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
原標題:王歡:給孩子留下什么樣的世界 取決于給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孩子
看點: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3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12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以“看見更大的世界”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院士、權威專家、著名作家、知名學校校長、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學校教育、體教融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師成長等話題并展開分享,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盛典期間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原校長王歡女士發表了題為《看見更大的世界》主題演講。
王歡表示:“我們常說,給孩子留下什么樣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孩子,這個世界多元、開放、變化,是嶄新的,讓孩子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實最終的目標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以下為王歡女士演講全文:
各位專家、各位學者、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得知這次會議題目叫做“看見更大的世界”以后,我就一直激動著,我當時就在想,哪位高人確定的這個題目?從這個題目中不僅僅讓我們想到了很多教育的空間、教育多維度探索,同時讓我們感受到充滿光明的力量。
我開始看到這個題目時候就在想,我是想以題目來作為今天匯報的中心話題,我就在想,是誰看見了呢?看見是怎樣的世界呢?更大的世界和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在《看見更大的世界》題目里,我雖然回答不好這些問題,但是我一直在想,它確實有很多教育的思考,有教育的追求、有成長的價值和一些共育的力量。
這個事讓我想到在42年前我剛剛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我和我的學生的全部世界就是那一本教科書,好的教育就是要考高分,高分慢慢地演化成不僅僅是老師、是家長、是社會,甚至是學生的高期待,在這種高期待過程中,教育確實在高強度的狀態里掙扎,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談如何進行教育的改革,通過解放學生,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讓學生一定不要在壓力中努力,而且在我們合力教育過程中,讓教育、讓孩子無力。
這么多年教育里,我一直在想從我們很多做的教育行為中出發點都挺好,都想幫助孩子成長,就是助長,但是這個過程中沒想到我們犯了一個從我們知道的成語中誰都不該犯的錯就是在“拔苗”,讓孩子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意義和根基。
因此我想,我們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思考,到底讓孩子們怎樣去長?到底應該怎么樣去幫助他長呢?
第一點,我在想教育一定要回歸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本源。
我們知道在教育過程中,最古老對于教育的說法是“教育就是長其善,就其師”,善就是美好的,它是孩子一種能力,長善就是要不斷喚醒和激發孩子的美好,讓他越來越好,教育從古時候開始就關注人的成長、人美德的成長;我們還知道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其中本職應該是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僅要有自己的言傳身教,教授課業,答疑解惑基本功以外,還必須要關注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形成,尤其讓學生要形成正確的三觀;同時,在教授學生“業”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應該關注的就是他的思維方式,他的道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思路,而形成學生主動探究、不斷創新的狀態。
我們常常說做教師的應該教書更要育人,用現在十八大的時候確定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德是什么?大家現在基本有共識,就是孩子們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孩子要有大德、有德、有私德,為民德、為人德、立身德,孩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社會主義有用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讓孩子具有這樣的德,成為這樣的人?作為教育工作者該如何立德,如何樹人,也是我們一個核心。
尤其到了當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面對著一種技術的更新和發展,經常大家會看到有很多技術已經改變、更新、替代了很多人的情況,但是作為有情感、有溫度的人發展始終也是教育特別多的關注,所以我們教育始終對自己是有自信的,我們知道人類所特有的自主一時、社會情感、價值判斷賦予了教育,賦予了成長靈魂和方向。
原來禇宏啟教授經常說,學生精神素養很多很多,我們可能說不清,我們應該用最簡單的話來表述,孩子應該具備什么樣的一種素養呢?孩子應該有溫暖的心、智慧的腦,我們把這樣的話改成我們在教育中的一種追求,我們希望孩子心有溫度,行有智慧,他學習的狀態,或者一輩子留給他的東西應該讓他學而不厭,挫而不敗,讓學生在熱愛學習、善于創新過程中確實能夠有能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尤其像小學階段,確實認為我們就是通過六年要認認真真培育這一顆又一顆種子,我們的孩子就是一顆顆飽滿生命的能量,和可持續發展和生命潛能的種子,讓我們的孩子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使這顆種子更加飽滿、更加具備生命力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看,我認為看到更大的世界應該是讓孩子看到的是一種生機勃勃的世界,讓他在這樣的一種不斷成長與發展的世界里長好他這顆種子,在今后,他有很好的條件、發展環境的時候,這顆種子萌發、發芽、開花、結果、長成棟梁之材,這是第一個。
