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自杀?自我否定?教育内卷下,我们该如何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
原標題:抑郁?自殺?自我否定?教育內卷下,我們該如何培養有幸福力的孩子?
心理健康問題正在向中小學生蔓延,越來越多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沒有意義感的“空心人”。抑郁、孤獨、自我否定、厭惡一個個問題層出不窮,甚至還有自殺傾向。
觸目驚心的數據,又該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
北京安定醫院鄭毅教授的團隊發表過一份“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數據顯示,有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內就患有一種精神障礙。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心理健康的研究發現,26.4%的中小學生有抑郁的狀況。
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發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中顯示: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超16%的學生都有輕生念頭,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
“空心病”不是一兩天形成的,長期的學業壓力、同輩競爭以及人際關系都與之息息相關。
2020年12月15日,四川瀘州龍馬潭區有一小男孩留下字條后跳樓。“我活的太累了,現在只希望能多睡一會”、“我早已絕望”等。這一句句令人無奈又惋惜的話背后,是一個年紀輕輕就被學業壓垮的生命。
越是優秀的孩子,越容易患上了“空心病”。
北京大學教授徐凱文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北大每年有高達30.4%的新生厭學,另外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意義。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于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努力生活、學習和工作,缺乏真正的人生目標與理想。一旦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內心會伴隨著強烈的無意義感。
由此,我們不禁思考:現在的孩子要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有多難?
我們誰都不希望自己是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希望我們經營的這個小家會是孩子最后生命的守護線,在孩子身處至暗時刻時,給予無盡的愛與溫暖,能夠拉他一把。
01
「進退兩難的新時代父母」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真的很難”是很多家長的心里話。
一方面我們不想像上一輩那樣逼自己孩子成為“學習機器”,因為我們堅信學習以外,還有很多值得體驗的事情;另一方面又沒辦法做到完全“放養”,我們固然希望孩子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但又不想孩子落后別人太多。
陷入這樣進退兩難的境地,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變得愈發焦慮,漸漸地被動地卷入了“內卷”的漩渦。
孩子哪門科目學得不好,你就瘋狂找資料、找推薦、找資源給孩子惡補,即使這個作業量、學習強度已經遠遠超過孩子所能承受的;
孩子同班同學都在報哪個興趣班,說是對孩子各方面能力提升有幫助,然后你又砸錢給孩子報,罔顧孩子到底感不感興趣;
老師說孩子需要一定的閱讀量,你就找各種書單,買各種書讓孩子讀,定時定量,但孩子可能連基本的閱讀習慣都還沒養成。
最后孩子的學習時間越來越長,睡眠時間被嚴重壓縮,精神不好,無法感知到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滋長。不可避免地,親子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遠,而父母呢也是精疲力竭、內耗嚴重,最后落得一個雙輸的局面。
可能午夜夢回的時候,你會靈魂拷問自己:當初我不就是想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嗎,怎么會演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親手把孩子的心推得越來越遠,學習也沒得到多么明顯的提升。
大家可能忽略了,對于孩子來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意義感是最重要的。所謂意義感,不是說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名校所帶來的成就感,而是關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現在為什么那么多孩子患上了“空心病”,就是因為他們學生時代上了發條一樣拼命學習,只為考個好名次、好學校,當學習考試不再是生活的重心時,他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干嘛,既缺乏感知生活的感受力,又沒有目標感,從來沒有人問過他們“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更沒有人引導他們如何為之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作為新時代父母,我們如果不想孩子成為“學習機器”,就更應該啟發孩子多去思考“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不是過多地聚焦孩子具體的考試成績。
我們誰都不想未來看到這種一種場景,當你問孩子“長大以后想做什么?”時,他迷茫又無奈地回答你:“我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02
「如何培養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
盲目跟風內卷,是培養不出一個真正優秀且長足發展的孩子的。
你以為自己打了信息差,掌握了什么了不得的學習方法和育兒秘籍,但其實跟真正有規劃的家庭相比,這些都是九牛一毛。
好的教育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在了解自己孩子基礎上的“私人定制”。
因此,教育是一個優雅緩慢的過程,急不來的。只有清醒且松弛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具有幸福感的孩子,從而在日后能從容堅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哈佛有一本暢銷書,名為《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里面講到,教育規劃要站在未來看現在。什么意思呢?
