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内存管理
一般而言,分配給進程的內存有四個概念上不同的區域,分別為:代碼段、數據段、堆和棧,其中數據段又可以細分為初始化為非零的數據和初始化為零的數據。如下圖所示:
1、棧區(stack)— 由編譯器自動分配釋放 ,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類似于數據結構中的棧。
2、堆區(heap) — 一般由程序員分配釋放 ,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與數據結構中的堆是兩回事,分配方式倒是類似于鏈表。
3、全局區(靜態區)(static)—,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的存儲是放在一塊的,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在一塊區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未初始化的靜態變量在相鄰的另一塊區域(BSS)。 - 程序結束后由系統釋放
4、文字常量區 — 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這里的。 程序結束后由系統釋放
5、程序代碼區— 存放函數體的二進制代碼。
-------------------
| 程序棧 ? ? ? ? ? ? ?|----------高地址--〉低地址
-------------------
| 堆 ? ? ? ? ? ? ? ? ? ? |----------向上增長
-------------------
| BSS ? ? ? ? ? ? ? ? |----------數據段
| 全局和靜態變量 |
------------------- ----------低地址
| 可執行代碼 ? ? ? |----------代碼段
-------------------
可執行指令放在代碼段中,任何時刻,內存中只有一份相同程序的指令拷貝,多個實例共享這些代碼。
初始化為非零的靜態數據和全局數據存放在數據段中,運行相同程序的每個進程,有自己的數據段。
初始化為零的全局數據和靜態分配數據存放在進程的BSS區域中,每個運行的進程都有自己的BSS,程序運行的時候,將數據放到數據段中,由此可知,只有初 始化為非零的變量才占用空間,所以對于類似static int ss[1024];這樣的數組自動用0來填充,它占的空間很小。
堆,動態內存來自于堆,即:通過malloc得到的空間,通常情況下,堆是向上增長的,即:后面分配的地址比前面的地址在數值上大一些。
棧,分配本地變量的地方,函數參數、函數的返回值和返回地址也放在棧空間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函數返回后,存儲在棧空間中的函數變量“自動消失”,空間被其他函數使用。棧空間是向下增長的。
物理內存和虛擬內存
要理解內存在程序中是如何分配的,首先需要理解如何將內存從操作系統分配給程序。計算機上的每一個進程都認為自己可以訪問所有的物理內存。顯然,由于同時在運行多個程序,所以每個進程不可能擁有全部內存。實際上,這些進程使用的是 虛擬內存。
只 是作為一個例子,讓我們假定您的程序正在訪問地址為 629 的內存。不過,虛擬內存系統不需要將其存儲在位置為 629 的 RAM 中。實際上,它甚 至可以不在 RAM 中 —— 如果物理 RAM 已經滿了,它甚至可能已經被轉移到硬盤上!由于這類地址不必反映內存所在的物理位置,所以它們被稱為虛 擬內存。操作系統維持著一個虛擬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的表,以便計算機硬件可以正確地響應地址請求。并且,如果地址在硬盤上而不是在 RAM 中,那么操 作系統將暫時停止您的進程,將其他內存轉存到硬盤中,從硬盤上加載被請求的內存,然后再重新啟動您的進程。這樣,每個進程都獲得了自己可以使用的地址空 間,可以訪問比您物理上安裝的內存更多的內存。
在 32-位 x86 系統上,每一個進程可以訪問 4 GB 內存。現在,大部分人的系統上并沒有 4 GB 內存,即使您將 swap 也算上, 每個進程所使用的內存也肯定少于 4 GB。因此,當加載一個進程時,它會得到一個取決于某個稱為 系統中斷點(system break)的 特定地址的初始內存分配。該地址之后是未被映射的內存 —— 用于在 RAM 或者硬盤中沒有分配相應物理位置的內存。因此,如果一個進程運行超出了它初 始分配的內存,那么它必須請求操作系統“映射進來(map in)”更多的內存。(映射是一個表示一一對應關系的數學術語 —— 當內存的虛擬地址有一個 對應的物理地址來存儲內存內容時,該內存將被映射。)
1、內存分配方面:
堆:一般由程序員分配釋放, 若程序員不釋放,程序結束時可能由OS回收 。注意它與數據結構中的堆是兩回事,分配方式是類似于鏈表。可能用到的關鍵字如下:new、malloc、delete、free等等。
棧:由編譯器(Compiler)自動分配釋放,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類似于數據結構中的棧。
2、申請方式方面:
堆:需要程序員自己申請,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數如p1 = (char *)malloc(10);在C++中用new運算符,但是注意p1、p2本身是在棧中的。因為他們還是可以認為是局部變量。
棧:由系統自動分配。 例如,聲明在函數中一個局部變量 int b;系統自動在棧中為b開辟空間。
3、系統響應方面:
堆:操作系統有一個記錄空閑內存地址的鏈表,當系統收到程序的申請時,會遍歷該鏈表,尋找第一個空間大于所申請空間的堆結點,然后將該結點從空閑結點鏈表 中刪除,并將該結點的空間分配給程序,另外,對于大多數系統,會在這塊內存空間中的首地址處記錄本次分配的大小,這樣代碼中的delete語句才能正確的 釋放本內存空間。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結點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請的大小,系統會自動的將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閑鏈表中。
棧:只要棧的剩余空間大于所申請空間,系統將為程序提供內存,否則將報異常提示棧溢出。
4、大小限制方面:
堆:是向高地址擴展的數據結構,是不連續的內存區域。這是由于系統是用鏈表來存儲的空閑內存地址的,自然是不連續的,而鏈表的遍歷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計算機系統中有效的虛擬內存。由此可見,堆獲得的空間比較靈活,也比較大。
棧:在Windows下, 棧是向低地址擴展的數據結構,是一塊連續的內存的區域。這句話的意思是棧頂的地址和棧的最大容量是系統預先規定好的,在WINDOWS下,棧的大小是固定 的(是一個編譯時就確定的常數),如果申請的空間超過棧的剩余空間時,將提示overflow。因此,能從棧獲得的空間較小。
5、效率方面:
堆:是由new分配的內存,一般速度比較慢,而且容易產生內存碎片,不過用起來最方便,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 VirtualAlloc分配內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棧是直接在進程的地址空間中保留一快內存,雖然用起來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靈活。
棧:由系統自動分配,速度較快。但程序員是無法控制的。
6、存放內容方面:
堆:一般是在堆的頭部用一個字節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體內容有程序員安排。
棧:在函數調用時第一個進棧的是主函數中后的下一條指令(函數調用語句的下一條可執行語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數的各個參數,在大多數的C編譯器中,參數是由 右往左入棧,然后是函數中的局部變量。 注意: 靜態變量是不入棧的。當本次函數調用結束后,局部變量先出棧,然后是參數,最后棧頂指針指向最開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數中的下一條指令,程序由該點繼續 運行。
7、存取效率方面:
堆:char *s1 = "Hellow Word";是在編譯時就確定的;
棧:char s1[] = "Hellow Word"; 是在運行時賦值的;用數組比用指針速度要快一些,因為指針在底層匯編中需要用edx寄存器中轉一下,而數組在棧上直接讀取。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lautsie/p/3288179.html
總結
- 上一篇: android内存及内存溢出分析
- 下一篇: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第九章 项目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