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极乐世界是谁画的呢?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西方极乐世界是谁画的呢?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根據《華嚴經》,最接近娑婆世界的佛國(最低層)是西方極樂世界,那里的菩薩也最接近人形,生活環境也類似地球。往上有很多佛國,如袈裟幢世界、香積佛國、藥師琉璃光佛國、賢勝佛國。越往上越不好理解,往生的要求也越高。例如:香積佛國的眾生,不具有人形,以香氣的形式存在。藥師琉璃光佛國的往生條件極高,需要十地以上的果位才有備選資格。西方極樂世界應該在“天”與“人”之間。屬于人世。雖然在六道之中,但是具備好的修行條件,不會退轉。但環境單純,人很傻,進步很慢。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當于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多少萬劫。《華嚴經》末尾,普賢菩薩等也勸眾生發愿去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一、那里最低,最接近娑婆世界,容易去。二、往生條件低,無論凡圣、善惡、智愚、染凈都可以往生(類似藍翔技校)。不像其他佛國的招收條件太高太嚴格,例如,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國,只收十地果位以上的菩薩(類似清華、哈佛大學)。三、西方極樂世界在“人”與“天”的世界之間,更接近“人世”,生活環境、眾生形體、生活方式都接近人類,基本上還是人道。信徒去了能夠理解和接受那里的生活。
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無欲無求的佛菩薩,對于已經達到那種程度的人來說,完全徹底的放下的得失擁有,更不會有你我他的分別之心 。如果說一定要說出誰是那里的主人的話,我想那里之所以叫作極樂世界,只能屬于那些真正看開放下,悟到了人生大道的人們的吧。
《極樂世界圖》 極樂世界圖詳細資料 《極樂世界圖》絹本設色,縱160公分,橫80公分,軸。收藏地: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丁觀鵬奉敕恭繪。 畫面正中為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均結跏趺坐于大蓮花座上。正中的阿彌陀佛寶髻高聳,端身正坐,雙手結禪定印,掌上置有蓋蓮臺。兩旁觀音與勢至都以微側身傾向正中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頂上有二重寶蓋,上飾垂縵、珠寶。三圣像的四周兩側是聲聞弟子,左右各八尊,其中造形較特殊者,如長眉、持錫杖、頭覆斗篷、面現梵形,手持貝葉經,體態碩大。 佛壇前方是蓮座菱形格交織而成的“琉璃寶地”,有圣眾菩薩羅列兩旁,均盛裝華服長衲曳地,瓔珞玉佩垂掛,其手中各捧香、燈、果、花、涂(涂香)、樂(樂器)以為供養。左右兩側又有二位手持網羅幢的菩薩,遙遙對立,畫中呈側姿。琉璃寶地之上,有跪地的菩薩、著僧服的比丘、俗家打扮的在家佛弟子等。 三圣像的后面(畫面的上方),為妙華宮殿、眾寶樓閣,和一些浮在虛空中的景物。如虛空寶閣、尊勝寶幢、多層佛塔、空中經行思道的行者、飛空而至的他方菩薩等等。間隔其中有七重行樹。眾寶樓閣前的蓮池,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寶塔四周是圍繞經行的聲聞弟子圣眾。 琉璃寶地的正前方(畫面的下方),是一大蓮池海會圖,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光現花幢、光現寶幢和分十四支出水的摩尼寶珠,寶珠的光中出現化鳥。大蓮池所表現的主題是九品往生,最前一排,面向三圣的是聞法受記、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等。 本幅雖然人物眾多、景物繁復,但卻結構嚴謹,左右對稱,敷色鮮艷,樹木宮殿與圣眾菩薩之間,虛實互補,列序有秩,將極樂世界的勝景妙觀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 丁觀鵬(生卒不詳),順天(今北京)人。乾隆時與弟觀鶴同供奉于南熏殿。善道釋、人物。初學丁云鵬,有出藍之譽。后曾從郎世寧學畫,深受其影響。他的畫作清宮收藏很多。與陳枚等六家合作《慶豐圖》卷,《太平春市圖》卷,與陳枚、孫硝合作《丹臺春曉圖》卷等,均輯入《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摹宋人雪漁圖》和《仿韓七子過關圖》。
錯,敦煌壁畫內容豐富,也不只是宗教題材。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主要類別 佛像畫 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 題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傻子王八王八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主要可分為五類。 1、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作橫卷式六條并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舍身飼虎”、“尸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舍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歷史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于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于正面墻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5、比喻故事畫: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6、唐玄奘取經故事畫: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有六幅《玄奘取經圖》,是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大都不是獨立畫面,而是穿插在觀音經變和普賢經變中的插曲。