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
三級數據庫技術知識點總結
1 數據字典是對系統種各類數據描述的集合,包括數據項,數據結構,數據流,數據存儲和處理過程五個部分
2 數據模型的三要素:數據結構、數據操作和完整性約束
3 數據庫系統:一般由數據庫、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及其工具)、應用系統、數據庫管理人員和用戶構成
4 數據模型: 數據模型是數據庫系統的數學形式框架,是數據庫系統的核心和基礎
5 數據模型的分類:概念模型,也稱信息模型;邏輯模型,主要包括網狀模型、層次模型和關系模型等;物理模型
6 E-R圖提供了表示實體型、屬性和聯系的方法。
(1)實體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內寫明實體名。
(2)屬性:用橢圓形表示,并用無向邊將其與相應的實體連接起來。
(3)聯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內寫明聯系名,并用無向邊分別與有關實體連接起來,同時在無向邊旁標上聯系的類型
7 數據庫系統的三級模式結構:由外模式、模式和內模式三級構成的
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模式;外模式也稱子模式或用戶模式,一個數據庫可以有多個外模式。內模式也稱存儲模 式或物理模式,一個數據庫只有一個內模式
8 關系模型中有3類完整性約束:實體完整性、參照完整性(引用完整性)和域完整性約束(用戶自定義的完整性)
9 關系模型的完整性約束:實體完整性關系的所有主屬性都不能取空值,而不僅是主碼整體不能取空值
10 參照完整性規則:外鍵要么取空值,要么等于被參照關系中某個元組的主碼值
11 域完整性約束(用戶有定義的完整性):對其他屬性值域的約束,也稱為域完整性規則,包括數據類型、精度、取值范圍、是否允許空值等
12 關系代數(了解操作的執行結果):并、差、笛卡兒積、投影和選擇為五種基本運算
13 SQL 特點:SQL語言集數據查詢、數據操縱、數據定義和數據控制功能于一體
14 SQL數據庫體系結構:外模式對應于視圖和部分基本表、模式對應于基本表,內模式對應于存儲文件
基本表是本身獨立存在的表,一個關系就是一個基本表(存放實際數據),行對應元組,列對應屬性;一個基本表可以跨一個或多個存儲文件存放,一個存儲文件可以存放多個基本表;所有基本表的集合構成了模式;基本表是模式和外模式的一部分。
一個SQL表可以是一個基本表,也可以是一個視圖。視圖是一個或幾個基本表導出的表,數據庫中存放視圖的定義,視圖的數據仍然在基本表中。視圖是一個虛表,是外模式的一部分。
一個SQL表可以有若干索引,索引放在存儲文件中。存儲文件的邏輯結構組成了SQL數據庫的內模式
15 基本的SQL定義語句:關系數據庫的基本對象是模式、表、視圖、索引和域
16 SQL語言的數據操縱包括INSERT(插人)、DELETE(刪除)、UPDATE(更新)和SELETE(檢索,又稱查詢)4個語句 SELECT語句是數據操作的核心
17
a.簡單查詢
簡單查詢涉及數據庫中的一個表,包括以下幾種:
(1)查詢表中的若干列。
(2)查詢經過計算的值。
(3)消除取值重復的行。DISTINCT
(4)查詢滿足條件的元組。WHERE
(5)利用LIKE的查詢。_、%
(6)涉及空值NULL的查詢。IS NULL 、IS NOT NULL
(7)對查詢結果排序。ORDER BY ASC/DESC
(8)使用集函數。Count 、SUM、AVG、MAX、MIN
(9)對查詢結果分組。Group by having
b. 連接查詢
外連接的三種類型:左外連接、右外連接、全外連接
左外連接(LEFT OUTER JOIN):結果表中保留連接條件左邊關系中的所有元組
右外連接(RIGHT OUTER JOIN): 結果表中保留連接條件右邊關系中的所有元組
全外連接(FULL OUTER JOIN): 結果表中保留連接條件左右兩邊關系中的所有元組
某些系統中用+= 表示左外連接、=+表示右外連接、+=+表示全外連接
c.嵌套查詢 (I)由謂詞IN引導的子查詢:IN是最常用的謂詞。
(2)謂詞是比較運算符的子查詢。
(3)由[NOT]EXISITS謂詞引導的子查詢。
d.集合查詢。
UNION(并)、INTERSECT(交)、EXCEPT(差)
18 “不好”的關系模式有以下4個問題:a、數據冗余 b、更新異常 c、插入異常 d、刪除異常
19 數據依賴中重要的是函數依賴和多值依賴
20
平凡函數依賴:
非平凡函數依賴: 如果 X→Y,但 Y ? X, 則稱 X→Y 是平凡的函數依賴
完全函數依賴: 在關系模式 R(U)中,如果X→Y,并且對于 X 的任何一個真子集X’,都有
X’ Y, 則稱 Y 完全函數依賴于 X,記作:
部分函數依賴: 若X→Y,但Y不完全函數依賴于X,則稱 Y 部分函數依賴于X,記作:
傳遞函數依賴: 在關系模式R(U)中,如果X→Y(Y íX),Y→X ,Y→Z,則稱 Z 傳遞函數依賴于X
21
(1)1NF: 1NF的模式是關系數據庫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關系模式R的所有屬性都是不可再分解的,則稱R屬于第一范式,簡稱1NF,記做R∈1NF。
