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礼赋是谁写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三大礼赋是谁写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徙】遷徙,搬遷  對應譯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  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  【不第】科舉考試不中   【奇】意動用法,認為……奇妙  對應譯文:杜甫天寶初年應考進士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作文,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  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  【宵遁】在夜間逃奔   【謁】拜見   【拜】授予官職  【明年】第二年   【出】使……離開   【關畿】京城地區  【踴貴】變得很貴 【采梠】采集橡栗  對應譯文: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兵。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平民時和杜甫很友好,當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帥領軍隊討伐叛賊,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生氣,貶房琯當刺史,從京城趕出杜甫去擔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一段時間之后,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  【褊躁】狹窄浮躁   【乃】竟,居然   【以為】認為  對應譯文: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魚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格狹窄浮躁,沒什么氣量,憑著恩情放縱不羈。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看著嚴武曰:“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也是急躁暴戾,卻也不認為他忤逆。  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  【枕江】靠近長江   【狎】親昵 【蕩】游逛 【拘檢】約束檢點  【過】訪問   【不冠】不帶官帽  對應譯文: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種竹子,枕靠著長江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傖夫一起親昵地游逛,沒什么拘束檢點。嚴武拜訪他,他有時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嚴武去世,杜甫就沒有依靠的人了。  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  【刺謁】拜見 【旬日】十多天  對應譯文: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就游歷東蜀去依附高適。到了之后,適卻去世了。這一年,崔寧殺死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亂。杜甫就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下三峽,但是還沒靠岸而江陵就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的聶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  對應譯文: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個晚上就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  對應譯文: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間去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歸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  新唐書·杜甫傳  甫,字子美,京兆人。審言生閑,閑生甫。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對應譯文: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審言生杜閑,杜閑生杜甫。杜甫年輕時家貧不能維持生活,就漂泊在吳、越、齊、趙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謁見他。杜甫考進士考落榜,困處長安城中。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對應譯文:天寶十三載,玄宗到太清宮朝獻,祭祀宗廟,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獻上賦頌三篇,皇上覺得他很有才能,就讓他在集賢院待詔,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為河西縣尉,尚未到職,又改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沉郁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對應譯文:杜甫多次獻上賦頌,稱揚自己,并且說:“從先臣杜恕、杜預以來,我家傳承儒業保持官職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審言時,以文章稱顯于世。我依靠祖宗所傳的事業,從七歲起開始作詩,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蓋身體,常依靠別人才有飯吃。暗想恐怕早晚棄尸山谷,伏拜懇請天子哀憐我。如果能讓我丅操祖先的舊業,把我從長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揚六經,超過諸子,至于深沉蘊積、抑揚有致,順應時勢、思維敏捷,達到揚雄、枚皋的水平是沒有問題的。有這樣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棄嗎!”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  對應譯文:恰逢安祿山叛亂,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難。肅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舊衣衫,從部州想要投肅宗所在之地,被叛軍俘獲。至德二年,杜甫逃到鳳翔,呈上名貼,被任命為左拾遺。  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兵,又以琴客董廷蘭之故罷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解,不復問。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①,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饑,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拾橡栗自給。  對應譯文:杜甫和宰相房瑁是平民時的朋友,房官當時打了敗仗,又因窩藏琴師董廷蘭之故被撤了宰相職,杜甫呈上奏章說:“罪行輕微,不應該免去大臣的職務。”肅宗太怒,下旨讓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張鎬說:“杜甫要是拿來頂罪,就不會有人再提意見了。”肅宗才平息了怒氣,不再追究。當時叛軍到處搶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長年生活貧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餓死了,于是朝廷允許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來杜甫隨朝廷遷回京城,叉出京任華州司功參軍。關中和長安隨處鬧饑荒,杜甫就棄官離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為生。  流落劍南,營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詣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常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中銜之。一日,欲殺甫,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者三。左右走報其母,為救得止。  