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我家的却这么难搞?
原標題: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我家的卻這么難搞?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何潔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
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教養方式,只有跟孩子的氣質、天性或者說個性特點相匹配,才是合適的。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天性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天性對兒童成長的影響”。我為什么會做天性的研究呢?這是我的兩個娃。
雖然她倆有同樣的爸、同樣的媽,教養方式也基本一致,但大寶比較敏感、比較難搞,二寶就比較皮實。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被父母吐槽: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我家的卻這么難搞?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跟我今天想講的主題“天性”有關。
在心理學里,“天性”專門有一個學術名稱,叫氣質。最早是由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黛拉·切斯(Stella Chess)提出的。
他們兩位是兒科醫生。在接診了大量寶寶后,他們發現,雖然寶寶們各有各的不同,但是他們都在情緒反應、活動水平,還有注意控制等方面表現出了比較穩定的個體差異。
于是他們把寶寶們分成三類:容易型,困難型,慢熱型。容易型,就是所謂的“天使寶寶”;困難型,就是所謂的“惡魔寶寶”。是不是天使寶寶一定好,惡魔寶寶一定不好呢?從學術的角度來探討的話,氣質是沒有好壞之分的。
01
兩種兒童早期氣質:
趨近型 VS 抑制型
人類有兩種基本動機——趨利和避害。就像汽車有油門和剎車,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哪怕是我們成年人,油門和剎車也不一定平衡發展。有些人油門比較靈,就是趨近型個體;有些人剎車比較靈,就是抑制型個體。
先來說一說什么是趨近型個體,什么是抑制型個體。8年前,我們開始了一項研究,邀請到的孩子大概是2歲到3歲。
我們邀請孩子和媽媽一起來到實驗室。跟孩子坐在一起的是我們的實驗員,會給孩子呈現一些陌生的刺激。
在面對陌生的人、陌生的刺激的時候,趨近型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想一起玩耍的趨近行為,而且情緒也比較積極。
我們再來看面對同樣的刺激,抑制型孩子則多表現為拒絕、害怕,情緒比較消極。我們常說,孩子拒絕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不回應。當我們的研究員邀請她摸玩具蛇的時候,她不回應。
當小丑叔叔突然進來的時候,她有點害怕,回到了媽媽身邊。這里我要補充一句,最后這個小丑叔叔會在她面前把小丑服脫下來,她發現他原來是一直跟她玩的大哥哥。這樣會起到一些安撫作用。
那么,趨近和抑制的氣質特點是天生的嗎?
很多研究發現,人在新生兒時期已經表現出了不同的個體差異。腦科學研究也發現,他們前額的腦電活動確實表現出了不同的模式。
第二個問題,有人可能會對號入座:我是屬于趨近型,還是抑制型?還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有沒有可能既趨近又抑制?
我記得有家長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們家孩子在家就是‘小霸王’,無法無天,但出去之后馬上就慫了。那他是不是既趨近又抑制呢?”
我想說,不是的。我剛才在界定趨近和抑制兩種氣質類型的時候提到了,我們要考察的,是相對孩子的年齡而言具有挑戰且陌生的刺激。
對于我分享的這個研究中的兩歲孩子而言,可能玩具蛇、狼面具就是比較有挑戰性的刺激。但是再大一點的孩子或者成人,可能就會覺得這些沒有什么了。比如我現在站在這個舞臺中間,其實對我們成年人來說也是有挑戰的。
所以我們考察能力的時候,要跟年齡對應來看。而哪怕再抑制的個體,他在某個環境里面都有適應的一天。所以我們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面對新鮮刺激時的第一反應。
第三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質會變化嗎?
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環境里面,他們時時在跟家庭,還有進入學校后跟同伴們發生互動。我們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自控力提高,相對極端的趨近和抑制的氣質類型會慢慢地趨中。
這樣的話,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氣質從小到大會改變呢?我記得有一次在做講座的時候,就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我覺得我小時候就是你說的抑制型孩子。但是我現在長大了,可以在臺上侃侃而談,我是不是就變得趨近了呢?”
