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植物的名字,谁能决定?解密植物名字背后的故事
原標題:讀書 | 植物的名字,誰能決定?解密植物名字背后的故事
《植物名字的故事》劉夙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講述了有關植物學的科普知識,以及植物學名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書中數十個關于植物名字的真實歷史故事,有的透著幽默與豁達,有的暗藏絲絲哀怨,有的則吐露著清新和率真。閱讀本書既能了解植物學名中隱含的專業知識,也能從中窺見那些與植物命名相系的人物、歷史淵源。
>>內文選讀:
大熊貓與珙桐(節選)
是誰發現了大熊貓?這又是一個類似于“誰發現了美洲”這樣充滿爭議性的問題。無疑,中國人要比西方人早知道大熊貓的存在。據說古文里的“貘”和“貔貅”,最早就是指大熊貓。即便不考慮這些久遠、可疑的記載,當1869年法國傳教士兼標本采集員譚衛道在四川寶興第一次見到大熊貓標本時,他所見的也并非活體,而是由當地的獵戶獵殺大熊貓之后剝制的毛皮。
譚衛道于1828年生于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巴斯克人小鎮。1862-1866年,他在華北地區采集動植物標本,足跡最遠到達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地區。對于著名的“四不像”麋鹿的標本,就是他在這次來華期間寄回法國的。1867年,譚衛道第二次來到中國,聽說西南地區物種資源豐富,就主動要求派到那里去。于是他被任命為四川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的第四任神甫。1869年譚衛道正式上任,馬上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標本采集工作。大熊貓的標本就是他來寶興沒多久看到的。因為大熊貓的形態太特殊了,這回米爾納-愛德華茲沒有用譚衛道的姓氏為它命名,而是取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名的意思是“腳像貓一樣(的動物)”,而種加詞的意思是“黑白色的”。就這樣,西方人算是正式“發現”了大熊貓。
除了麋鹿和大熊貓,譚衛道還“發現”了川金絲猴這種漂亮的猴類。一生能夠“發現”三種大名鼎鼎的珍稀動物,已經足以使他名垂史冊了。然而,四川西南部那茂密秀美的森林卻又拱手將另一種美麗樹木的發現權送給了譚衛道——這就是珙桐。
珙桐之美,不僅在于它那高大挺拔的身姿和翠綠欲滴的葉色,更在于它那奇特的花朵——兩枚碩大潔白的“花瓣”(實際上是一種叫作“總苞”的葉狀結構)中間,是一團紫色的“花心”(這是真正的花),遠遠看去,仿佛是樹上停落的無數白鴿。正因為如此,珙桐在英文中就叫作dove tree(鴿子樹)。
珙桐
當譚衛道向法國植物學界報告了珙桐的“發現”之后,法國一位叫巴永的學者便決定,用他的姓氏來為這種美麗的樹木命名。這就是珙桐屬的學名Davidia的由來。譚衛道于1900年去世,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珙桐卻生生不息。今天,歐洲和北美都已經廣泛引種珙桐,作為珍貴的庭院樹種。由于珙桐的珍稀性和享譽世界的觀賞價值,它被評為中國的一級保護植物,又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
作者:劉夙
文:劉夙 編輯:袁琭璐 責任編輯:朱自奮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读书|植物的名字,谁能决定?解密植物名字背后的故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上海博物馆的镇宅之宝,原主人匿藏了
- 下一篇: 原创:沈醉和末代太监回忆:末代皇帝的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