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发展历史简介
成像通常分為主動成像和被動成像。主動成像主動發射信號然后成像;被動成像則不需主動發射信號即可成像。通常,普通的照相機(不使用閃光燈、激光等輔助手段)是被動成像設備;雷達則通常是主動成像設備(個別雷達除外),通過發射電磁波并接收反射回來的信號進行成像。
本文主要對雷達的波段和發展史做簡單介紹。
1. 雷達頻率與波長
由于光速受介質的影響較小,因此近似認為電磁波的波長和頻率是對應的。
雷達的波長范圍通常是100m~1mm;其中1m~1mm是微波波段;
對應頻率分別是3MHz~300GHz; 其中300MHz~300GHz是微波頻段。
?
2. 雷達的起源
1927年,Hollmann制造了第一部厘米波段的發射接收器,被稱為雷達鼻祖;(ps與百度百科等其他消息源不符,存疑,但不重要啦)
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快速發展。
?
3. 二戰中的雷達
快速發展:磁控管(加大發射功率)+收發開關(簡化硬件)出現
擊中敵機的命中率提高約100倍。
?
3. 50年代的雷達
用于天文學的大型雷達
單脈沖跟蹤雷達
大功率調速管方法器(功率比磁控管大兩個數量級)
機載脈沖多普勒(PD)雷達
?
4. 60~80年代的雷達
相控陣雷達
OTHR
SAR
預警機
高頻天波雷達(能夠通過電離層的反射實現超視距雷達,頻率較小,而隱形飛機目標頻率較大,故也可用于反隱身)
?
5.90年代以來的雷達
受到了四大威脅:
- 隱身、散射截面積
- 綜合電子干擾
- 反輻射導彈
- 低空突防
近幾年,用于無人駕駛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用于動作感知的移動設備上的雷達得到快速發展。
?
?
參考:
《雷達成像理論與應用》第2講
?
?
?
總結
- 上一篇: spring学习(44):p名称空间注入
- 下一篇: gsettings命令使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