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度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总结报告
? ? ? ?提交報告的時候,人事處的老師說看了感動了,我又回看了一下自己寫的這個總結,把我自己都看感動了,于是決定公開出來,分享一下,共同感動。
? ? ? ?歐新宇博士,男,云南開放大學教授,傳媒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2004年7月到云南電大工作。云南省高水平專業群(A檔)信息與通信技術專業群帶頭人、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評審專家、云南農業大學校外碩士導師、昆明市網絡安全協會副會長、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博士后研究員、教育部國內訪問學者、百度云智教育認證高級講師、國家開放大學“青年學術新秀”、廣播電視大學開放教育支持先進工作者。
一、不忘初心、堅定信念
2018年年底,很有幸的參與了國家開放大學首屆優秀青年教師培養項目,該項目見證了我的成長,更見證了我的重要蛻變。三年的優青生涯一方面讓我看到了同樣在電大這片熱土耕耘了10多年并且一直在努力的同路者;也讓我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知識和無畏的堅持。這些東西給與了我工作中無比的力量和堅持。2019年6月,優青項目舉辦了第一次培訓,這是我以專職教師身份參加的第一次和教育有關的培訓,這次培訓也是我第一次以專職教師的身份去思考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很多問題。《基于大數據的教育決策》讓我學會了如何利用教學和學生數據去評價自己,并持續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在線教學大數據分析》讓我看到了如何將科研和工作做緊密結合。身份的轉變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對于我這樣一個從事了近15年專業技術崗位工作的人,突然轉到教學部門更是不容易。身份的轉變帶動的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影響到了未來的路。將優青項目的啟動時間往前推半年,回到2018年4月,此時我離開了云南省干部在線學習學院,到了現在工作的傳媒與信息工程學院,這是我工作14年來第一次從技術崗位轉到純粹的教學部門。這次崗位調動是一個偶然的結果,但也是一條必然之路。在2018年3月學校的一次青年教師交流工作會上,因為我話比較多引起了學校羅國權書記的注意,也正是因為這次注意,使我迎來了這次人生的巨大轉折。羅書記要求我進行崗位調動,到傳媒學院牽頭學校人工智能領域的建設工作。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機遇,也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此時的云南開放大學完全沒有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基礎,除了羅書記在這方面有超前的遠見和前瞻,也只有我這個2017年剛剛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算是人工智能科班出生。
傳媒與信息工程學院是學校的高職學院之一,負責計算機及數字媒體、廣播影視方面的教育教學工作。初到學院,對于我來說首先面臨的不是建設,而是如何融入到這個集體,這個環境中。如果無法得到同事和領導的認可,就不可能有后續的改革。剛到學院,我就發現學院并非我想的那么理想。首先,學院的教學實驗室環境老化,現有的5間機房,過半都有近10年的歷史;其次,學院缺乏教學團隊,教學組織仍然是分教研室進行排課,學科建設幾乎為零;第三,大部分老師對于科研的勁頭都不是很足,大多數老師都忙于應付超工作量的教學,甚至出現了5元教師的悲劇(每個課時只有5元的課酬)。諸多問題,難以解決,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和學院發展,已經比如何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建設更重要了。
從4月到暑假時間很短,但是卻給了我一個機會,也讓我想明白了一些問題。學院原來軟件教研室的教研室主任準備去國外訪學一年,時任傳媒學院副院長的尹思良老師讓我暫代軟件教研室主任一職。因為剛到學院2,3個月就走上管理崗位,實際上對于我來說還是有些忐忑的,因為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純粹教學學院的管理體制和模式。“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時,我想到了一件事,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是的,羅書記給了我一個非常適合我專業的任務,教研室主任也陰差陽錯的落到了我的身上,給予了我一定改革的權限,加上當時唐偉院長的支持,給了我一間完整的空教室作為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建設。這一切也許是巧合,但更多的是機會。所以,在這時,我下定了決心,決定擔起這個重任。