協議
圖片地址:
What is SNMP Protocol – BytesofGigabytes
- SNMP 使網絡管理員能夠管理網絡效能,發現并解決網絡問題以及規劃網絡增長
- 過 SNMP 接收隨機消息(及事件報告)網絡管理系統獲知網絡出現問題
一個SNMP管理的網絡由下列三個關鍵組件組成:
- 網絡管理系統(NMS,Network-management systems)
- 被管理的設備(managed device)
- 代理者(agent)
SNMP具有以下技術優點
- 基于TCP/IP互聯網的標準協議,傳輸層協議一般采用UDP
- 自動化網絡管理,網絡管理員可以利用SNMP平臺在網絡上的節點檢索信息、修改信息、發現故障、完成故障診斷、進行容量規劃和生成報告
- 屏蔽不同設備的物理差異,實現對不同廠商產品的自動化管理,SNMP只提供最基本的功能集,使得管理任務與被管設備的物理特性和實際網絡類型相對獨立,從而實現對不同廠商設備的管理
- 簡單的請求 — 應答方式和主動通告方式相結合,并有超時和重傳機制
- 報文種類少,報文格式簡單,方便解析,易于實現
- SNMPv3版本提供了認證和加密安全機制,以及基于用戶和視圖的訪問控制功能,增強了安全性
域名服務DNS
域名服務作為可以將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個分布式數據庫,能夠使人更方便的訪問互聯網,而不用去記住能夠被機器直接讀取的IP數串
DNS是一個Internet和TCP/IP的服務,用于映射網絡地址號碼
例如,191.31.140.115映射為好記的名字,如tbones.acme.com.Internet
- TCP/IP的實用工具如telnet文件傳輸協議(FTP)和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MTP)也通過訪問DNS來確定你所指定的名字,并將其分解為網絡地址
- 當選擇了一個名字后,DNS將該名字翻譯為一個數字地址,并將其插入到傳輸的信息中
- DNS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地址信息是存在一個層次結構的多個地方,而不是在一個中心站點。每個場所都有一個域名服務器,來維護本地節點的信息
域
域和DNS隨著Internet的發展而被引入其中
其結構是一棵具有許多分支子樹的分層樹,是Internet的一部分
在分層的文件系統中,一個目錄具有許多子目錄,以同樣的方式,你可以想象DNS的這棵樹。從樹的頂層,有時也叫根層,被分支為幾個主要的分支,叫做域
GOV=政府部門 TECH=科技 技術 EDU=教育機構 ORG=組織(非盈利型或非商業型) COM=商業 MIL=軍事 NET=網絡服務供給者 TOP=頂級、巔峰(行業標桿)電子郵件服務
電子郵件服務是指通過網絡傳送信件、單據、資料等電子信息的通信方法,它是根據傳統的郵政服務模型建立起來的,當我們發送電子郵件時,這份郵件是由郵件發送服務器發出,并根據收件人的地址判斷對方的郵件接收器而將這封信發送到該服務器上,收件人要收取郵件也只能訪問這個服務器才能完成
圖片地址: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f9dcd100baa1cd117ef5f7f1b012c8fcc2ce2d9b
- 電子郵件服務(Email服務)是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一種互聯網服務
- 通過電子郵件,可以與Internet上的任何人交換信息
- 電子郵件與傳統郵件比有傳輸速度快、內容和形式多樣、使用方便、費用低、安全性好等特點
- 具體表現在:發送速度快,信息多樣化,收發方便,成本低廉
郵局協議
POP的全稱為 Post Office Protocol,即郵局協議
用于電子郵件的接收,本協議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戶端遠程管理在服務器上的電子郵件
- 協議支持離線郵件處理,當郵件發送到服務器后,電子郵件客戶端會調用郵件客戶端程序,下載所有未閱讀的電子郵件(這種離線訪問模式是一種存儲轉發服務)
- 當郵件從郵件服務器發送到個人計算機上,同時郵件服務器會刪除該郵件(但是目前很多POP3服務器都支持“下載郵件,服務器并不刪除郵件”,也就是說在POP3中改進了POP協議)
互聯網消息訪問協議
IMAP和POP3是郵件訪問最為普遍的Internet標準協議,事實上所有現代的郵件客戶端和服務器都對兩者給予支持
IMAP版本是“IMAP第四版第一次修訂版”(IMAP4rev1),在RFC 3501中定義
IMAP和POP3區別:
- 支持連接和斷開兩種操作模式。當使用POP3時,客戶端只會在一段時間內連接到服務器,直到它下載完所有新信息,客戶端即斷開連接
- 在IMAP中,只要用戶界面是活動的和下載信息內容是需要的,客戶端就會一直連接服務器。對于有很多或者很大郵件的用戶來說,使用IMAP4模式可以獲得更快的響應時間
網絡地址轉換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縮寫為NAT)
也叫做網絡掩蔽或者IP掩蔽(IP masquerading),是一種在IP數據包通過路由器或防火墻時重寫來源IP地址或目的IP地址的技術
這種技術被普遍使用在有多臺主機但只通過一個公有IP地址訪問因特網的私有網絡中,它是一個方便且得到了廣泛應用的技術
NAT三種類型
靜態NAT(StaticNAT)
動態地址NAT(PooledNAT)