我想說,因為你的自制力起來了,知道在一定場合,要做出跟自己的身份相匹配的行為,所以你可能會變得趨近一點。但是天性和本性是在那里的。
02
繼續前進?
原路折返?
比如我給大家出一個題目:假設你去爬山,花了半天的時間終于爬到了一個山頭,現在你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原路折返,還有一條是繼續往前。你知道原路折返會走很遠,繼續往前有可能峰回路轉。不過因為前面的路是新路,你沒有走過,也可能越走越遠。
你會怎么選擇?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有些人肯定會繼續往前(趨近),有些人就會原路折返(抑制)。
有人會說,是不是要考慮安全和物資?不需要考慮。我們說的是——所有這些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你的第一反應。因為這個反應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代表你趨近或抑制的行為傾向性。
那么隨著年齡的增長,趨近和抑制的寶寶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開展了8年的追蹤項目。剛才大家看到的兩歲孩子就是我們這個追蹤項目的開始。那個時候我們招募了約160組家庭,對孩子的氣質做了比較全面的評估。
每一年,我們都會邀請這些家庭回來,然后對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親子關系、跟同伴的互動,還有大腦活動性做全面的測查。
我們的目的就是想搞清楚,早期(至少在我們設定的起始點兩歲的時候)兒童的氣質特點會怎樣影響他們將來的成長?
我給大家介紹一些我們的研究結果。
03
自控力——「不要碰!」
可能大家一想到跟孩子成長有關的比較重要的能力,就會想到自控力。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可能就在說:這個你不能碰,那個你不能吃,這個地方太高你不能爬。
我們都是在這種希望你提高自制力的“不能”環境中長大。想象一下,趨近和抑制的孩子,在面對比如糖果和零食這類誘惑的時候,他們的自制力表現會怎么樣呢?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趨近的孩子相對好動,抑制不住。我們的研究員本來跟他說,不要去碰糖。結果出去之后,他是沒有直接吃,但他會用手在糖上面抹一下,然后用舌頭舔。
這是自控力的一個方面,就是成年人強調的“不要”。
04
堅持力——「堅持住!」
實際上在自控力的定義里面,還有一個維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你能不能堅持克服困難,我們稱之為堅持力。
在堅持力這方面,我們做了一個研究——開寶箱。
▲ He et al., 2016
我們給了孩子一個透明的箱子,里面裝著一個非常精美的東西,但是箱子上了鎖。然后我們會給孩子一把鑰匙,先教他們怎么用鑰匙開鎖,他們信心滿滿地學會了之后,我們研究員就出去了。
小朋友試啊試啊,怎么都打不開,因為我們給他們的鑰匙和鎖并不匹配。你們覺得,哪個氣質類型的孩子會一直堅持?
我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剛才我們說的自制力不太好的趨近的孩子,他們在這個任務里面的堅持性反而很高。為什么?因為他就是要努力打開這個寶箱,因為這是他想要的。
另外我們又做了一個游戲,叫“不可能完美的圓”。我們的研究員會跟孩子說,你現在來畫一個圓,很簡單,只要把它畫圓就好了。
然后孩子就開始畫了。畫一個,我們說不是很圓。再畫一個,還不是很圓,再畫一個……你會發現,趨近的孩子很快就放棄了這個任務,因為覺得很無聊。
通過這幾個研究,我想跟大家說,自控力是一個延展比較廣泛的概念。針對不同氣質特點的孩子,我們需要利用他們自身的特點。比如對于趨近的孩子,激發他內在的動力可能會提高他的自控力。
05
社交行為
講完自控,我們再來講講社交。一說到趨近和抑制,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趨近就是“社牛”,抑制就是“社恐”。那是不是可以這樣對應呢?一定程度上可以這么說。
我不知道大家想到自己小時候,或者在觀察孩子們玩耍的時候,會不會發現這樣的小孩——他很想加入群體,但是融入不進去。
▲ He et al., 2017
他跟另外一種類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交淡漠型”是不一樣的。社交淡漠型的孩子不想加入群體,會游離在群體之外,但他并不會有壓力。而社交退縮的孩子加入不了群體,他們自己是會有壓力的。
我們研究發現,抑制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社交退縮行為。如果把社交退縮看成是一種交往行為,其本質就是在一個社交的場景當中,你是否會邁出那一步。
對更年長的個體比如成年人來說,我們更想知道的是:在有些場景中,面對合作或競爭,我們要如何去社交?
