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计算机整合课优质教案,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直觀化。它能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結合做一些探討。
一、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1.為教師的課前備課提供參考
備課是教師在上課前的教學準備。我們在備每一節課的教材時,必須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采用什么教學方法。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資源共享和信息搜集處理功能,使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參外,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擷取更多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和資料,開闊教師的眼界,拓展教師上課的思路,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自己對信息的整合,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設計的質量和藝術。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頻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加法的意義》時,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原來有5只雞,又來了9只雞。學生在觀察后,能用自己的話描述情境,引出“合并”。
3.增大課堂信息容量
決定課堂容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的理解進程,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增大課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課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粉筆板書、手動作圖的速度的影響,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可以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在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準確地進行作圖,為課堂增加知識容量。
4.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具有極豐富的表現力,能根據教學需要將教學內容實現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整與散、虛與實之間的互相轉換,生動地再現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擴大了學生認知的時空,縮短了學生的認識過程。多媒體信息技術還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的措施
依據教學標準,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1.形式靈活,讓學生親臨其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應注意形式要靈活,效率要高,在教學中使用哪些信息技術,到底是用傳統的小黑板,還是網絡化教室,在什么環節上使用,都應該由我們的教學目標來決定,而不是趕時髦,搞“花架子”。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可以給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其中體驗,學會在信息學習環境中學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如教學二年級“千克、克的認識”時,可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創設一個“虛擬公園”的情境。“公園”里動物們正在比體重。這讓學生非常激動,迫不及待地想在網絡中做“裁判”。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到合適的秤上去稱,再說一說誰重誰輕。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每個學生也自然地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通過信息技術緊密地整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積累經驗,彌補教材的不足
課本中有些要求實踐的教學內容,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其境,從而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進行整合教學,就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如“元、角、分的認識”和“千克、克的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中二年級學生比較難掌握的學習內容。在教學中,運用模擬教學課件可創設一個虛擬現實的超市情境:“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分為學習用品區、生活用品區、兒童玩具區、食品區等。在購物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看商品上的標價,還學會了拿錢找錢,也學會了合理花錢,懂得了節約用錢。這一情景創設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用腦去想,而且學會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去表達,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3.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由于基礎和條件的不同,學生學習和操作電腦的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一部分家庭條件較好并擁有電腦的學生,或曾經學過電腦知識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而沒有條件接觸電腦的學生,則連開關機都不會。這些差異給課堂教學整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教學設計若缺乏周密地考慮,就會使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從而失去上課的興趣;或是讓沒基礎的學生“吃不下”,從此失去信心。面對學生的差異,教師必須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勵和幫助他們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使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擴展與提高。在教授新內容前,必須先作調查,記錄下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據不同學生情況給其制定不同的學習安排。不同學生的需要能在一節課內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教學做到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4直觀教學,啟迪學生思維
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能進行動態演示,形象地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功能,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圖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和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再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是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小學數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學生的數學知識、能力和思維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發展,促進了素質教育實施,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
(責編 金 鈴)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与计算机整合课优质教案,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约见”面试官系列之常见面试题之第一百篇
- 下一篇: qq linux五笔输入法下载软件,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