就在2018年的秋天,我做了一個規劃,這個規劃的推進也要感謝國家開放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和于晶老師在第二年布置給大家的任務《寫給三年后的我》。當時,我想到了5件我必須要去做的事,第一,我要實現自我地位的提高,把職稱解決了,免除后顧之憂;第二,我一定要把人工智能專業給辦起來;第三,我要讓學院的實驗教學環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第四,我要推動學院的教學改革,推動學院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建設;第五,我要想辦法引企入校,從而推動學院學科建設的整體提升。今天,再回過頭看這個規劃,很多已經實現,有的還在持續推進中。然而,這里的每一件事,在當時看來都是舉步維艱。
擁有好的領導,可能意味著事情成功了一半。火壽平院長的到來為我實現我的規劃帶來了黑夜的曙光。已經不記得他是什么時候調到傳媒學院的,大概也就是2018年下半年吧,他是一個做事雷厲風行、細致入微的領導,同時他對于職業教育和產教融合有著非常深的研究,在這方面的理解可以說是學校的第一人。我覺得和他的一拍即合也是上天給予我的一個巨大機遇。
2020年10月,我被學校任命為傳媒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全面負責實驗實訓基地、科研、產教融合、學科專業建設等創新和內涵建設的工作。我知道,這次任命不是榮譽與收獲,而是責任與擔當。我也知道,2年前我所下決心要做的五件事是正確的,而且是必須要做的。因為這些決定,得到了學院、學校的認可,也得到了時代的認可。
二、推動產教融合,助力職業教育大改革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近年來職業教育的重點,無論是高職本科、國家雙高、省級雙高,還是普通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都是最熱的名詞;同時,也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然而,我知道光靠我一個人,這種模式在學院是推不動的。幸運的是,作為黨委委員的火院長在學校里是產教融合的第一推動人。由火院長進行高層的推動,讓我和企業進行具體工作的推進變得容易了很多。從2018年10月開始,我開始以軟件技術教研室主任的身份頻繁接觸各種類型的企業,從華為、騰訊、百度、H3C、甲骨文、中興、博眾精工這類龍頭企業,到科大訊飛、海康威視、Cloudera、樂高、中科龍芯這類獨角獸企業,再到達內、文思海輝、東軟教育、泰迪、偉創聚贏這類教育+產業的混合型企業,我談判過的企業超過30家。然而,2018、2019年全省產教融合的合作模式都不是很明朗,特別是如何進行費用支付方面有很大阻礙。雖然坎坷,但是我們堅信這條路沒有錯。2019年6月,申報首屆國家開放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的結果出來了,很有幸我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電大工作了15年,對于國開(中央電大)給我的是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從過去的電大在線系統到后來的資源庫建設,兄弟院校間的老師們雖然難以聚頭,但是每到一個城市總是能給我一種親切感,因為我知道,這里也有電大。這次入選優青,讓我有機會去和其他省的老師近距離地學習各省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了,因為我知道很多省的職業教育都做得很好,早在10年前就聽說有省級電大和職業院校合并的消息,他們一定是走在我們前面的。2020年11月,在學院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和中興黃岡教育谷簽訂協議,成立“中興數字經濟學院”,該學院是我們學院、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與中興共同成立的,雖然我們參與的專業只有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但是這卻是學院開啟先河的里程碑。次年3月,學院聯合學校教務處、機電學院、健康護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共同前往大連、沈陽參觀東軟集團和東軟教育集團,為后續和東軟進行合作奠定了基礎。6月,鄭毅校長、火壽平院長和我一行三人再次到訪大連東軟教育集團,完成了“東軟數字技術產業學院”的簽約儀式。這次簽約合作,將學院所有的計算機相關專業都涵蓋在內,為學院計算機領域的發展鋪平了路。可惜的是,由于疫情影響,剩下來的2個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和廣播影視節目制作,推進緩慢,但我知道,這是我2022年的重點任務。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動專業的發展,我們還參與了博眾智能制造學院的建設和多個現代學徒制的建設工作。產教融合已經成為傳媒學院在云南開大的一張好牌。然而,表面的光鮮亮麗,并非一帆風順,這其中還包括學院內教師的思維轉型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協調,但我相信,只要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一定能為學院的學科建設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助力。2021年底,我所提交的“新型1+N全流程多元混合產教融合模式探索——東軟數字技術產業學院“在CIE2021 中國IT教育論壇獲得貢獻案例獎。