我們還做過這樣一個研究:我們邀請了兩個孩子來到實驗室,他們年齡都在5歲左右,事先完全不認識。
這是我們這個游戲的俯視圖——
我們要求他們用小車將積木運到對面。他們可以選擇兩側彎彎曲曲的路,也可以選擇中間的快速路。我們會跟孩子們講好游戲規則:如果兩個人狹路相逢,不能夠跳過去,只能自己想辦法,也就是說肯定會有人做出退讓。
我們設置了兩種場景:一種是合作,兩人一起完成可以得到禮物;還有一種是競爭,兩人只有一人勝出。
有些孩子就會努力地抗爭,去跟別人battle;但有一些孩子(相信很多成年人也會這樣)寧可選擇走彎彎曲曲的路,他明知道這條路是慢的,但是他只想回避競爭。
那么回避競爭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的研究發現,在只有一人勝出的競爭條件下,那些低對抗且本身就是抑制型(我們早期的追蹤研究測出)的兒童,他們后面會發展出比較多的像焦慮、退縮的行為。
有些時候,抑制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回避競爭,但這種行為對他來說可能是有內傷的。
06
特質推理
為什么這群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為什么抑制型的孩子會表現出退縮呢?
這也是心理學一直想進一步挖掘的。因為如果我只是發現了某個現象,so what?我是希望,如果我知道了這樣的孩子的確存在,我們可以有辦法去應對。
所以我們要探討關于機制的問題。實際上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會做兩方面的判斷:一個是判斷“我”會怎么樣,還要去判斷對方怎么樣。我們這項研究就是關于他人(對方)的,叫特質推理。
我們邀請了5歲左右的不同氣質的孩子來到實驗室,給他們講了主人公小莉的故事。她有時候會做好事,比如分享玩具;但也會做不好的事,比如搶別人的玩具。
▲ Zhai et al., accepted
我們問了孩子們兩個問題:第一,你覺得小莉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第二,你愿意跟小莉做朋友嗎?
其實不管是在特質推理,還是在是否交往的問題上,抑制的孩子都是相對負性的。也就是他不管小莉是做了三件好事、一件壞事,還是做了一件好事、三件壞事,抑制型兒童的推理都是更偏消極的。
▲ Zhai et al., accepted
這種相對消極的特質推理,會進一步導致他們在社交中更回避。
07
信任實驗
聽下來好像抑制的孩子不太好,那是不是他們就沒有優勢了呢?也不能這么說。
我們又做了一個關于信任的研究。我們給孩子看了這樣兩張人臉,都是他們不認識的陌生人,讓他們就是否信任從1到5分打分。
結果發現,抑制的孩子在判斷他人是否值得信任這件事上,會更加謹慎。在現實生活中,像預防詐騙、防止被拐賣的場景中,抑制的孩子有他們自身的優勢。
總結一下,趨近的孩子在自控力、堅持力方面會有比較突出的優勢特點,也會表現出攻擊行為、破壞行為。而抑制的孩子相對謹慎,容易出現社交退縮和焦慮情緒。
08
面對不同氣質特點的孩子
管還是不管?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知道了孩子的氣質是趨近還是抑制之后,我們要怎么應對呢?