對應譯文:后來流落到劍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營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參軍,他沒有到職。恰逢嚴武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嚴武第二次任劍南節度使時,上表推薦杜甫為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銜。嚴武因為自家與杜甫是世代交誼,就對杜甫十分優待,親自來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見嚴武,有時連頭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氣量狹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嚴武的床上,瞪圓了眼睛看著嚴武說:“嚴挺之竟然有這么個兒子。”嚴武為此心中懷恨。有一天,他想殺掉杜甫,就在門口召集官吏,嚴武正要出門,他的帽子被門簾鉤住了三次,旁邊的人跑去報告嚴武的母親,他母親盡力阻止此事才算罷休。  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大歷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為設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對應譯文:崔旰等人內亂時,杜甫往來于梓州、夔州之間。大歷年間,杜甫出了瞿塘峽,又從長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暫住耒陽,游覽南岳廟,突然發大水,十多天找不到東西吃,耒陽縣令備船來迎接,才得回來。縣令為他擺設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歲。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撓弱,情不忘君,人皆憐之。墳在岳陽。有集六十卷,今傳。  對應譯文:杜甫曠達不拘禮俗,又不自我約束檢點,喜歡談論天下大事,調子雖高卻不切實際。他與李白齊名,當時稱為“李杜”。杜甫多次身經叛亂,堅守節操,沒有污點。他所作的詩歌,感傷時局又懦弱無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們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陽。他有集六十卷,都流傳到今天
賦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漢代文體。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于 荀子 的《賦》;作為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由于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 賦作為一種文體,早在戰國時代后期便已經產生了。最早寫作賦體作品并以賦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據《漢書
劉和平寫的。也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王朝 》的作者。以下是
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房琯在做平民時就和杜甫很友好,這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他。(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題。(選擇題每題3分)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節選自《舊唐書?杜甫傳》) 譯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杜甫天寶初年應考進士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作文,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兵。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平民時和杜甫很友好,當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帥領軍隊討伐叛賊,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生氣,貶房琯當刺史,從京城趕出杜甫去擔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一段時間之后,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魚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格狹窄浮躁,沒什么氣量,憑著恩情放縱不羈。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看著嚴武曰:“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也是急躁暴戾,卻也不認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種竹子,枕靠著長江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傖夫一起親昵地游逛,沒什么拘束檢點。嚴武拜訪他,他有時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嚴武去世,杜甫就沒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就游歷東蜀去依附高適。到了之后,適卻去世了。這一年,崔寧殺死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亂。杜甫就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下三峽,但是還沒靠岸而江陵就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的聶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個晚上就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往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
《新唐書·杜甫傳》翻譯:杜甫字子美,少時家貧不能夠養活自己,旅居于吳、越、齊、趙之地。李邕對他的才學感到驚奇,先前去見他。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困居長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獻祭于太清宮,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進獻了三篇賦。皇上對這幾篇賦感到驚奇,讓他在集賢院等待詔命。命令宰相考試文辭,提拔為河西尉,杜甫沒有接受任職,后來改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杜甫)多次獻上賦和頌(兩種文體),于是就自己大力贊揚自己,并且說:“臣的先祖恕、預以來,繼承儒學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審言時,憑文章顯揚于中宗時。臣依賴繼承的祖業,從七歲開始寫文章,將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體,常常靠人接濟生活,私下里擔心會死在荒郊外,還希望皇上同情、憐愛我。如果讓臣繼承先祖的舊業,改變地位低下的長時間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揚六經,極為含蘊深刻、感情抑揚,切合時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趕得上揚雄、枚皋。有這樣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棄呢?”適逢安祿山叛亂,杜甫避亂奔走于涇、渭等三江流域。唐肅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從鄜州投奔皇帝臨時的臨時駐地。(中途)被寇賊捉住。后來杜甫逃了出來,逃往鳳翔拜謁唐肅宗,被授右拾遺的官職。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琬因為受他的門客董延蘭(牽累),被罷黜了宰相職務。杜甫上疏說:“罪行小,不應該罷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召見三司來質問。宰相張鎬說:“如果讓杜甫抵罪,這是在斷絕言路。”唐肅宗(怒氣)才緩解。杜甫謝罪說“琬,是宰相的兒子,年輕時就建立有遠大理想要成為純儒,有大臣的體器。時人認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職。我看他深切地為陛下擔憂,形色中顯出大義,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嘆他功名沒成,志氣被挫敗,非分地希望陛下您棄小錯取大德,所以冒著死罪稱述,我直言激怒、違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當百死的我,又賜我還鄉,這是天下的大幸,不僅我獨自蒙受圣恩。”