其實就是,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未來不被社會淘汰,能夠在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上穩步前進,那就從孩子未來要進入職場所具備的素養和品格,反推孩子今天學習的重點和方法。從未來看現在,會讓孩子的教育規劃更有方向,你也更加從容。
如果你想成為“不焦慮的父母”,養出一個具有幸福能力的孩子,那你就要想想具備哪些關鍵要素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有幸福感的人。
在哈佛教授過積極心理學課程,也就是著名的“哈佛幸福課”的泰勒·本·沙哈爾博士,在新書《幸福的要素》中提出了“SPIRE幸福模型”。這個模型使用了五個英文字母來代表幸福的五個關鍵要素,分別是精神(Spiritual)、身體(Physical)、心智(Intellectual)、關系(Relational)和情緒(Emotional)。他認為,通過關注和提升這五個方面,我們可以有效增強自己的幸福感。
這么一看是不是有點籠統?沒關系,我們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全新推出了《父母養育實操指南》線上課程。經過2000+家庭數據調研,500+創新學校走訪,400+專家教授指導,300+天產品精心打磨,我們對“具有幸福感的孩子”所需的關鍵要素進行了科學拆解,更符合中國孩子的特質,也更便于我們家長實操。
學什么?
我們的課程內容非常豐富,
12+專家名師51節線上精講課,分為5大模塊,直擊家庭教育中最底層的養育難題。
每個模塊覆蓋了我們日常的成長環境,各個模塊下又聚焦多個對應的話題,比如說“家”這個環境中,涉及的話題主要關于家庭關系、親子關系和家校社共育這三個方面的。
每個話題下又會分主題論述,并提供詳盡的方法論。就這樣環環相扣,形成家庭養育系統課,帶你建立起知識體系,告別碎片化知識。
在最后一個模塊,我們還給大家整理了家庭中的常見且高頻的養育難題,比如說孩子專注力差、沉迷游戲、生活學習都沒動力等等問題,都是我們家長困擾已久又找不到解決辦法的難題,我們都會為大家一一展開分析。
適合哪些人學?
1、學了很多課,看了很多書依然不會做的你,想通過一種學習方式,真正學為所用;
2、孩子不想上學,抓狂無助孤獨的你,想知道孩子厭學背后的真正原因;
3、孩子拒絕溝通,不知所措受傷的你,渴望走進孩子內心,看看TA受傷的地方;
4、孩子一寫作業,就忍不住打罵吼的你,想學會高效陪寫作業的絕招;
5、養育理念不一致,總和隊友大吵特吵的你,想與隊友形成合力,奔赴幸福目標;
6、原生家庭不幸福,總陷入深深焦慮中的你,想了解自己內在的焦慮從何而來。
......
任何想進階成為反焦慮、反內卷、反內耗的智慧父母,希望養出一個具有幸福能力的孩子,都可以加入課程。
怎么學?
我們采用的是輕學重練,圓桌創新式的學習模式。加入我們后,家長們先自主地線上觀看課程,邊學習邊做筆記。
同時我們給大家提供全程社群助教天團服務,讓擁有十年經驗金牌班主任老師帶領金牌社群助教團,給大家陪學帶練,實時跟進答疑輔導,從講、練、評三方面,神助攻給大家打通從學到用。
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實在遇到難題,聽不懂,怎么辦?不用擔心,我們給大家提供5次授課專家面對面答疑解惑的機會,你可以到我們直播間連麥,我們有4位專業的實踐養育導師給大家答疑解惑,提供專業領域的養育秘方。
學了之后如何應用?
學了之后如何落地實操呢?
我們還給大家準備了5個拿來即用的養育難題工具包,聚焦小學階段家長最關心的5大養育難題,學習力、專注力、記憶力、情緒管理、時間管理提升工具包,讓大家學了就做起來。
學了不會做,會了做不到怎么辦?沒關系,我們有資深的金牌教練手把手帶你梳理家庭卡點。
還可收獲什么?
1、萬元級線下活動參與權
加入課程后,你將獲得研究院價值萬元級的年度線下活動參與權。
我們父母的很多焦慮,其實都來自于認知壁壘。而這次就是給大家拓寬教育視野,提高認知維度。
2、順利結業獲得研究院完課證書
通過系統課程學習,你將獲得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頒發的完課證明。
3、獲得鄉村學校、創新學校走訪及交流機會
參與課程且在學習優秀的學員,將有機會獲得研究院及鄉村學校、創新學校的走訪和交流機會。
報名方式
掃碼下方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抑郁?自杀?自我否定?教育内卷下,我们该如何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张维迎:说假话不脸红,教育为何如此失败?
- 下一篇: 英国的“学霸圈”在哪?以牛剑为梦校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