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学校名师王笃年:主动学习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
原標題:十一學校名師王篤年:主動學習的孩子是怎樣練成的?
主動學習的孩子是怎樣練成的?
作者|王篤年(北京十一學校化學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
主動和被動的結果不同,做任何事情都一樣。
豈止結果不同,過程也不同,做事過程中的自我感受更是不一樣。
學生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根本上是由學習所獲得的高級快樂支撐的。
我是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多年來一直倡導學生趕在老師講解教科書之前加強自學自研。
并且,近20年來沒有“系統地”給學生講過一節課。
我課堂上“講”的東西,都是學生自學自研時提出的問題。
我把收集到的來自學生自學過程中的問題歸類、分析,按主題組織,我的課堂,就是跟學生一起討論這些問題。
此謂“中學課程的自然增長點”,或者說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常有人質問我,你說的“自學自研”、“不上輔導班獨立自主地學”,是對你們這種好學校的優秀高中學生的要求吧?普通的初中學生也能這么做嗎?
豈止初中學生,小學生也是可以自學自研的。豈止可以,學生是喜歡、盼望自學自研的。
我去年帶初三(直升班),班上就有好幾個學生平日并不跟著我的課堂走,化學課上,他們一直在教室的外面自學自研。
因為,初三的化學課程他們之前通過自學早已基本解決了。
事實上,從認識幾百字開始,小孩子就可以連猜帶蒙地閱讀大眾性的紙質材料了。
從學會漢語拼音開始,孩子就可以嘗試通過書寫表達自己的思想。
如果大人適時加以鼓勵,他會以此為樂,逐漸形成習慣。
由此,他的學習主動起來,一發而不可收拾!
因為,學習,本來就是人的一種天性。
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課程后,有知識方面豐富的積累、閱讀和表達能力方面扎實的根基,對付學校課程可說游刃有余,他既輕松又快樂,甚至“所向披靡”。
很多家長基于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認為學習一定是苦差事,小孩子非逼迫不能成學。
不管學校基本課程還是額外所學,都去跟孩子談條件、講價錢。
慢慢的,孩子本人也就形成了跟家長一樣的認識。一是以為學習是個苦差事,是令人厭惡的營生;二是認為學習不是他自己的義務,而是替家長去盡義務。
他甚至可能逐步學會以此(學習)作為要挾家長的價碼。
去年有一天在小區樓下,就隱約聽到一位媽媽跟孩子討價還價“我的要求是你得把……做好了,否則甭想從我這里把手機拿回去……”
也有的家庭,通過訂立“考班級第一獎勵1000塊零花錢……”的條約貼在墻上“激勵孩子”的……
學生因為受到誘惑、或受到威脅而學,因為要跟同學比拼而學,而非出于對所學內容本身的興趣,難以形成真正的學習。
常常見到有的學生,你給他留出課堂時間自學自研,他卻不是先去讀書、思考、提問,而是直奔書后習題。
他有他的理由,“這樣,我就知道學習的重點了”,意思是說,習題里問的東西,我就多加關注,習題沒有涉及的內容,看不看兩可。
這就是典型的被動學習。
我常跟學生說,對于化學學科,做題不是學習,它只是檢驗學的情況的一個途徑。
讀書、實驗、動腦筋思考、提問質疑才是學習。
很多成年人對于學生學習還存在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人腦容量有限,學多了會累壞腦子。
累壞腦子的事的確存在,但跟學多學少無關,跟學的策略有關。
你如果作息很亂,不按科學規律,該休息不休息,該運動不運動,該調整不調整,那有可能失眠、健忘,甚至……
只要你注意用腦衛生,安排了充足的睡眠時間,注意協調安排不同學科的學習次序和節奏,就目前這點中學課程,任何學生都不存在把腦子累壞的可能性。
相反,腦袋越用越靈光。
還有一些錯誤認識,認為國家課標、教材擺在那兒,你多學那么多做啥子。
前邊的文章里我反駁過這種認識。
課標只是一個參照性的東西,是面向全國所有地區同齡孩子的,它到底是一個底限、還是一個高限,誰都說不清楚。
你為什么要受制于這么一個死的玩意兒呢?