三、以校內建設為依托,全面推進學院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
記得優青北京培訓那次,于老師安排我們參觀了國家開放大學的展示中心。這次參觀對我影響挺大的,看到全國電大兄弟院校的發展,特別是國家開放大學所獲得的成就,讓我感慨良多。我一直在思考“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那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由到底是什么呢?”,看到國家開放大學的成果展示,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自己能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也讓學生能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這就是教育的目的。這正好和我們黨的宗旨統一起來,這大概也是我們推行課程思政的核心目標。
改善教學硬件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2018年初到傳媒學院就聽到很多老師和學生一直在說實驗條件太差,學校不給錢建設,機房完全沒法進行教學。全面推進學院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成了我的一塊心病。經過了解,整個學院能用的機房就5間,并且近半的機房有近10年的歷史了,對于一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學院,這確實太差了。然而,我知道抱怨是沒有用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關鍵。將民愿上報給領導,并通過每年的校內建設進行申請,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合理有效的辦法。于是,我在我所教學的3個班進行了一次針對學院實驗條件的在線問卷調查,收集了近200份學生意見和建議。我將這些意見和建議進行分類整理,形成了一份簡單的報告。隨后,我兩次當面找到羅國權書記進行情況反饋。幸運的是,羅書記也非常關心學院的發展,還親自到學院進行座談和調研,我帶著他參觀了當時學院的機房,他當場表示學校會盡力支持傳媒學院實驗室條件的改善,并支持學院的發展,但要求我一定要走正常的程序。正常的程序就是校內建設。在2019年校內建設申報的時候,我寫了實驗室建設的申報書,同時動員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廣播影視節目制作的專業主任積極申報實驗室建設。經過校內外專家的評審,我所負責的軟件技術專業和周靜謙老師負責廣播影視制作專業共計獲得了75萬的建設經費。可惜的是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物聯網應用的建設申報沒有通過。這筆錢來之不易,在大家慶幸的時候,我想到的確是這筆費用不夠,學校將我們的申報預算進行了項目合并,并進行了削減!我要建的是人工智能專業機房,如果劃分一半給廣播影視專業,那剩下來的建設經費肯定無力承擔人工智能應用的建設。于是在火院長的支持下,我再次寫了一個申請,反應了學院的需求,學校給予的回復是讓我們通過科研處進行申請,很快新的申請就通過了,45萬的建設經費。2019年,塵封了多年,傳媒學院開始了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這是一個起點,但并不是終點。這次運作,我們得到了一間影視后期制作機房和一間能支撐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教學的機房。同年6年,我們申請到了教育部第一批“1+X”證書項目Web前端開發的試點,省里面撥付了一筆建設經費,我們從中劃撥了一部分進行了1間Web前端機房的建設。2020年,再次動員計算機應用和物聯網專業進行校內建設的申請,審批通過的80萬元為我們再次新添了兩間機房。2021年,我再次拿到了109萬元的建設經費,支持一個創新實驗室和一間人工智能應用機房的建設。校內建設是改善實驗室建設的一條路,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路,另外一條更具有吸引力的路是校企合作。在和東軟進行協議協商的時候,我提出每增加2個班的合作,要求企業免費建設1間機房,同時要根據專業的不同支持人工智能機房的建設(因為人工智能機房需要GPU,所以比普通機房大約要多投資20萬)。企業同意了,未來可期。2021年9月,是我們和東軟合作的第一年,4個班的合作為我們迎來了2間新機房,這其中包括一個人工智能機房。
不僅僅是機房,我的規劃是將單純機房群變成一個容納多個創新工作室和教學場地的實驗實訓基地。于是,我對學院1樓-5樓的所有機房進行了一次分類和重規劃,按照功能進行分區,并2021年11月,在鄭毅校長、東軟教育溫濤校長的共同見證下,在學院二樓正式掛牌“東軟數字技術產業學院實訓基地”。同時,“中興數字經濟學院實訓基地”的掛牌也拿上日程。