這樣皇帝從此很少和錄用人才了。當時,杜甫所在的地方到處是盜寇搶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終年艱難貧窮,小兒子甚至被餓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視。從京城回來,出任華州司功參軍一職。適逢嚴武統轄劍南東西二川兵馬,杜甫前往歸附他。嚴武再次統領劍南時,表薦杜甫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因為與杜甫是世交老友,對待杜甫非常友好,親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見嚴武,有時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狹放誕,曾經酒醉登上嚴武床,瞪著眼說:“嚴挺之竟然有這樣的兒子”,嚴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內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殺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將出去的時候,帽子被簾子的鉤鉤住好幾次,左右的人(把這件事)告訴嚴武的母親,嚴武的母親跑去相救嚴武才作罷,只殺了章彝。嚴武死后,崔旰等作亂,杜甫往來于梓州、夔州之間。于是客居耒陽,當地縣令送給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時年五十九。杜甫為人曠達放蕩不能自我約束,喜好談論天下的大事,高談而不貼合實際。年輕時與李白齊名,當時號稱為“李杜”。多次飽嘗寇賊作亂的痛苦,堅持自己的氣節不被玷污。做詩歌,感傷世事同情弱者,忠誠不忘君主,人們愛他的忠義《新唐書·杜甫傳》原文: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沉郁頓挫,隨時敏捷,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房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因客耒陽。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舊唐書·杜甫傳》翻譯: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名為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名為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名為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杜甫在天寶初年應考進士科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試文章,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召兵馬。杜甫趁黑夜從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在做平民時就和杜甫很友好,這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房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發怒,貶房琯當刺史,杜甫也外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餓死的兒女有好幾個。過了好久,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天,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衣與魚符袋。嚴武和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情褊狹急躁,氣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縱不羈。杜甫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對嚴武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急躁暴烈,卻也不認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種竹植樹,靠著江邊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農夫村翁一起親昵地游逛,沒有拘束。嚴武拜訪他,他有時連帽子也不戴,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天,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于是游歷東蜀投靠高適。剛到高適就死了。這一年,崔寧殺掉郭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亂。杜甫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出三峽,還沒停船江陵又發生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姓聶的縣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個晚上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歸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舊唐書·杜甫傳》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書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新唐書·杜甫傳》是北宋·宋祁編撰的《舊唐書·杜甫傳》是后晉·劉昫編撰的
翻譯: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名為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名為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名為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杜甫在天寶初年應考進士科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試文章,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召兵馬。杜甫趁黑夜從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在做平民時就和杜甫很友好,這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房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發怒,貶房琯當刺史,杜甫也外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餓死的兒女有好幾個。過了好久,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天,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衣與魚符袋。嚴武和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情褊狹急躁,氣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縱不羈。杜甫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對嚴武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急躁暴烈,卻也不認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種竹植樹,靠著江邊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農夫村翁一起親昵地游逛,沒有拘束。嚴武拜訪他,他有時連帽子也不戴,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天,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于是游歷東蜀投靠高適。剛到高適就死了。這一年,崔寧殺掉郭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亂。杜甫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出三峽,還沒停船江陵又發生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姓聶的縣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個晚上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歸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書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新唐書·杜甫傳》
                        
                        