第二點,看到更大的世界,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還要關懷成長。教育剛才談到它的一個根本任務“長其善、救其失、立德、樹人”,但是它最關注的一個根基就是學生的成長。長是有規律的,長就是一個過程,大家知道學生階段是身心發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強的時期,而且這個時期孩子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時期孩子發展具有連貫性和持久性,面對孩子“長”我們要尊重,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給他正干預,讓他“成”,不僅僅成長,要成才,要成人。
怎么成人呢?首先對于教育認識過程中,對于教育對象要有清晰的認知,從我工作四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變了,孩子們的變化不僅僅因為他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面臨學習的時間、空間、成長、人際、獲得信息等等維度的變化,他成長外觀的變化,他內在一些思維、見解和成長需求也在變化。有的專家也在說,說學生變了,也就是教育的根基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的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根本變化,我們教育方式如果不發生變化的話,這個教育的大廈就不穩定。因此在這個過程之中,我想我們要很好地給予學生廣闊空間讓學生得到很好的成長,就必須要關注到學生的成長,關注到學生。
我們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對學生從心理發展規律到生理發展規律,到他成長發展規律,到他行為規律都應該有專業的研究和理解。
并且,我現在常跟老師們說,我們不僅僅要研究他們、理解他們,我們作為專業工作者能不能看見他們的行為,對他的行為能夠進行專業的解釋,并對這種解釋我們能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案,有效的、有招兒地來指導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舉一個特別小的例子,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小同學愛打人,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是批評他、告家長,告訴他你不許這樣做,我們還是研究學生之道,這個學生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有用手進行溝通交流的習慣,也有的孩子可能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急切愿意跟別人溝通交流的欲望,但是他的語言表達跟不上,他因此很激動地就愿意動手等等。面對不同的孩子情況,他的這種行為,我們給予他一種理解、一種解釋,我們就會根據這種解釋給他采取有效的指導方案,而不是管束他、約束他、制止他、告訴他不成,而是在這樣的引領過程中,通過給予學生成長專業的正干預。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線老師確實很不容易,其實業特別受到北師大的邊玉芳教授一套書的影響,邊玉芳教授出的一套書叫做《讀懂兒童》,我們老師在這樣的過程中通過一至六年級,不同年級研究心理特點、生理特點、行為特點、發展特點,我們應該面對哪些問題幫助學生,我想一個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當你能夠有專業的思維和思考的時候會幫助到孩子。
關懷到孩子真正成長。除了要了解學生關懷成長以外,賦能孩子的發展也是教育現在很重要的一點。
大家都知道,學生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不管從自然的生物基礎,還是從他個體社會需求,以及到國家民族對他的要求,他都有從學業、身體、認知、情感、公民性、道德性方方面面的成長需求。
學生在成長需求過程里,原來教育特別愿意給孩子條理化,愿意給他分科,愿意給他按照教育、教學分支去做,而實際上一個孩子的成長,確實是綜合的,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有五臟六肺,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我們心臟、胃、器官都是獨立成體的,但是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血液、氧氣、化學物質在身體中無阻礙穿梭,給生命產生許多的能量,在一個學生成長過程中,學生所接受的信息、資源、思考、智慧也應該就像這些血液、氧氣、食物一樣,能快速地通過超越各種邊界,使它能夠成為一體激發他成長的能量。
老師們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特別地在想,我們給孩子能量,我們怎么才能夠賦予學生自己的成長力量呢?我們想我們的教育確實應該給孩子搭建一種場,一種孩子能夠獲得力量的場就是我們常說的能量場,因為能量不但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多種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這種循環是會產生一種能量場的。
教育就是要為學生構建各種能量場,以達到育人的目的,通過情境的交融,情知的交融,情理的交融,情感的交融,給予學生希望、動力和能量,使學生在多場景、多角度、多體驗中被點擊。在史家我們一直說教育是30%的喚醒+70%的等待,我們要給予學生一種力量,為學生提供了解自身、表達自我、探索如何將天賦與興趣、志趣同外界世界相聯系的機會。
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特別希望教育的因子如同陽光般應該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孩子們在無邊界的能量場中,如果能夠自由成長,這樣就很好地會激發起學生成長內驅力磁場,在能量構建中實現力量的傳遞和能量的供給,在師生、家庭、社會多方面相互影響,協同共育中,為學生的個性成長全部賦能。
所以,現在在學習場中,基于情景、源于問題、關注經驗、強調探究、新舊鏈接、形成結構、把握本質、溝通交流、遷移運用、價值評判就成了賦能孩子成長的很多的重要要素。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想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給學生提供很多很多的場景,讓學生在探索、溝通、交流,在感知、感受過程中感悟,讓學生在充滿無限興趣的過程中持久成為志趣,志趣就是具有強大的內驅力,因此,我們的教育,我們孩子的世界就應該充滿著希望與激情,我想看到更大的世界應該也是這樣的一種世界。