網絡地址端口轉換NAPT(Port-LevelNAT):把內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網絡的一個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
0x07 路由協議
自治系統
autonomous system
在互聯網中,一個自治系統(AS)是一個有權自主地決定在本系統中應采用各種路由協議的小型單位
這個網絡單位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網絡也可以是一個由一個或多個普通的網絡管理員來控制的網絡群體,它是一個單獨的可管理的網絡單元(例如一所大學,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公司個體)
自治系統的分類
- 多出口的自治系統(Multihomed AS)
(Multihomed AS)是指與其它的自治系統具有多于一個連接的自治系統。一旦那些連接中的某一個完全失效,這個多出口的自治系統也仍然能保持和互聯網絡的聯系
圖片地址:
https://baike.baidu.com/pic/自治系統/129715/0/72f082025aafa40ff0bdc86fa864034f78f0190c
- 末端自治系統(stub AS)
僅與一個其它自治系統相連的自治系統 - 中轉自治系統
中轉自治系統是指一個自治系統通過自己來為幾個隔離開的網絡提供連通服務
動態路由
動態路由是指路由器能夠自動地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地進行調整
兩個基本功能
- 路由器之間適時的路由信息交換
動態路由之所以能根據網絡的情況自動計算路由、選擇轉發路徑,是由于當網絡發生變化時,路由器之間彼此交換的路由信息會告知對方網絡的這種變化,通過信息擴散使所有路由器都能得知網絡變化 - 對路由表的維護
在網絡發生變化時,收集到最新的路由信息后,路由算法重新計算,從而可以得到最新的路由表
常見動態路由
RIP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內部網關協議IGP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協議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于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因特網的標準協議,其最大優點就是實現簡單,開銷較小
OSPF
(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是一個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簡稱IGP),用于在單一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AS)內決策路由
IS-IS
(Intermediate System-to-Intermediate System,中間系統到中間系統)路由協議最初是ISO(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國際標準化組織)為CLNP(Connection Less Network Protocol,無連接網絡協議)設計的一種動態路由協議
BGP
邊界網關協議(BGP)是運行于 TCP 上的一種自治系統的路由協議。 BGP 是唯一一個用來處理像因特網大小的網絡的協議,也是唯一能夠妥善處理好不相關路由域間的多路連接的協議
靜態路由
(Static routing)是一種路由的方式,路由項(routing entry)由手動配置,而非動態決定。與動態路由不同,靜態路由是固定的,不會改變,即使網絡狀況已經改變或是重新被組態
一般來說,靜態路由是由網絡管理員逐項加入路由表
距離向量路由協議
每隔30秒,距離向量路由協議就要向相鄰站點發送整個路由選擇表,使相鄰站點的路由選擇表得到更新
它就能從別的站點(直接相連的或其他方式連接的)收集一個網絡的列表,以便進行路由選擇,距離向量路由協議使用跳數作為度量值,來計算到達目的地要經過的路由器數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
鏈路狀態路由選擇協議又稱為最短路徑優先協議或分布式數據庫協議,它基于Edsger Dijkstra的最短路徑優先(SPF)算法
它比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復雜得多,但基本功能和配置卻很簡單,算法易理解
鏈路狀態協議從網絡或者網絡的限定區域內的所有其他路由器處收集信息,最終每個鏈路狀態路由器上都有一個相同的有關網絡的信息,并且每臺路由器都可以獨立的計算各自的最優路徑
外部路由
ERP(external router protocol)外部路由器協議。因特網早期的RFC文檔中未使用“路由器”一詞,而是使用“網關”,但是新的RFC文檔中又使用了“路由器”這一名詞
因此一些書籍文獻中將(external router protocol)外部路由器協議寫為EGP
基本功能
1、支持鄰居站獲取機制,即允許一個路由器請求另一個路由器同意交換可達路信息
2、路由器支持測試其EGP鄰站是否有相應
3、EGP鄰站周期性地傳送路由更新報文來交換網絡可達路由信息
總結
- 上一篇: 进度管理PV,AC,EV
- 下一篇: 大数据是什么?一篇文章正确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