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村界线_中国各省界线是如何形成的?古代行政区划界原则
中國各省區劃
一
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有紛爭的地方就需要劃界。
從小學生同桌之間的“三八線”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勘界,從部落沖突到村與村、宗族與宗族之間為爭奪土地械斗,劃定勢力空間的大小,明確界限的走向,是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行為之一。
從部落和國家的角度來看,影響其疆域的因素有兩點,一是自然障礙,另一個是人為障礙。這兩點很好理解,舉個例子:一個部落向四周大肆擴張的過程中,突然遇到了山脈、河流、湖泊、沙漠、海洋等難以逾越的障礙,那么這些自然障礙便成了自然界限;如果沒有遇到自然障礙,而是遇到了另一個擴張的部落,且勢均力敵,那么交戰區域附近便成了雙方的界限。
九州地圖
確定疆域的目的是為了明確生存空間,占有更多的資源。西周以前,中華大地地廣人稀,人們主要集中在城市城郊,呈島狀分布,除此之外到處都是原生態的荒地,人地矛盾不明顯,疆域的意義不是很大。進入春秋戰國之后,各國混戰不休,為了提升國力,各國都鼓勵人口繁衍,開墾荒地,于是人口從島狀城邦向四周擴散,各國之間的荒地逐漸被開墾,界限逐漸明朗,城邦國家完成了向領土國家的過渡,這時,疆域才變得有意義。
春秋末期各國疆域
各諸侯國的疆域也受自然障礙和人為障礙的影響,自然障礙還是高山大河阻擋,人為障礙是敵對國的阻擋,國力強大,軍隊打到哪兒國境線就在哪兒,國力弱小,被人滅國疆域歸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原先的各國變成了36郡,影響各郡疆界的人為障礙不復存在,因此各郡的劃界基本依自然障礙而定——專有名詞叫“隨山川形便”。
秦朝三十六郡
二
“隨山川形便”,是指依憑山脈、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為行政區邊界,使行政區與自然地理區保持一致的劃界方式。比如秦朝漢中郡的行政區劃就是漢中盆地,漢中盆地位于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是一個狹長的槽形山間陷落盆地,將這個完整、獨立的地理單元劃為一個行政區,是“隨山川形便”原則的典型體現。又比如廬江郡,東有武夷山,西為羅霄山,南橫南嶺,北阻長江,山川江湖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也是“隨山川形便”原則的體現。
羅霄山,湖南和江西的自然分界線
“隨山川形便”是中國古代王朝劃界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從秦朝到宋朝,行政區的劃分大多遵從這一原則,例如漢朝的各州、唐朝的各道、宋朝的各路,《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太宗元年,使命各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意思就是唐太宗元年,朝廷根據山川形便原則,將天下分為十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十道),宋朝初期,分天下為十五路(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陜西、廣南東、廣南西路),也是因山川形便原則劃分。“宋始分為十五路·····皆因山川形便設為藩服以分統天下”。
唐初十道
宋朝行政區劃
從統治者的角度而言,“隨山川形便”原則劃分行政區劃,可以減少管理成本,便于統治。一個地理單元內,生活都是同樣風俗的人,大家習慣一樣、語言一樣、民風一樣、生產生活方式一樣,這種天然的一致性非常便于溝通和管理,不會存在文化差異引起的族群矛盾。
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隨山川形便”劃界雖然便于管理,但容易造成地方勢力割據,形成獨立王國。山川形便,說白了就是山川地利,在冷兵器時代,地形對戰爭的影響極大,地方勢力坐擁險要地勢,一旦野心家據險自守,進可以逐鹿天下,退可以割據一方,歷史上類似的故事無數次上演,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關中、川蜀、河東(山西)。
李世民父子晉陽起兵
關中與川蜀,四面都是山,中間是平原,河東則被黃河、雁北山地和太行山包圍,表里山河,三者都是易守難攻之地,而且都有平原做依托,“形勝之區,四塞之國”,堪稱野心家的搖籃。區別在于,川蜀、河東的依托平原太小,在這里割據能成事,但難成大事;關中不同,平原大,開發早,經濟發達,在這里割據易成王霸之業,歷史上因之以成帝業的猛人一抓一大把。
關中平原
三
“隨山川形便”有這么大的弊端,如何劃界才能克服這些弊端呢?