第三個,更大的世界應該讓我們擁有擁抱變化的胸懷。
大家知道,現在的世界變化,歷史的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展開,現在的時代,不管是智能化時代、數字化時代,這種時代的變化使得學生學習方式也發生根本變化,很多學習過程中就是學生在收集、整理、表達信息的渠道、方式發生了變化,這種多元情景形成現在學生學習的一種基本狀態,對于現時代的變化對學生學習也有了深度影響,它的影響讓我們看到不管是學生的行為方式,他的生存方式、發展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經影響了學生文化的理解、價值觀,以及學生精神世界,這種時代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確實需要變化。
另外,剛才我們也提到學生學習之變,學生之變,因為認知渠道變了,接觸世界模式變了,現在學生面臨學習場域、視角、時空、社區都發生了根本變化,我們經常在談到教育必須要跨越自身的孤島,以更廣闊的視角,多視野、多視角、多方位進行新的時代教育探索,我們努力要突破傳統學習的方法、方式、方向邊界,突破條線育人,符號學習,單向成長的邊界,我們探索在無邊界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能力與教育。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在想,我們教育之變?大家一直其實在思考,面對這么多不確定性,我們到底提供給學生哪些確定性?我們的教育讓學生怎么才能夠坦然地、淡定地面對變化呢?現在新的課程改革讓我們知道,我們要給孩子素養的培養,讓孩子有良好的綜合素養,他才能夠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我們希望探索在有限學習空間中如何為學生成長提供無限可能。
前些天我在參加會議中得到這樣的信息,就在2023年教育全球監測報告,以這樣的題目來說的,就是技術運用于教育誰來作主?現在的技術發展已經對教育產生了非常大的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個共識,這種技術應用于教育,信息化到來、智能化到來、新時代的到來,我們最終一點就是要促進學習者如何能夠進行積極地、有意義的學習選擇,改變學習的體驗與績效,我們教育邏輯發生變化,學習渠道拓展了,因此,我們現在的教育主渠道和很多教育同仁都在積極探索基于多樣化的學習空間,創設自主有效積極學習的環境,我們努力去改變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呢?我們希望從獨立到關聯、從靜態到動態、從個案到系統的新型教育模式進行探索。
前兩天在聽黃榮懷教授講的時候,他提到信息化時代,我們的教育應該有共創共享的知識觀、智聯建構的學習觀、融通開放的課程觀和人機協同的教學觀。
我就想到在幾年前,史家小學在上屆,全國教學成果獎獲一等獎的時候有一個“博悟”課程,它不僅僅是博悟的悟,它從博悟中衍生成現在的一種教育理念,在學生博的基礎之上,就只是指向視野、資源、平臺、場域開放,把真是無邊界世界當成課程場所,打破時間、空間、內容、人際的邊界,然后倡導學生在思維發展中開展綜合學習,從而真正獲得文化認知和價值情感,從內部突破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式的邊界。
這讓我想到前幾年袁振國先生談到現在教育之變的特點,現在教育更多強化是多要素、長鏈條和全方位,通過這12化讓我們感受到現在的教育發生了一種綜合性的成長和變化。
在我們的學校中,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就是這長表,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想,如何跟學生一起明晰我們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何時學?在哪學?和誰學?從而對學習價值、內容、路徑、實現、場景和社群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以后,來進行變革的一種探索。所以現在我們經常說要通過教學實踐使教學有新樣態,什么樣的樣態呢?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現在在引領學校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形式的樣態,素養導向意義學習,回歸生活真是學習,內在驅動的綜合學習,人機互信的協同學習,循證導向的實踐學習和多元互動的共同體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有這樣核心主題詞,使我們的教育更加開放,更加融合。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想現在的時代確實是一個開放的、綜合的,而且是不確定的時代,使得學生學習活動現在已經不一定發生在學校,學習空間也不一定只在教室,教師也不再是學習核心,多元文化氛圍,教育運轉方式,自主的學習社區,豐富的課程設計,社會的萬眾參與,都使得教育在塑造全面發展人的方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所以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新的一個時代之下,我們如何建立新的育人文化,構建新的育人模式,打造新的育人生態,就成為我們工作重中之重,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也一直特別關注到孩子,如果42年前,我和我的學生全部世界就是教科書,那我們希望現在全部世界都當成一種教科書給予學生,只不過我們要教給他們,或者說我們要培養他們具有負責任的選擇的能力,不是今天喜歡這個就是這個,明天喜歡那個就是那個,一定要有負責任的選擇,只要選擇,他應該有持久的堅持與專注的狀態,從而形成他的綜合素養。
我們常說,給孩子留下什么樣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給這個世界留下什么樣的孩子,這個世界多元、開放、變化,是嶄新的,讓孩子能夠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實最終的目標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謝謝大家。
原文鏈接:https://www.sohu.com/a/743452911_484992
除本篇外,搜狐教育還對2023搜狐教育年度盛典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王欢: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孩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一个耶鲁招生官为女儿选校的心路历程,女儿
- 下一篇: 体育老师:这节我上,打雪仗,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