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方法介绍,理解“方法”的本质
Go 方法介紹,理解“方法”的本質
目錄-
Go 方法介紹,理解“方法”的本質
-
一、認識 Go 方法
- 1.1 基本介紹
- 1.2 聲明
- 1.2.1 引入
- 1.2.2 一般聲明形式
- 1.2.3 receiver 參數作用域
- 1.2.4 receiver 參數的基類型約束
- 1.2.5 方法聲明的位置約束
- 1.2.6 如何使用方法
- 二、方法的本質
- 三、巧解難題
-
一、認識 Go 方法
一、認識 Go 方法
1.1 基本介紹
我們知道,Go 語言從設計伊始,就不支持經典的面向對象語法元素,比如類、對象、繼承,等等,但 Go 語言仍保留了名為“方法(method)”的語法元素。當然,Go 語言中的方法和面向對象中的方法并不是一樣的。Go 引入方法這一元素,并不是要支持面向對象編程范式,而是 Go 踐行組合設計哲學的一種實現層面的需要。
在 Go 編程語言中,方法是與特定類型相關聯的函數。它們允許您在自定義類型上定義行為,這個自定義類型可以是結構體(struct)或任何用戶定義的類型。方法本質上是一種函數,但它們具有一個特定的接收者(receiver),也就是方法所附加到的類型。這個接收者可以是指針類型或值類型。方法與函數的區別是,函數不屬于任何類型,方法屬于特定的類型。
1.2 聲明
1.2.1 引入
首先我們這里以 Go 標準庫 net/http 包中 *Server 類型的方法 ListenAndServeTLS 為例,講解一下 Go 方法的一般形式:
和 Go 函數一樣,Go 的方法也是以 func 關鍵字修飾的,并且和函數一樣,也包含方法名(對應函數名)、參數列表、返回值列表與方法體(對應函數體)。
而且,方法中的這幾個部分和函數聲明中對應的部分,在形式與語義方面都是一致的,比如:方法名字首字母大小寫決定該方法是否是導出方法;方法參數列表支持變長參數;方法的返回值列表也支持具名返回值等。
不過,它們也有不同的地方。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和由五個部分組成的函數聲明不同,Go 方法的聲明有六個組成部分,多的一個就是圖中的 receiver 部分。在 receiver 部分聲明的參數,Go 稱之為 receiver 參數,這個 receiver 參數也是方法與類型之間的紐帶,也是方法與函數的最大不同。
Go 中的方法必須是歸屬于一個類型的,而 receiver 參數的類型就是這個方法歸屬的類型,或者說這個方法就是這個類型的一個方法。以圖中的 ListenAndServeTLS 為例,這里的 receiver 參數 srv 的類型為 *Server,那么我們可以說,這個方法就是 *Server 類型的方法。
注意!這里說的是 ListenAndServeTLS 是 *Server 類型的方法,而不是 Server 類型的方法。
1.2.2 一般聲明形式
方法的聲明形式如下:
func (t *T或T) MethodName(參數列表) (返回值列表) {
// 方法體
}
其中各部分的含義如下:
-
(t *T或T):括號中的部分是方法的接收者,用于指定方法將附加到的類型。t是接收者的名稱,T是接收者的類型。接收者可以是值類型(T)或指針類型(*T)。如果使用值類型作為接收者,方法操作的是接收者的副本,而指針類型允許方法修改接收者的原始值。無論receiver參數的類型為*T還是T,我們都把一般聲明形式中的T叫做receiver參數t的基類型。如果t的類型為T,那么說這個方法是類型T的一個方法;如果t的類型為*T,那么就說這個方法是類型*T的一個方法。而且,要注意的是,每個方法只能有一個receiver參數,Go 不支持在方法的receiver部分放置包含多個receiver參數的參數列表,或者變長receiver參數。 -
MethodName:這是方法的名稱,用于在調用方法時引用它。 -
(參數列表):這是方法的參數列表,定義了方法可以接受的參數。如果方法不需要參數,此部分為空。 -
(返回值列表):這是方法的返回值列表,定義了方法返回的結果。如果方法不返回任何值,此部分為空。 - 方法體:方法體包含了方法的具體實現,這里可以編寫方法的功能代碼。
1.2.3 receiver 參數作用域
方法接收器(receiver)參數、函數 / 方法參數,以及返回值變量對應的作用域范圍,都是函數 / 方法體對應的顯式代碼塊。
這就意味著,receiver 部分的參數名不能與方法參數列表中的形參名,以及具名返回值中的變量名存在沖突,必須在這個方法的作用域中具有唯一性。如果不唯一,比如下面的例子中那樣,Go 編譯器就會報錯:
type T struct{}
func (t T) M(t string) { // 編譯器報錯:duplicate argument t (重復聲明參數t)
... ...