                        賦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漢代文體。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于 荀子 的《賦》;作為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由于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 賦作為一種文體,早在戰國時代后期便已經產生了。最早寫作賦體作品并以賦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據《漢書
劉和平寫的。也就是《康熙大帝》、《雍正王朝 》的作者。以下是
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房琯在做平民時就和杜甫很友好,這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他。(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題。(選擇題每題3分)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節選自《舊唐書?杜甫傳》) 譯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杜甫天寶初年應考進士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作文,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兵。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平民時和杜甫很友好,當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帥領軍隊討伐叛賊,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生氣,貶房琯當刺史,從京城趕出杜甫去擔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餓死的兒女有幾個人。一段時間之后,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魚袋。嚴武與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格狹窄浮躁,沒什么氣量,憑著恩情放縱不羈。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看著嚴武曰:“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也是急躁暴戾,卻也不認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種竹子,枕靠著長江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傖夫一起親昵地游逛,沒什么拘束檢點。嚴武拜訪他,他有時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嚴武去世,杜甫就沒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就游歷東蜀去依附高適。到了之后,適卻去世了。這一年,崔寧殺死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亂。杜甫就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下三峽,但是還沒靠岸而江陵就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的聶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個晚上就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往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
《新唐書·杜甫傳》翻譯:杜甫字子美,少時家貧不能夠養活自己,旅居于吳、越、齊、趙之地。李邕對他的才學感到驚奇,先前去見他。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困居長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獻祭于太清宮,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進獻了三篇賦。皇上對這幾篇賦感到驚奇,讓他在集賢院等待詔命。命令宰相考試文辭,提拔為河西尉,杜甫沒有接受任職,后來改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杜甫)多次獻上賦和頌(兩種文體),于是就自己大力贊揚自己,并且說:“臣的先祖恕、預以來,繼承儒學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審言時,憑文章顯揚于中宗時。臣依賴繼承的祖業,從七歲開始寫文章,將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體,常常靠人接濟生活,私下里擔心會死在荒郊外,還希望皇上同情、憐愛我。如果讓臣繼承先祖的舊業,改變地位低下的長時間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揚六經,極為含蘊深刻、感情抑揚,切合時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趕得上揚雄、枚皋。有這樣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棄呢?”適逢安祿山叛亂,杜甫避亂奔走于涇、渭等三江流域。唐肅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想要從鄜州投奔皇帝臨時的臨時駐地。(中途)被寇賊捉住。后來杜甫逃了出來,逃往鳳翔拜謁唐肅宗,被授右拾遺的官職。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琬因為受他的門客董延蘭(牽累),被罷黜了宰相職務。杜甫上疏說:“罪行小,不應該罷免大臣。”唐肅宗大怒,召見三司來質問。宰相張鎬說:“如果讓杜甫抵罪,這是在斷絕言路。”唐肅宗(怒氣)才緩解。杜甫謝罪說“琬,是宰相的兒子,年輕時就建立有遠大理想要成為純儒,有大臣的體器。時人認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職。我看他深切地為陛下擔憂,形色中顯出大義,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嘆他功名沒成,志氣被挫敗,非分地希望陛下您棄小錯取大德,所以冒著死罪稱述,我直言激怒、違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當百死的我,又賜我還鄉,這是天下的大幸,不僅我獨自蒙受圣恩。”這樣皇帝從此很少和錄用人才了。當時,杜甫所在的地方到處是盜寇搶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終年艱難貧窮,小兒子甚至被餓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視。從京城回來,出任華州司功參軍一職。適逢嚴武統轄劍南東西二川兵馬,杜甫前往歸附他。嚴武再次統領劍南時,表薦杜甫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因為與杜甫是世交老友,對待杜甫非常友好,親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見嚴武,有時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狹放誕,曾經酒醉登上嚴武床,瞪著眼說:“嚴挺之竟然有這樣的兒子”,嚴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內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殺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將出去的時候,帽子被簾子的鉤鉤住好幾次,左右的人(把這件事)告訴嚴武的母親,嚴武的母親跑去相救嚴武才作罷,只殺了章彝。嚴武死后,崔旰等作亂,杜甫往來于梓州、夔州之間。于是客居耒陽,當地縣令送給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時年五十九。杜甫為人曠達放蕩不能自我約束,喜好談論天下的大事,高談而不貼合實際。年輕時與李白齊名,當時號稱為“李杜”。多次飽嘗寇賊作亂的痛苦,堅持自己的氣節不被玷污。做詩歌,感傷世事同情弱者,忠誠不忘君主,人們愛他的忠義《新唐書·杜甫傳》原文: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于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沉郁頓挫,隨時敏捷,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房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于色,然性失于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因客耒陽。