我們再次邀請媽媽和孩子一起來到實驗室。我們設置了兩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叫自由玩耍。我們給了孩子一堆玩具,然后跟媽媽說,讓孩子隨便玩,你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因為媽媽知道自己會被拍,所以刷手機的媽媽并不多。
你會發現,比如這個孩子在玩一個小烏龜玩具,有的媽媽就會說,你玩一下那個吧,那個更好玩。或者有的媽媽會說,你看一下,這個數字是幾呀?她總想去教孩子。
你們覺得這個場景熟悉嗎?這種行為在心理學里被稱為控制行為。因為它不是孩子自發發起的,不是孩子主動問媽媽、媽媽給予回應;而是孩子原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媽媽強制干涉了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把這種行為叫做“管孩子”。
▲ Zhai,Lu & He, 2023
這里的橫坐標代表媽媽的控制行為,縱坐標代表孩子的自控力。三條線分別代表不同氣質的孩子。
總的來看,媽媽越控制,孩子的自制力發展越弱,尤其對抑制型孩子來說更是這樣。他們自己內在的動力還沒有培養起來,全靠媽媽從外部控制,其實效果是不好的。
那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是不是就不要管孩子了?我們又設置了第二個場景——收拾玩具,是一個“立規矩”的場景。在這個場景里面,我們跟媽媽說,孩子已經玩過玩具了,你現在讓孩子把玩具收好。
結果我們發現,對于抑制的孩子來說,結果是一樣的:媽媽管得越多越不好。但是大家看其中的實線,趨勢已經完全反轉了。
▲ Zhai,Lu & He, 2023
根據我們的研究結論,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孩子的“塑形”階段,對于趨近的孩子來說,一定程度的“管”是很重要的。
經常會有家長來問,有沒有一個符合“黃金標準”的教養方式?我想說,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教養方式,只有跟孩子的氣質、天性或者說個性特點相匹配,才是合適的。
對于趨近型的孩子,一定的約束和管教是必要的。家長要試著強化他們的興趣導向;幫助他們設立具體的、階段性的目標;要善于欣賞他們,增強他們的成就感;也要善于示弱,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對于抑制型的孩子,我們要更多地激發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內在動力。家長可以通過讓他們自主選擇,增加他們的掌控感;積極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切記不要著急帶節奏,一定要讓孩子自身的內在動力慢慢起來。
可能有人會說,你做了這么多關于趨近和抑制氣質的孩子的研究,究竟是想怎么樣呢?你是在給孩子貼標簽嗎?是不是今天聽了這個分享之后,大家都要給自己貼上趨近或是抑制的標簽呢?
不是的。
我其實是想告訴大家:趨近也好,抑制也罷,都是自然的行為傾向;天性并沒有好壞之分。如果在兒童早期(比如兩歲以前)我們就能夠了解他們的特點,那么將來因材施教的效果會更好。
心理學有句比較經典的話是說,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了解外在世界,驀然回首卻發現對自己的世界知之甚少。
同樣地,今天通過這個分享,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孩提的時候是那個趨近的還是抑制的孩子?現在我已經成年了,也許我的天性、本性還是留有那樣的痕跡。
當你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我相信你對很多行為就不再糾結,就釋然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一席”(ID:yixiclub)
??????
博雅爆款心理課
積極家庭訓練營
積極心理PERMA底層理論
28講 積極心理學者親授
4次 直播答疑 個案詳解
28天 積極養育 每日練習
30天 導師社群沉浸陪伴
專家親授 四周沉浸
個案詳解 每日練習
謝剛老師主講
28天 積極養育練習計劃
和你的孩子一起積極生活
適合對象
5~18歲孩子的父母
更多課程詳情助教咨詢??
點亮“在看”,分享更多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我家的却这么难搞?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 真的只是虚惊
- 下一篇: 小学食堂被曝吃出疑似鼠头异物?教育局: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