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学习笔记】十三 保护模式一:全局描述符表(GDT)
上一篇文章,我們大致領略了現代處理器的結構和特點。點解鏈接查看上一篇文章:現代處理器的結構和特點
本篇文章開始,學習保護模式下的的各種機制。什么是保護模式呢?
一般來說,操作系統負責整個計算機軟硬件的的管理,它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的。但是用戶程序就應當有所限制,用戶程序它只能訪問自己的數據自己的代碼,即使是轉移,也只允許在自己的各個代碼段之間進行轉移。
但是,在本篇文章之前,我們學習的各種機制下,用戶代碼對內存的訪問是非常自由的,沒有人管!它想訪問哪里就訪問哪里。如果一不小心,訪問到了操作系統的代碼段或者操作系統的數據段,并將其修改,那么就會發生無法預測的錯誤!
在多用戶,多任務時代,內存中會存在很多的用戶程序在運行。此時我們應該讓他們彼此之間有一個間隔,讓他們彼此不會因為不小心修改了彼此的代碼或者數據而導致出錯。那么如何實現?
其實就是我們即將要學習的保護模式的內容了。
1、全局描述符表(GDT)
在進入保護模式之前。首先來介紹一下,全局描述符表(Global Descriptor Table,GDT)。
在實模式下,處理器將內存分為邏輯上的段,在訪問內存時,在指令中,使用段內偏移地址。這在之前的文章學習的很深刻了。
在保護模式下,就不太一樣了。對內存的訪問,依然使用段地址加偏移地址,但是,在每個段能夠進行訪問之前,必須先進行登記。
為什么進行登記呢?我們上面有一個疑問就是如何讓各個用戶程序彼此隔開,說白了就是讓它們不要訪問彼此的代碼與數據以防造成混亂。 那么在這里,我們對各個用程序的段,進行登記,并記錄各個段是屬于哪個用戶程序啊,各個段的大小以及屬性啊之類的,對這些信息進行登記,當一個程序想要訪問一個地址的時候,我們首先查看這個段是否是這個用戶程序能夠訪問的,如果不能,就產生一個段錯誤之類的信息給用戶,這樣的話,看起來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讓各個用戶程序隔離。
那么,和一個段有關的信息,需要8字節來描述,稱為段描述符。每個段都需要一個描述符。為了存放這些描述符,需要在內存中開辟一段內存空間用于存放各個段的描述符。這些集中存放在一起的描述符構成了描述附表。
最主要的描述符表示全局描述符表(Global Descriptor Table,GDT),所謂全局,意味著該表是為整個軟硬件系統服務的。對應的還有一個局部描述符表(LDT),這在后面會進行學習。
因為在進入保護模式之后,處理器立即需要按新的內存訪問模式工作,所以必須在進入保護模式之前,就定義好GDT。但是由于在實模式下,只能訪問1M以下的內存,所以如下圖,在進入保護模式前,我們定義的GDT大致就是在下圖中的位置:
上面的GDT放在1M以下指示為了兼容實模式。在進入保護模式后,可以修改全局描述符表的位置。
上述的GDTR是什么?
為了跟蹤全局描述符表,處理器內部有一個48位的寄存器,稱為全局描述符表寄存器(GDTR)。該寄存器分為兩部分,分別是32位的線性地址和16位的邊界。如下圖所示:
- GDTR的32位線性地址部分八寸的是全局描述符表在內存中的位置
- GDTR的16位邊界部分保存的是 全局描述符表的邊界(界限),其在數值上等于表的大小(總字節數)減一。
因為GDT的界限值是16位的,所以該表最大是216字節,也就是65536字節(64KB)。又因為一個描述符占用8字節,故最多可以定義8192個描述符。
2、總結
循序漸進,本文只記錄學習全局描述符表。理解GDT與GDTR。
筆記記得不是很全,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加我聯系方式一起交流。
學習探討加個人:
qq:1126137994
微信:liu1126137994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OS学习笔记】十三 保护模式一:全局描述符表(GD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的4种类型转换关键字及其特点
- 下一篇: 电商erp那个收费模式最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