三年之約,二個基地、八個機房,這只是一個開始,并不是結束,下一步的目標是讓實訓基地獲得省級認證。
四、理想與現實,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的正式落地
在浙大邱立民教授的報告中,他提到“人人都可以‘得到’,但道中有大小,上為道,下謂之器。在浙大工作很讓人開心,覺得很有意義,因為這里既有趣又有挑戰性,可以讓人變得越來越專業,也更有責任感。”這段話給我的感觸很深。人活著,影響自己,讓自己優秀是小道;能影響別人,讓很多人都優秀,這是大道。先賢大哲孟子曾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博士畢業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自己學了一個世界上最頂尖、最新潮,也最有具有深遠意義的專業,那么是不是發幾篇論文,做幾個項目就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了?進一步說,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獲得了榮譽和地位,那又能如何?百年之后,也許誰也不記得云南開放大學曾經有一個老師學了當時最熱的人工智能專業。是的,一個人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能將自己的專業變成一種事業,去影響千千萬萬的人,那就不一樣了。自2018年調到傳媒學院,我就在想如何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這不是我個人做做科研,寫寫論文就能算完工的事,一個更大的盤算在我心里進行著。首先,我要建設人工智能專業;其次,我要創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我們人工智能專業的學生能走進大大小小的企業去為這些企業的創新和進步建功立業。這三件件事,都不容易,特別是第三件事,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我單打獨斗就可以完成的。
2018年下半年,學校開始申報校級科研團隊。當時的學校是沒有多少人真正懂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要設立研究中心談何容易,于是我在全校范圍內發布了一個召集令,征招在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有理想的老師,20多個老師報名了。同時,我向當時學院的唐偉院長要來了一間空教室作為活動室。也許是因為自己在當時的科研成果還算不錯,當年就獲得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校級科研團隊的立項,這是當年唯一的一個科研團隊,也是學校3年來唯一一個沒有經過培育團隊直接立項的科研團隊。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團隊建立了,但卻只是一個空架子,甚至時至今日都沒有真正運作起來。2021年11月,一家企業找到我,談校企合作的事,因為專業共建我們已經有東軟和中興了,所以很難再和其他企業在這方面進行合作。但是,智能工作室的建設卻吸引到了我。我知道,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這次可能真的可以落地了,一拍即合“泰迪智能工作室”將在2022年進行掛牌運作。
要新建一個專業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看到了學校很多新專業才剛剛建立就等待撤銷,我知道我不能走常規的路。2018年,本科才剛剛增加了人工智能專業,而高職還沒有。同時,對于當時的傳媒學院來說,缺乏師資、缺乏實驗室,也缺乏教材和教學資源。此時,我明白“培育”是人工智能專業要真正落地唯一的可能。一方面,我在等,等待國家在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中增加人工智能專業;另一方面,我需要為專業建設做好一切準備。沒有讓我等很長時間,國家在2020年推出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歸屬到信息大類中,和我想的一樣。國家給了平臺,接下來就是內部建設。憑借自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認識,我制定了一個面向人工智能專業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計劃,這個計劃經過3年的運作和微調最終固定。很值得慶幸的是,當時制定的課程體系和由百度網訊承擔的2020年教育部第三批“1+X”證書“計算機視覺應用開發”高度重合,從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來看,除了百度自有產品的部分,近95%的內容都是一致的,并且在2019年規劃課程體系的時候,我就選擇了“Python+百度Paddle”作為這個專業的核心編程框架。這種契合,讓我們后來的人工智能專業實現了100%的課證融合,在很多其他試點證書頭疼如何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已經實現了初次認證80%左右的通過率。