后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游記》。 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臺山圖”。 壁畫內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筑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游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制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人類藝術寶庫,也是歷史文獻寶庫。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和極其珍貴的大量佛經、文書等珍貴歷史文獻,堪稱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之一。
西方極樂世界簡稱極樂世界,音譯為須摩提,又稱西方凈土、西方、安養凈土、安養世界、安樂國、阿彌陀佛凈土。是佛教中西方世界佛「阿彌陀佛」即法藏菩薩依因地修行所發之四十八大愿感得之莊嚴、清凈、平等之世界。此世界人民皆是七寶池中蓮花化生,是皆具金剛那羅延身的無漏大阿羅漢。因為此世界的民眾皆是“諸上善人”,所以無諸苦痛,故名“極樂”。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介紹極樂世界位于西方,距我們所在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 其中一佛土涵蓋三千大千世界。然而在虔誠一心不二的念佛往生之人,蒙佛菩薩接引之時,剎那間(0.01秒)即達。一彈指60剎那,一秒鐘有900剎那,一剎那起900念頭,人一秒鐘會產生810000個念頭,而念佛往生之人只需要一剎那,是多么殊勝!《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講記》中說:“往生西方世界是超越光速的,在一念頃。”可見佛對眾生慈悲至極,仰憑佛力,即可帶業往生極樂凈土。 梵典《僧只律》記載:“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一晝夜為24小時,為480萬個“剎那”,或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而一晝夜有8.64萬秒,那么一“須臾”=2880秒,一彈指=7.2秒,一“瞬間”=0.36秒,一“剎那”就=0.018秒,比電光石火還快。
西方極樂屬于十法界,屬于三界內的色界。這一點可以看以下兩段佛經和論,“經”在描述西方極樂,“論”在指導怎么分辯三界。《佛說阿彌陀經》寫道: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按《俱舍論世間品》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見四禪天條)。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學佛,切忌人云亦云。說出的每句話都要有根據。以上前一段是《阿彌陀經》中對西方世界的描述;后一段是佛家對三界的定義,出自《俱舍論世間品》。
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無欲無求的佛菩薩,對于已經達到那種程度的人來說,完全徹底的放下的得失擁有,更不會有你我他的分別之心 。如果說一定要說出誰是那里的主人的話,我想那里之所以叫作極樂世界,只能屬于那些真正看開放下,悟到了人生大道的人們的吧。
《極樂世界圖》 極樂世界圖詳細資料 《極樂世界圖》絹本設色,縱160公分,橫80公分,軸。收藏地: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丁觀鵬奉敕恭繪。 畫面正中為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均結跏趺坐于大蓮花座上。正中的阿彌陀佛寶髻高聳,端身正坐,雙手結禪定印,掌上置有蓋蓮臺。兩旁觀音與勢至都以微側身傾向正中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頂上有二重寶蓋,上飾垂縵、珠寶。三圣像的四周兩側是聲聞弟子,左右各八尊,其中造形較特殊者,如長眉、持錫杖、頭覆斗篷、面現梵形,手持貝葉經,體態碩大。 佛壇前方是蓮座菱形格交織而成的“琉璃寶地”,有圣眾菩薩羅列兩旁,均盛裝華服長衲曳地,瓔珞玉佩垂掛,其手中各捧香、燈、果、花、涂(涂香)、樂(樂器)以為供養。左右兩側又有二位手持網羅幢的菩薩,遙遙對立,畫中呈側姿。琉璃寶地之上,有跪地的菩薩、著僧服的比丘、俗家打扮的在家佛弟子等。 三圣像的后面(畫面的上方),為妙華宮殿、眾寶樓閣,和一些浮在虛空中的景物。如虛空寶閣、尊勝寶幢、多層佛塔、空中經行思道的行者、飛空而至的他方菩薩等等。間隔其中有七重行樹。眾寶樓閣前的蓮池,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寶塔四周是圍繞經行的聲聞弟子圣眾。 琉璃寶地的正前方(畫面的下方),是一大蓮池海會圖,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光現花幢、光現寶幢和分十四支出水的摩尼寶珠,寶珠的光中出現化鳥。大蓮池所表現的主題是九品往生,最前一排,面向三圣的是聞法受記、上品上生、花開見佛等。 本幅雖然人物眾多、景物繁復,但卻結構嚴謹,左右對稱,敷色鮮艷,樹木宮殿與圣眾菩薩之間,虛實互補,列序有秩,將極樂世界的勝景妙觀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 丁觀鵬(生卒不詳),順天(今北京)人。乾隆時與弟觀鶴同供奉于南熏殿。善道釋、人物。初學丁云鵬,有出藍之譽。后曾從郎世寧學畫,深受其影響。他的畫作清宮收藏很多。與陳枚等六家合作《慶豐圖》卷,《太平春市圖》卷,與陳枚、孫硝合作《丹臺春曉圖》卷等,均輯入《石渠寶笈》。傳世作品有:《摹宋人雪漁圖》和《仿韓七子過關圖》。