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舊唐書·杜甫傳》翻譯: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名為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名為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名為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杜甫在天寶初年應考進士科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試文章,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召兵馬。杜甫趁黑夜從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在做平民時就和杜甫很友好,這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房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發怒,貶房琯當刺史,杜甫也外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餓死的兒女有好幾個。過了好久,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天,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衣與魚符袋。嚴武和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情褊狹急躁,氣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縱不羈。杜甫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對嚴武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急躁暴烈,卻也不認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種竹植樹,靠著江邊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農夫村翁一起親昵地游逛,沒有拘束。嚴武拜訪他,他有時連帽子也不戴,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天,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于是游歷東蜀投靠高適。剛到高適就死了。這一年,崔寧殺掉郭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亂。杜甫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出三峽,還沒停船江陵又發生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姓聶的縣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個晚上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歸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舊唐書·杜甫傳》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書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新唐書·杜甫傳》是北宋·宋祁編撰的《舊唐書·杜甫傳》是后晉·劉昫編撰的
翻譯: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陽人,后來搬遷到河南鞏縣。曾祖父名為杜依藝,官位最終到鞏縣縣令。祖父名為杜審言,官位最終到膳部員外郎,另有傳記。父親名為杜閑,官位最終到奉天縣縣令。杜甫在天寶初年應考進士科沒有考中。天寶末年,獻上自己寫的《三大禮賦》。玄宗認為這賦寫得很奇妙,就召喚他來考試文章,并授給他京兆府兵曹參軍一職。天寶十五年,安祿山攻陷京師,肅宗在靈武征召兵馬。杜甫趁黑夜從京城逃奔到河西地區,在彭原郡拜見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房琯在做平民時就和杜甫很友好,這時房琯擔任宰相,向肅宗請求親自率領軍隊討伐叛賊,皇帝準許他。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軍隊在陳濤斜被打敗。第二年春,房琯被罷去宰相一職。杜甫上奏說房琯還是有才干的,不應該被罷免。肅宗發怒,貶房琯當刺史,杜甫也外任華州司功參軍。當時京城地區動亂流離,糧食一下子變得很貴,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縣,自己背柴火采集野菜,餓死的兒女有好幾個。過了好久,被召回補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天,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守成都,奏明皇上讓杜甫擔任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并賜給他緋衣與魚符袋。嚴武和杜甫是世交,對杜甫的待遇十分豐厚。但杜甫性情褊狹急躁,氣量窄小,依仗恩情放縱不羈。杜甫曾經趁酒醉登上嚴武的坐榻,瞪著眼睛對嚴武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急躁暴烈,卻也不認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里種竹植樹,靠著江邊建造房屋,盡情喝酒,長嘯詠唱,和農夫村翁一起親昵地游逛,沒有拘束。嚴武拜訪他,他有時連帽子也不戴,他就是這樣傲慢胡亂。永泰元年夏天,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到了郭英乂代替嚴武鎮守成都,郭英乂是武人,性情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見,于是游歷東蜀投靠高適。剛到高適就死了。這一年,崔寧殺掉郭英乂,楊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大亂。杜甫帶著他的家人到荊、楚地區躲避戰亂,乘著扁舟出三峽,還沒停船江陵又發生動亂,于是溯流而上沿著湘江漂泊,游歷衡山,寄居在耒陽。杜甫曾游覽耒陽的岳廟,被洪水阻隔,十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陽姓聶的縣令知道這個消息,就親自劃著船去迎接杜甫回來。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喝白酒,在一個晚上死在了耒陽,當時年紀只有五十九歲。杜甫的兒子宗武,流落在湖、湘去世。元和年間,宗武的兒子嗣業,從耒陽遷走杜甫的棺柩,歸葬在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原文: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位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甫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十五載,祿山陷京師,肅宗征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遺。房琯布衣時與甫善,時琯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其年十月,琯兵敗于陳濤斜。明年春,琯罷相。甫上書言琯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琯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畿亂離,谷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自負薪采梠,兒女餓殍者數人。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鎮成都,英乂武人粗暴,無能刺謁,乃游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乂,楊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來陽遷甫之柩,歸葬于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新唐書·杜甫傳》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三大礼赋是谁写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开远市地震局
- 下一篇: 至死不渝下一句是什么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