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代码》阅读笔记02
在第四章《樂高王國》中,有一段是Chandler的后臺工作陷入了作出艱難技術決定的迷宮,而麥卡斯科猛然間發現自己正深處迷宮中央。麥卡斯科曾經在自己的“樹龍”blog中記載開發新編程語言的項目,他加入OSAF后,又開始在blog上滿懷熱情地逐封回復探討技術的郵件。對于回復某篇寫到:“我們打算盡可能多地復用現有代碼,少寫新代碼。要加快工作進程,就得盡量避免踏入新的編碼地帶。”
在我們編程的很多時候,覺得差不多作用的代碼就復制過來,然后改一下錯誤的地方。而曾經一位老師和我們說:“復制代碼是一切錯誤的來源。”所以,想要復制代碼時也要謹慎啊!
? 現今最為普遍使用的計算機數據庫,——比如獲得巨大成功的Oracle產品,或者日益流行的開源產品MySQL——是“關系型數據庫”,信息被打散成離散的小單元,存儲在大表中,你可以構造復雜的查詢語句、有效組合這些信息——例如“展示從這個信息開始的,姓以‘c’開頭的、但不包括那些遺漏了街道地址的所有數據。”因為有一種叫做“事務”的模型,關系數據庫通常相當可靠。事務模型記錄對每個小數據的每次修改,這樣,當發生崩潰或數據損壞的,還能重建信息。
實現“對象持久化”最簡單的手段就是采用另一種數據庫技術,即對象數據庫,對象數據庫把一段代碼和與之相關的數據打包存儲。數據和代碼一起存儲便于程序員編寫功能代碼,但也會比較慢,同時也比較不可靠。
模塊化和組件化是軟件人員的夢想,誰都想把幾個模塊插到一起就可以完美的運行并完成任務,但現實卻相當殘酷,可以運行的模塊通常不能與自己想寫的程序配合工作,好的源代碼由于商業利益也不太容易找到,程序員只能自己另起爐灶,搭建自己的模塊,但結果還是一樣,做出來的東西難以讓他人共享,這個現象周而復始,不斷地在多個程序員身上上演。
最近有一個叫組件管理方面的項目,聽起來讓人毫無信心,連運行在什么平臺上、給什么用戶使用都不清晰,這樣的組件管理有什么用?還不如就叫做文檔管理算了。
書中提到一個叫考克斯的人,他創辦了一家叫做Stepstone的公司,致力于向C語言系統搭造者提供插入式芯片級軟件組件,最后的結論是:壞消息是這次試驗顯示,即便采用最新的技術,要想設計和制造既有用又真能復用的組件、為組件寫文檔以便于客戶理解、移植組件到潮水般不斷涌現的新硬件平臺上、確保最新的改進或發布版本不與現存接口沖突、將組件銷售到類似威廉姆斯堡槍械行業那種鼓勵從頭做起的價值體系,都是極其困難的。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qilin20/p/8270827.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梦断代码》阅读笔记02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oracle 数据更新
- 下一篇: Oracle 数据泵使用——导入、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