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朝尴尬往事,几十名倭寇打到南京城下的原因?
原標題:明朝尷尬往事,幾十名倭寇打到南京城下的原因?
幾十個倭寇,為什么能流竄東南數省,一直打到明朝留都南京城下呢?
倭寇劇照
《明史?外國三?日本》記載,嘉靖年間,明朝十幾萬軍隊愣是攔不住幾十個倭寇,以致于讓他們一路燒殺劫掠幾千里,一直打到南京城下,還砍死砍傷四千余人,最終歷時八十多天才被徹底剿滅。
《明史?外國三?日本》節選
其中“倭紅衣黃蓋,率眾犯大安德門”這一句,淮下書生覺得囂張至極,這進犯南京城的倭寇首領都用上紅衣黃蓋了。
由此可見,明朝武備松弛,軍隊腐爛透頂不堪一擊。
其實,這幾十名倭寇能流竄到南京城下,有一定的突發性。
清朝嘉慶十八年,二百名天理教徒,也就是一幫農民,竟然打進紫禁城東華門、西華門,其中四五十名教徒直入隆宗門,甚至直達皇宮重地養心殿。還打死打傷100多個侍衛。
紫禁城隆宗門
嘉慶不得不發罪己詔:“昨九月十五日,大內突有非常之事。漢、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你能因此說大清的禁軍侍衛腐爛透頂不堪一擊嗎?
嘉慶罪己詔
肯定不能,那么事實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明朝的倭患自明朝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嘉靖年間鬧得尤為兇。所以不存在幾十名倭寇從天而降,而明朝毫不知覺的情況。事實上,明朝東南抗倭一直在進行著。
當時進犯嘉興的不是幾十名倭寇,而是四千多名。總督張經進行了一系列的部署,俞大猷率水陸軍三面夾攻倭寇,最終于王江涇會戰,“共擒斬首功凡一千九百八十人有奇,溺水及走死者甚眾,余賊不及數百奔歸柘林。”
《明世宗實錄》
這一戰是明代抗倭歷史上首次大捷,號稱東南第一戰功。剩余的倭寇焚毀柘林巢穴,駕船東逃入海。
十來天后,另一支一百多人的倭寇在紹興府上虞縣爵溪所登岸,這一百多人的倭寇是否就是柘林殘倭,又或者是去和柘林殘倭匯合的,不得而知。他們進犯會稽縣高埠,被當地知府劉錫和衛所鎮守千戶徐子懿率兵包圍。
倭寇逃跑
倭寇們一看自己快被包圍了,于是“潛縛木筏,由東河夜渡”,偷偷跑了。并自杭州向西,經過于潛、西興、昌化等縣,到達嚴州淳安縣時,損失了四十人,還剩六十多人。到達蕪湖時,又是十人被殺,二人被生擒。之后太平府被拒,一路來到南京、秣陵關、溧水、溧陽、宜興、武進、無錫直到被全殲。
很多人就以此認為明軍毫無戰斗力,那么同時期發生的王江涇大捷你怎么不提呢?在此前后,俞大猷、盧鏜、譚綸、戚繼光等人,他們對倭作戰所取得的勝利你怎么不提呢?
王江涇大捷
這幾十名流竄的倭寇遭遇的都是守備兵、民兵和百姓,并不是俞大猷率領的那些專業抗倭軍隊。很多人第一次遇到真倭,很不習慣他們的作戰方式。
俞大猷
而且這幾十名倭寇也并沒有和明軍正面硬剛,一旦發現苗頭不對,他們馬上開溜,輾轉到下一個地方。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是普通的日本農民,而是浪人,浪人就是離開家主、失去祿位、土地而到處流浪的武士。
武士是日本的一個社會階層,你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爵位。一般是有武士血統的軍人,因為立功被主公晉升為武士,同時還要提供一定的封地,屬于特權統治階級。他們從小就習練劍道騎射,也須讀書做文章,更需要精通兵法、韜略,同時被灌輸武士道精神,一旦狠起來,甚至拿小刀劃拉自己肚子玩。
日本武士劇照
這幾十個倭寇,雖然成為了浪人,但武藝高強、機動靈活、又懂兵法韜略。隨身攜帶的武士刀,更是砍人的神器。在冷兵器時代,這就相當于幾十個特種兵。一個持械流竄的犯罪分子,一時半會兒都不一定抓得住,何況是這幾十個特種兵呢?
后來戚繼光挑選敢于械斗、民風彪悍的義烏礦工,加上特制的武器和特殊的陣法,才能以極低的戰損比,取得對倭作戰的輝煌戰績。這也說明了日本武士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很強的,直到二戰時期,日軍單兵作戰能力依舊很強。
戚家軍抗倭
所以,幾十個倭寇能流竄到南京城下,并不能說明明軍戰斗力不行,恰恰說明了明朝抗擊倭寇入侵的不容易,從側面也證明俞大猷、戚繼光等抗倭將領,在抗擊侵略保家衛國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他們的精神,必然萬古流芳,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你們覺得呢?
歡迎關注“淮下書生”,閱讀觀看更多歷史文學原創文章和視頻!
版權聲明:本文及相關視頻由淮下書生原創撰寫拍攝,非“淮下書生”署名的發布,皆為抄襲搬運。任何平臺個人禁止抄襲搬運,喜歡可以轉發分享點贊評論關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明朝尴尬往事,几十名倭寇打到南京城下的原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功夫熊猫回归!第四部预告来了,阿宝
- 下一篇: 原创:杨丞琳事件闹大了?四川新年演唱会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