(2) 2NF:若R∈ INF,且每一個非主屬性完全函數依賴于碼,則R∈2NF
(3) 3NF: 關系模式R∈2NF,且每個非主屬性都不傳遞依賴于碼,則R∈3NF
22 數據庫設計的6個階段:需求階段、概念結構階段、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數據庫實施、運行維護
23 設計概念結構通常有4類方法:自頂向下、自底向上、由里向外和混合策略
24 應用程序是依據數據的外模式編寫的
25 關系模式描述關系的靜態結構,
關系是動態的
26 候選碼:主碼是候選碼的真子集,候選碼是某一組屬性可以唯一標識一個元組
27 check約束和觸發器約束可以表示用戶定義的完整性,default約束只能表示實體或參照完整性
28 db_datawriter角色可以對表中的數據執行 插入 刪除和更新操作
29 哈希索引不采用索引鍵值比較,而是采用一定的計算方法定位數據
30 數據庫管理系統一般通過周期性檢查事務等待圖來實現死鎖檢測
31 對于故障發生前已提交的事務做REDO操作,對于故障發生時尚未完成的事務,做UNDO操作
32 數據倉庫是面向主題的,集成的,非易失的,隨時間不斷變化的數據集合
33 粒度是指數據倉庫的數據單位中保存數據的細化或綜合程度的級別。細化程度越高,粒度級就越小;反之越大
34 前觸發型觸發器instead of只執行觸發器指定的內容而不執行引發觸發器的SQL語句
對于前觸發器,在一個表上針對同一個數據操作只能定義一個前觸發器;對于后觸發器for alter,可以在同一種操作上建立多個觸發器
35 數據庫主要數據文件的大小不能小于model數據庫的大小
36 在進行數據恢復時,首先恢復完全備份,其次恢復差異備份,最后恢復日志備份
37 分布式數據庫系統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場地自治和數據全局透明共享
38 并行數據庫系統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高速通信介質連接多處可獨立處理的單元以并行執行的方式完成對數據庫系統的互聯查詢,內部查詢以及各種內部操作
39 三級加鎖協議可以完全保并發事務數據的一致性
40 數據庫的轉儲機制有完全轉儲,差量轉儲和增量轉儲
41 對模式進行分解時,既要保證分解具有“無損連接性”,又要保證分解保持函數依賴
42 一個用戶只能對應一個架構,多個用戶可以共享一個架構
43 關系數據庫的試圖提供了邏輯數據獨立性
44 在UML中,用例模型由用例、系統和角色三部分組成
45
46 數據庫系統中的故障的種類分為事物內部故障、系統故障、介質故障、計算機病毒
47 在數據倉庫中,元數據主要分為技術元數據和業務元數據兩類
48 DFD圖采用自頂向下逐步細化的結構化分析方法
49 分布式數據庫系統按不同層次提供的分布透明性有:分片透明性,位置透明性,局部數據模型透明性。分片透明性是最高層次的透明性,位于全局概念模型和分片模型之間
50
51 分布式數據庫查詢優化的首要目標是使查詢執行時的通信代價最省
52
53 分布式數據庫分片的三個原則:完整性原則,重構性原則,不相交原則
54 索引技術分為有序索引和散列索引
55 物化視圖可以手動刷新也可以定時自動刷新
56
57
58 Oracle的安全控制可分為數據庫級,表級,行級和列級
59 靜態轉儲可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但是卻降低數據庫的可用性
動態轉儲可以提高數據庫的可用性,但數據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證
完全轉儲是對數據庫中所有數據進行轉儲,此種方式占用較多的時間和空間
差量轉儲是對最近一次數據庫完全轉儲以來發生的數據庫變化進行轉儲。差量轉儲和增量轉儲相比速度慢、占用空間多,但是恢復速度快
增量轉儲只復制上次轉儲后發生變化的文件或數據塊。增量轉儲所需的時間和空間都比較短,但增量轉儲只能和完全轉儲配合,才能對數據庫進行恢復。增量轉儲恢復時間比完全轉儲要長
60
61 狀態圖中只能有一個起始狀態,可以有多個結束狀態
62 tempdb數據庫中自動放置用戶創建的局部和全局臨時表,每次啟動SQL Server時都會重新創建此數據庫
63 水平分割后的所有表的結構都相同
垂直分割后的表都需要包含原表的主碼
64 用戶創建的數據庫大小不能小于model數據庫的大小
65 日志文件不包含在文件組內,日志文件和數據文件是分開管理的
66 guest是SQL sever 中一個特殊的數據庫用戶
67 數據庫的重組并不修改數據庫原有設計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
數據庫的重構可以部分修改數據庫的模式和內模式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约见”面试官系列之常见面试题第十三篇之
- 下一篇: 前端学习(2039)vue之电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