}
不過,如果在方法體中沒有使用 receiver 參數,我們也可以省略 receiver 的參數名,就像下面這樣:
type T struct{}
func (T) M(t string) {
... ...
}
僅當方法體中的實現不需要 receiver 參數參與時,我們才會省略 receiver 參數名,不過這一情況很少使用,了解一下即可。
1.2.4 receiver 參數的基類型約束
Go 語言對 receiver 參數的基類型也有約束,那就是 receiver 參數的基類型本身不能為指針類型或接口類型。
下面的例子分別演示了基類型為指針類型和接口類型時,Go 編譯器報錯的情況:
type MyInt *int
func (r MyInt) String() string { // r的基類型為MyInt,編譯器報錯:invalid receiver type MyInt (MyInt is a pointer type)
return fmt.Sprintf("%d", *(*int)(r))
}
type MyReader io.Reader
func (r MyReader) Read(p []byte) (int, error) { // r的基類型為MyReader,編譯器報錯:invalid receiver type MyReader (MyReader is an interface type)
return r.Read(p)
}
1.2.5 方法聲明的位置約束
Go 要求,方法聲明要與 receiver 參數的基類型聲明放在同一個包內。基于這個約束,我們還可以得到兩個推論。
- 第一個推論:我們不能為原生類型(例如 int、float64、map 等)添加方法。例如,下面的代碼試圖為 Go 原生類型
int增加新方法Foo,這是不允許的,Go 編譯器會報錯:
func (i int) Foo() string { // 編譯器報錯:cannot define new methods on non-local type int
return fmt.Sprintf("%d", i)
}
- 第二個推論:不能跨越 Go 包為其他包的類型聲明新方法。例如,下面的代碼試圖跨越包邊界,為 Go 標準庫中的
http.Server類型添加新方法Foo,這是不允許的,Go 編譯器同樣會報錯:
import "net/http"
func (s http.Server) Foo() { // 編譯器報錯:cannot define new methods on non-local type http.Server
}
1.2.6 如何使用方法
我們直接還是通過一個例子理解一下。如果 receiver 參數的基類型為 T,那么我們說 receiver 參數綁定在 T 上,我們可以通過 *T 或 T 的變量實例調用該方法:
type T struct{}
func (t T) M(n int) {
}
func main() {
var t T
t.M(1) // 通過類型T的變量實例調用方法M
p := &T{}
p.M(2) // 通過類型*T的變量實例調用方法M
}
這段代碼中,方法 M 是類型 T 的方法,通過 *T 類型變量也可以調用 M 方法。
二、方法的本質
通過以上,我們知道了 Go 的方法與 Go 中的類型是通過 receiver 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為任何非內置原生類型定義方法,比如下面的類型 T:
type T struct {
a int
}
func (t T) Get() int {
return t.a
}
func (t *T) Set(a int) int {
t.a = a
return t.a
}
在Go 中,Go 方法中的原理是將 receiver 參數以第一個參數的身份并入到方法的參數列表中。按照這個原理,我們示例中的類型 T 和 *T 的方法,就可以分別等價轉換為下面的普通函數:
// 類型T的方法Get的等價函數
func Get(t T) int {
return t.a
}
// 類型*T的方法Set的等價函數
func Set(t *T, a int) int {
t.a = a
return t.a
}
這種等價轉換后的函數的類型就是方法的類型。只不過在 Go 語言中,這種等價轉換是由 Go 編譯器在編譯和生成代碼時自動完成的。Go 語言規范中還提供了方法表達式(Method Expression)的概念,可以讓我們更充分地理解上面的等價轉換。
以上面類型 T 以及它的方法為例,結合前面說過的 Go 方法的調用方式,我們可以得到下面代碼:
var t T
t.Get()
(&t).Set(1)
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把上面的方法調用做一個等價替換:
var t T
T.Get(t)
(*T).Set(&t, 1)
這種直接以類型名 T 調用方法的表達方式,被稱為Method Expression。通過Method Expression這種形式,類型 T 只能調用 T 的方法集合(Method Set)中的方法,同理類型 *T 也只能調用 *T 的方法集合中的方法。
我們看到,Method Expression 有些類似于 C++ 中的靜態方法(Static Method)。在 C++ 中的靜態方法使用時,以該 C++ 類的某個對象實例作為第一個參數。而 Go 語言的 Method Expression 在使用時,同樣以 receiver 參數所代表的類型實例作為第一個參數。
這種通過 Method Expression 對方法進行調用的方式,與我們之前所做的方法到函數的等價轉換是如出一轍的。所以,Go 語言中的方法的本質就是,一個以方法的 receiver 參數作為第一個參數的普通函數。
而且,Method Expression 就是 Go 方法本質的最好體現,因為方法自身的類型就是一個普通函數的類型,我們甚至可以將它作為右值,賦值給一個函數類型的變量,比如下面示例:
func main() {
var t T
f1 := (*T).Set // f1的類型,也是*T類型Set方法的類型:func (t *T, int)int