錯,敦煌壁畫內容豐富,也不只是宗教題材。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藝術都源于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主要類別 佛像畫 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 題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傻子王八王八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主要可分為五類。 1、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作橫卷式六條并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舍身飼虎”、“尸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舍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歷史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于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于正面墻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5、比喻故事畫: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6、唐玄奘取經故事畫: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有六幅《玄奘取經圖》,是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大都不是獨立畫面,而是穿插在觀音經變和普賢經變中的插曲。后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游記》。 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臺山圖”。 壁畫內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筑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游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制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人類藝術寶庫,也是歷史文獻寶庫。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和極其珍貴的大量佛經、文書等珍貴歷史文獻,堪稱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之一。
西方極樂世界簡稱極樂世界,音譯為須摩提,又稱西方凈土、西方、安養凈土、安養世界、安樂國、阿彌陀佛凈土。是佛教中西方世界佛「阿彌陀佛」即法藏菩薩依因地修行所發之四十八大愿感得之莊嚴、清凈、平等之世界。此世界人民皆是七寶池中蓮花化生,是皆具金剛那羅延身的無漏大阿羅漢。因為此世界的民眾皆是“諸上善人”,所以無諸苦痛,故名“極樂”。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介紹極樂世界位于西方,距我們所在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 其中一佛土涵蓋三千大千世界。然而在虔誠一心不二的念佛往生之人,蒙佛菩薩接引之時,剎那間(0.01秒)即達。一彈指60剎那,一秒鐘有900剎那,一剎那起900念頭,人一秒鐘會產生810000個念頭,而念佛往生之人只需要一剎那,是多么殊勝!《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講記》中說:“往生西方世界是超越光速的,在一念頃。”可見佛對眾生慈悲至極,仰憑佛力,即可帶業往生極樂凈土。 梵典《僧只律》記載:“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一晝夜為24小時,為480萬個“剎那”,或24萬個“瞬間”,1.2萬個“彈指”,30個“須臾”。而一晝夜有8.64萬秒,那么一“須臾”=2880秒,一彈指=7.2秒,一“瞬間”=0.36秒,一“剎那”就=0.018秒,比電光石火還快。
西方極樂屬于十法界,屬于三界內的色界。這一點可以看以下兩段佛經和論,“經”在描述西方極樂,“論”在指導怎么分辯三界。《佛說阿彌陀經》寫道: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國土,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按《俱舍論世間品》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一、欲界,有淫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謂之欲界。二、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謂為身體,謂為宮殿,物質的物,總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見四禪天條)。三、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學佛,切忌人云亦云。說出的每句話都要有根據。以上前一段是《阿彌陀經》中對西方世界的描述;后一段是佛家對三界的定義,出自《俱舍論世間品》。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谁画的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泰国最美十大女星,小水平采娜第六LISA
- 下一篇: 收集物佛跳墙一个大概多少金币咧?急急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