簡單,把一個單獨的地理單元分割幾塊,設置幾個平行的行政區,使其相互牽制,或者把地形險要的地方,劃在行政區之內而不是劃在邊界上,使其沒有山川之險,這樣可以有效的預防野心家割據。舉個例子:川蜀容易割據,那么把川蜀一分為二,設兩個州相互牽制,或者把川北拿一塊出來,與漢中合成一個州,這樣就很難割據了。這一劃分原則也有個專有名詞——“犬牙交錯”劃界原則,意思就是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咬合,你總有我,我中有你。
四川盆地及其北面的漢中盆地
“犬牙交錯”劃界原則,是指將山川之險融入行政區域之內,形成各行政區相互牽制的地理態勢,進而消融割據者擁險自守的屏障。如果說“隨山川形便”原則是歷代劃分行政區的最基本原則,那么“犬牙交錯”則是最重要的補充原則,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主導了中國古代各行政區的劃分。
“犬牙交錯”原則早在西漢文帝時期就出現了,此后,隨著歷代中央與地方矛盾始終得不到完美解決,中央為防范地方勢力割據,不斷加強“犬牙交錯”原則的運用力度。
隋朝大運河
比如隋朝開通大運河后,江都郡(揚州)擁有了大運河和長江之險,加之此地富庶,容易關起門來搞事情,為以防萬一,朝廷將江都郡轄區進行了調整,使其橫跨長江南北,長江天險被消弭于無形。又比如唐朝時期安史之亂后,設置的昭義節度使轄澤、潞、邢、洺、磁五州之地,澤、潞即今晉城和長治,在山西境內,邢、洺即今邢臺,磁州即今邯鄲,均在河北境內,而山西和河北隔著太行山,這意味著昭義節度使無法利用太行之險搞事情,除非下狠心放棄某一邊的地盤。
到了元朝時,“犬牙交錯”的原則被用到了極致。蒙元為防范漢人反抗,將中國原有的“隨山川形便”劃分的行政區全部打亂,其設置的十一個行省,疆域幾乎全部都是按“犬牙交錯”原則劃分的。
比如中書省包括今天整個山西、河北、山東、內蒙東部,太行山、燕山等天險全被囊括在中書省之內。河南江北行省把整個淮河包括在內,使得南宋時期極為重要的江淮防線成了擺設。陜西行省則包括陜北、關中、漢中等地域,將三個風格完全不同的地理單元劃進了一個行省。
元朝行政區劃
這種完全按照“犬牙交錯”原則劃分行政區的做法,固然有效避免了地方勢力憑險割據,但副作用也不小——各行省都沒有沒法依托地形設防,地方易攻難守,一旦天下大亂,地方幾乎毫無抵御能力。清代儲大文這樣評價蒙元的“犬牙交錯”劃界:
“元代分省建置惟務奢闊,盡廢《禹貢》分州,唐宋分道之舊。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和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淮東、淮西、漢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漢中隸秦,歸州隸楚,又合內江、外江為一,而蜀之險失。故元、明二季流賊之起也,來無所堵,去無所偵,破一縣,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意思就是,元朝建立的行省很大,合并了很多地理單元,導致各地天險盡失,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后,起義軍進攻沒法阻擋,逃走不知去向,一旦攻占了某地,這一片都要震動,因為無險可守。元朝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四
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利有弊。用“犬牙交錯”原則界線,可以防止地方割據,但不利于地方自衛,用“隨山川形便”原則劃界,則相反。想要盡量發揮這兩個原則的優點,避免其缺點,需對二者進行辯證分析,并根據國情靈活運用。
明清時期,各省割據的隱患幾乎被一掃而盡,地方很難對中央構成威脅,因此各省行政區劃也隨之改變。統治者不再單一地用某一項原則進行劃界,而是綜合考慮,因地制宜,除了軍事、政治方面的原因之外,經濟發展、文化融合也成了劃界考慮的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因素在行政區劃分的過程中,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
皖南皖北
比如平原地區和相鄰山區,富裕地區和相鄰的不富裕地區,常常被劃在一個行政區劃中,目的就是協調二者之間資源稟賦帶導致的經濟差距,讓平原帶動山區,富裕地區帶動不富裕地區,通過幫扶縮小差距。比如安徽的皖南、皖北,江蘇的蘇南、蘇北,河北省的燕山南北,都有經濟因素在內。
今天中國各省行政區劃,大體繼承了明清時期各省行政區劃。其中山西、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青海等省,基本位于完整的地理單元之內,體現了“隨山川形便”的原則;陜西、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省,幾乎都跨地理單元,體現了“犬牙交錯”的原則。
交通條件的改善,逐漸弱化界線的意義
宋朝的鄭樵曾說過:“州縣之設有時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意思就是州縣的設置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只有山川是千古不變的,以此強調“隨山川形便”劃界的穩定性,其實,無論是“隨山川形便”還是“犬牙交錯”都是歷史的產物,遲早會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改善、文化的融合,經濟上的差異、地理上的阻隔、文化上的畛域逐漸消弭,省際界線的意義也將越來越弱化。
【參考資料】
《空間的政治——行政區劃界原則與歷史淵源》韓茂莉
《行政區劃為何這樣劃界》葛劍雄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行政区村界线_中国各省界线是如何形成的?古代行政区划界原则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hp 安装php soap.dll,p
- 下一篇: SQL中及Access的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