f2 := T.Get // f2的類型,也是T類型Get方法的類型:func(t T)int
fmt.Printf("the type of f1 is %T\n", f1) // the type of f1 is func(*main.T, int) int
fmt.Printf("the type of f2 is %T\n", f2) // the type of f2 is func(main.T) int
f1(&t, 3)
fmt.Println(f2(t)) // 3
}
三、巧解難題
我們來看一段代碼: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type field struct {
name string
}
func (p *field) print() {
fmt.Println(p.name)
}
func main() {
data1 := []*field{{"one"}, {"two"}, {"three"}}
for _, v := range data1 {
go v.print()
}
data2 := []field{{"four"}, {"five"}, {"six"}}
for _, v := range data2 {
go v.print()
}
time.Sleep(3 * time.Second)
}
這段代碼在我的多核 macOS 上的運行結果是這樣(由于 Goroutine 調度順序不同,你自己的運行結果中的行序可能與下面的有差異):
one
two
three
six
six
six
為什么對 data2 迭代輸出的結果是三個“six”,而不是 four、five、six?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我們根據 Go 方法的本質,也就是一個以方法的 receiver 參數作為第一個參數的普通函數,對這個程序做個等價變換。這里我們利用 Method Expression 方式,等價變換后的源碼如下:
type field struct {
name string
}
func (p *field) print() {
fmt.Println(p.name)
}
func main() {
data1 := []*field{{"one"}, {"two"}, {"three"}}
for _, v := range data1 {
go (*field).print(v)
}
data2 := []field{{"four"}, {"five"}, {"six"}}
for _, v := range data2 {
go (*field).print(&v)
}
time.Sleep(3 * time.Second)
}
這段代碼中,我們把對 field 的方法 print 的調用,替換為 Method Expression 形式,替換前后的程序輸出結果是一致的。但變換后,問題是不是豁然開朗了!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使用 go 關鍵字啟動一個新 Goroutine 時,Method Expression 形式的 print 函數是如何綁定參數的:
- 迭代
data1時,由于data1中的元素類型是field指針 (*field),因此賦值后v就是元素地址,與print的receiver參數類型相同,每次調用(*field).print函數時直接傳入的v即可,實際上傳入的也是各個field元素的地址。 - 迭代
data2時,由于data2中的元素類型是field(非指針),與print的receiver參數類型不同,因此需要將其取地址后再傳入(*field).print函數。這樣每次傳入的&v實際上是變量v的地址,而不是切片data2中各元素的地址。
在《Go 的 for 循環,僅此一種》中,我們學習過 for range 使用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其中循環變量復用是關鍵的一個。這里的 v 在整個 for range 過程中只有一個,因此 data2 迭代完成之后,v 是元素 "six" 的拷貝。
這樣,一旦啟動的各個子 goroutine 在 main goroutine 執行到 Sleep 時才被調度執行,那么最后的三個 goroutine 在打印 &v 時,實際打印的也就是在 v 中存放的值 "six"。而前三個子 goroutine 各自傳入的是元素 "one"、"two" 和 "three" 的地址,所以打印的就是 "one"、"two" 和 "three" 了。
那么原程序要如何修改,才能讓它按我們期望,輸出“one”、“two”、“three”、“four”、 “five”、“six”呢?
其實,我們只需要將 field 類型 print 方法的 receiver 類型由 *field 改為 field 就可以了。我們直接來看一下修改后的代碼:
type field struct {
name string
}
func (p field) print() {
fmt.Println(p.name)
}
func main() {
data1 := []*field{{"one"}, {"two"}, {"three"}}
for _, v := range data1 {
go v.print()
}
data2 := []field{{"four"}, {"five"}, {"six"}}
for _, v := range data2 {
go v.print()
}
time.Sleep(3 * time.Second)
}
修改后的程序的輸出結果是這樣的(因 Goroutine 調度順序不同,在你的機器上的結果輸出順序可能會有不同):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Go 方法介绍,理解“方法”的本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深度解析BERT:从理论到Pytorch
- 下一篇: CSS必学:元素之间的空白与行内块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