少年人們!在自己可以做主的假期,面對著新的教材,加強自主學習吧!
除了可以爭取開學主動、學會知識、提升閱讀理解思考質疑諸能力之外,它還將帶給你無限的樂趣。
變被動為主動,一切都會隨之改變。
作者簡介:
王篤年 北京十一學校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特級教師,教育學碩士,歸國學者。化學競賽教練,所帶學生參加全國化學競賽,近百人獲省級賽區一等獎,全國冬令營獲得1金、3銀。《高中數理化》編委,2012年9月起任該雜志“篤年老師問與答”專欄撰稿人。
從教多年,始終堅持: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學,就是教師作為“聞道在先”者,把自己對專業的理解跟學生交流,使他們從中受到啟發。參加全國課題多項,主持中國化學會課題、主持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
來源|家教策略與學習規律、京城教育圈,版權歸原創作者王篤年老師所有。
好學生學習的十二個習慣(轉給孩子看看)
01 記憶習慣
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這里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通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02 演講習慣
讓學生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03 讀的習慣
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鐘,有好處,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的,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04 寫的習慣
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老師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思想,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品質,看日記能看出老師的水平,更能看出學生的水平,一分鐘、三五十個字,堅持住、寫下去,這就是決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學生作業,但我說一句話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記。
05 定計劃的習慣
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后進生毛病都出在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著走,而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同學們定計劃的習慣。
06 預習習慣
請老師們把講的時間讓出一部分,還給學生,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在實驗中學時我就要求老師講課別超過20分鐘。江蘇洋思 “只講四分鐘”,后進生明顯進步,秘訣就是預習、自己學的習慣。
反之,不讓學生自己學,最簡單的事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這樣難以培養出好學生。我從1979年開始,開學第一天就期末考試,把新教材的期末試題發給大家。這樣做就是要學生會預習。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所以請各位老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07 適應老師的習慣
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一方面我們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師的能力水平,適應學生;一方面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一個適應學生要求的地步。
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08 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
這也是非常要緊的一個習慣。我抓學生習慣基本就這么抓。尖子學生做尖子的事,后進學生別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你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永不言敗。
09 自己留作業的習慣
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師要和學生商量,讓學生做到腳踏實地、學有所得,市教委規定對學生實行量化作業,它的落實,一靠檢查,二靠老師良心,老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只有常規量的學生可以接受,學生才能適應教育。
10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每次考試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學生,如何整理錯題?扔掉的分數就不要了,這次30分,下次40分,這就是偉大的成績。找到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提高的辦法。整理錯題集是很多學生公認的好習慣。
11 出考試題的習慣
學生應該覺得考試不神秘。高中學生應該會出高考試題,初中學生會出中考試題。
12 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
學生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十二個習慣,不要求齊頭并進,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自己的特點,讓老師以教書為樂,讓學生以學習為快樂。這快樂要建立在養成這些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只有師生都成了學習、教育的主人的時候,教書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為樂園,才能使“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成為現實,使我們短暫的人生充滿快樂。
本文由@知心老師推薦,選自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高一新生為什么會大幅度分化?特級教師王篤年告訴你——
孩子進入高中后,有些初中成績特別優秀的孩子成績突然出現下滑,甚至出現嚴重的自我懷疑,反而成績不怎么突出的孩子卻逆風翻盤,穩中有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之間的成績出現這么大的分化呢?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對待呢?
北京十一學校名師、化學特級教師王篤年在之前撰寫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并分享了給家長和學生的策略,今天我們分享王老師的這篇文章,一起來看——
期中考試過后,有學生來咨詢。
他覺得自己進高中后學習更加吃力了。
“**同學初中跟我同班,一直不如我啊!他這次期中考試成績比我高多了,也沒看見他比我用功啊。”
學生甲和學生乙,中考以基本相同的分數被錄入同一高中學校。
一段時間后,甲適應得很好,成績穩中有升;乙卻似乎“水土不服”,成績下降,心理問題逐漸顯露,初期還有點“不服不忿”心理,暗自加大“學習”力度,可成績一直不見起色,慢慢、慢慢地開始“認慫”,自我懷疑“我也許天生不是學習的料?”