2019年9月,人工智能新工科實驗班在軟件技術專業設立,這是我們試點人工智能的第一年,2020年,2021年我們仍然在軟件專業試點人工智能實驗班,我想要看到的是專業慢慢地孵化,而不是直接申請人工智能專業,讓這個專業從開始就走向滅亡。當然,再好的培育也必須要獨立,2021年學院向學校申請從2022年開始新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大勢所趨,在學校規劃消減總專業數的時候,仍然通過了我們的申請,招生人數100。專業規劃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師資和機房成為了眼前最著急的事。從2018年開始,我就開始在學院內部進行動員,動員教師轉方向,但這并不容易。我想到了有一定專業背景的劉藝琴教授、馬千知老師和另外2位教師,但最終也只得到了劉老師和馬老師的支持。為了循序漸進,我請劉老師先開始python程序設計的學習和教學;同時,請馬老師逐漸開始人工智能概論和計算機數學(線性代數)的學習和教學,并且要求她使用Python來描述計算機數學。這兩門課,我在2018-2019年進行過一輪的教學工作,我將我完成的教學資源完完全全給了她們。隨著專業建設和教學的推進,我又請劉老師負責了自然語言處理和數字圖像處理(OpenCV)的課程,請馬老師負責數據分析與可視化的課程。2020年余燦玲老師調到傳媒學院,我知道機器學習這門課也后繼有人了。而我自己則負責人工智能專業最后的兩門專業課深度學習和計算機視覺。當然,四位老師仍然不足,繼續擴展師資是我將來要持續考慮和努力的事,但是師資引進的方向,已經可以從校內動員轉向合作企業和新員工招聘了。除了教學,我們還積極推進師資培訓,到2021年年底,4名人工智能專業的教師全部獲得“1+X”計算機視覺應用技術中級師資認證,我和劉老師還獲得了百度云智教育高級認證講師的認證。至于教學實驗室的解決,前面說到,從2次校內建設和校企合作的洽談中,已經解決,到2022年中旬,我們將擁有三間完整的支撐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教學的機房。
五、與時俱進,云南省高水平專業群信息與通信技術專業群的誕生
2021年1月,學校要求上報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實施方案,時間不到一個星期。時間緊,任務重,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學院并沒有太多標志性的成果,也沒有太多的基礎支撐我們申報。火壽平院長征求我的建議,是否進行申報,是申請專業群還是1+X試點還是實訓基地。考慮再三,我和火院長說我們要申報!再難也要申報!其次,我們要打包申報,不再分項申報,要實現學科專業的整體提升。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群正式確立,我作為專業群的負責人。在當時,人工智能專業都還沒有進行申報,以這個名稱作為專業群的名稱,確實是一個挑戰。大概提質培優是備案制的項目,很快學校就公示了,我們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群作為學校30多個項目之一通過教育廳的審核正式立項了。我們學院只有這一項,但是我知道,這一項并不容易,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大工程。
2021年6月,一件關系學校學院未來很多年命運的事情來了——云南省雙高計劃遴選。這次申報從掌握的消息來看名額很少,難度非常大。此時的我,也被抽調到學校雙高校申報組,參與高水平學校的申報。在雙高的申報中,火壽平院長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校內的上下活動全靠他一人,而我則專心地完成申報書的撰寫和材料準備。經過對省內高職院校專業的分析和校內專業的研究,我們覺得單靠傳媒學院一家,要在整個云南省內競爭高水平專業群希望非常小,一定要在校內進行優化組合。于是,我們邀請了光電與通信工程學院進行合作,并將我們原來在提質培優中確定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群升級為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專業群,通過整合兩個學院的相關專業,實現組群邏輯的全面提升。在光電學院楊院長和傳媒學院火院長的支持下,我繼續擔任新專業群的負責人,新的ICT專業群面向云南省八大重點產業信息產業、智能制造產業和綠色智能三張牌,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軟件、計算機、通信、物聯網、光電為支撐,實現對整個信息產業和全面支持。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學校也非常重視,首先確定了我們信息與通信技術專業群為學校對外申報雙高專業群的兩個之一。2021年12月,我陪同鄭毅校長、吳榮華副校長到教育廳進行了雙高項目的申報答辯。經過專家組的評審,信息與通信技術專業群正式立項為云南省高水平專業群(A檔),這是云南省唯一一個信息大類的專業群,我們學校也被同時列入雙高培育學校。
2021年9月學校申報高職本科失敗了,當時全省只有3所入圍國家雙高建設的高職院校獲批。對比其他省,云南省只有3家,我知道這個事并沒有結束,一定還有故事。至于云南開大是否能在未來成為云南省高職本科院校,我知道雙高建設是最好的指標,成敗在此一舉。此時的我心中有欣喜,因為努力的付出有了收獲,但在我心中浮出的更多的是責任和壓力。專業群的建設不是我一個人的事,這需要兩個學院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整個學校的共同努力,責任大于榮譽,未來的路還很難走。