家長則慨嘆、質疑“是不你們學校的管理模式不適合我的孩子?”
是謂“學段分化”。
事實上,這分化并非進入高中才開始,而是早已埋下了種子。
你去考察甲和乙的初中、小學學習狀態,就可預判一二。有經驗的初中老師其實是可以通過孩子在初中階段的學習行為表現看出些許苗頭的。
一般而言,甲和乙小學、初中階段的行為表現往往有如下區別。
其一,甲的學習不怎么受學校課程約束,他基本按照自己的興趣,秉持開卷有益的心態,基本的中考課程他沒有拉下,卻在之外多讀了好多書、多思考了好多問題。
而乙則往往表現為“乖”孩子,在校非常聽老師的話、在家聽家長的話,惟命是從,沒有命令時只會做些雞毛蒜皮的勝任之事。
其二,除極少數課程外,甲一般不會拿大量時間上課外補習班,不管預習班還是提高班,他相對自由的時間多些;
而乙往往把剩余的所有精力與時間投入到課外補習中去了,看似勤奮,實則重復學習太多,兩頭效率都不高。
甲采取的是開放式的學習策略,也可以說是“廣種薄收”,為日后、為一生的學習積攢“有機肥”,積蓄后勁;
而乙采取的“精準化”的“深挖細耕自留地式”的學習,缺少后勁,只好不斷施加速效的“化學肥料”——上補習班、請一對一家教等。
其三,則是家庭管理的不同。
甲的家庭比較民主,家長能夠傾聽孩子的需求,有問題跟孩子商量,大多數時候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于是孩子具備基本的自主意識、自我責任意識,自主性也就慢慢練出來了;
乙則可能處于一個比較專制(也許父親或母親單方強勢)的家庭,他一直處于被管理狀態。凡事等老師、等家長布置,一旦“完成任務”就不知干啥了,只會等待下一次布置,自主意識很難形成,自主能力也很難練就。
進入高中,新的環境下,課程內容增多、難度加大,選擇性也增強。
不用說就知道,甲必然適應較快,而乙如果不加改變,則只會逐漸走下坡路。
可見,分化并不是因天生的腦結構不同造成的,而主要是學習策略、管理策略不同所致。
如果不去正視這些,仍一味沿用過往的死板老套,分化只能越來越嚴重。
好在,高中生可塑性依然較強,意識到了上述這些差異,就要及早矯正。
不再只盯著那點可憐的分數學習,不去“救急”,而是著眼未來,適當放開一點學,不要迫問“學**有用嗎?”只要喜歡就去學。
多關照一些自己的興趣和內心需求,不追求繼續做表面上的“好孩子”、“好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展開學習和高中校園生活(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
更不要把社團活動的時間、體育課時間,甚至睡覺的時間移來寫作業。
作者|王篤年
來源|家庭策略與學習規律,版權歸原創作者王篤年老師所有。
延伸閱讀:
最新版《北京市十一學校行動綱要》
李希貴講透家校共育: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
李希貴:讓孩子回歸內動力,必須讓學習“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
沈祖蕓:管理學校關鍵做好兩件事,李希貴萃取40年精華告訴你!
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王春易|課堂重建:幫助學生成為學習主人
北京市十一學校特級教師王春易:“學以致用”是教師閱讀的真諦
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推薦:8項原則,重新定義學校設計
好教師的30個好習慣,你有沒有?
俞敏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個充滿信心的人
尖子生都有的5個好習慣,你家的孩子有嗎?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系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松閱讀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十一学校名师王笃年:主动学习的孩子是怎样练成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又说错话得罪人!十多年前的教训还不
- 下一篇: 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