六、齊頭并進,將個人發展與學院建設進行緊密結合
其實,我并不是一個想做官的人,對于行政職務也沒有太多了渴望,但是職務確實能讓工作更順利一些,它可以給予工作很多的便利和權限。但是,在個人發展方面,我更關心的還是自己在學術和專業領域的成果。經過不懈的努力,2019年我評上教授,對于一個高職學院的普通老師來說,這應該就是職稱的盡頭了吧。但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在2018-2019年申請了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師和國內訪問學者項目到云南大學軟件學院進行進修,并于2021年6月申請了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博士后。我2019年獲得了國家開放大學第一屆“青年學術新秀”稱號,并于2021年、2022年先后獲得百度云智教育認證高級講師和泰迪人工智能應用技術高級證書,同時兼職云南農業大學校外碩士導師、昆明市網絡安全協會副會長。為了響應國家我為群眾辦實事,我還擔任昆明市呈貢區致遠社區居民代表和樓棟長。從2018年11月申請國家開放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育項目至今,發表學術論文2篇(1篇SCI),主持及參與科研項目10項,獲得軟件著作權和專利6項,主持和參與出版專著2部、教材1部,指導學生參加各級競賽獲國家級三等獎1項,省級二等獎2項,一等獎1項。此外,我每年承擔面授教學工作近500課時。
依靠科研和各種獎勵評上了教授,但是自問自己是否就是一個優秀教師了?其實,我自評是不夠格的。2020年10月浙江大學的培訓,對于我來說是一次升華。在這里我遇到了翁愷老師、蘇德礦老師、盛群力老師等諸多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如何進行教學?什么是有效的教學設計?如何進行團隊建設和管理?如何成就精品課程?...諸多問題,都是一直困擾我多年的問題。雖然身在高職和開放教育,心中一直向往著普通高校,對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學模式也一直在效仿和追尋著。毫不夸張地說,這次浙大之旅讓我在教學思維、教學理念和教學管理上得到了升華,也讓我看到了中國頂尖大學之所以頂尖的原因。這次培訓有一些老教師給我們開了講座,除了講座內容本身的幫助以外,我還看到了一種精神,鍥而不舍、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精神。身邊很多老師都在談如何有效躺平,而這些老師給我展現的是如何奮斗終身。教育不是一份工作,它是一份事業,一份值得我們去披荊斬棘,努力攀登的事業。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三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回看三年前寫的《寫給三年后的我》,感慨良多,絕大多數的理想都已經變成了現實,并且還在持續地推進著。三年來,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從一個普通教師變為一個管理者。這種轉變讓我的眼光自然而然地變得不同,從單純的聚焦一門課、一個專業的關心到思想教育、產業融合、人才引進、學院發展、學生就業等全方位的兼顧。從前覺得上好一門課,就是一個老師唯一應該做的事,現在發現光上一門課那是不夠的。對于學生的教育培養,應該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這種改變讓我未來的路變得更復雜,但是也更有目標。很多人都問我同樣的一個問題,職稱評了,你已經可以躺平了,為什么還每天都這樣壓迫自己,奮斗著,而且改革還很容易得罪人。是啊,為什么?在這三年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我所做的事,甚至曾經在學院群里和某老師因為改革工作而吵了起來;我也不知道在年終考核的時候,有多少人給我打了低分,改革總是要動到有些人的蛋糕;不知道多少次,我問自己,和藹地躺平,保持現狀是不是大家都會高興,我自己也不會那么辛苦。但是,一路走來,我不后悔。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只因為,我是一名共產黨黨員,我有責任和義務為學院的發展,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奮斗,這就是我的初心。
修訂人:第10小組全體教師:山東分部朱曉麗、湯婷,深圳分部李珊珊,四川分部馮立,兵團分部孫逸敏,重慶分部何婕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国家开放大学2018年度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总结报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inux文件去掉^M
- 下一篇: LIBJPEG-TURBO库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