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妄想,除烦恼浅议
“妄想”與“煩惱”兩詞,在我們佛教徒中是經常談論的,特別是靜坐時,大家都認為要以息滅妄想,斷除煩惱為關鍵。然如何息滅妄想和煩惱,就有許多說法:有人認為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和煩惱,只要停止起心動念息滅妄想,斷除煩惱,如是就可以了脫生死;有人認為大腦進行思維就是妄想和煩惱,什么也不思維,就是息滅妄想,斷除煩惱,如是就能了生脫死。
此等各種說法不一,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我認為:“妄想”與“煩惱”是無形無狀的。雖說思維思考等,皆是妄想和煩惱。但同是起心動念,就不一定都是“妄想”與“煩惱”。經中說的“正念”、“正思維”也是在起心動念、思維、思考的,并不是一念不生,一法不思。就禪定本意而言,便包含有“思維修”。若以不起心動念,而什么也不思維不思考,便成為斷滅見,是外道的滅盡定的境界。
我們要息滅妄想,斷除煩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妄想”和“煩惱”,然后才能夠息滅斷除它。此“妄想”是指凡夫眾生顛倒和迷惑之心念,無始無明,所引起的貪、嗔、癡等煩惱,執(zhí)著內有實我,外有實物,我為能受,物為所受。對此虛假不真,幻化不實之妄我妄境,卻千方百計,念念不息地去追求,希望自己能得之,此種偏計執(zhí)著,就是妄想。如常見世人,少有隨遇而安者。今天想要升官,明天想要發(fā)財者等等,大有人在。由是求而未必能得,因此生出種種煩惱。而“煩惱”是指無始無明,所引起的貪、嗔、癡等各種之妄求,使身心煎熬逼迫,不得安寧就是煩惱。然此顛倒迷惑偏計執(zhí)著之妄想,以及無明、貪、嗔、癡等之煩惱,當如何才能息滅斷除呢?其實只要我們知道妄想和煩惱本是虛幻的,如空中花,水中月,猶如夢里境,鏡中像,無所謂可取可得,本是空寂,原來和智覺正念為一體。如是知者,妄想煩惱皆是智覺真心了,還有什么妄想煩惱不能息不能除呢?再說此妄想煩惱本虛幻不真,只因眾生執(zhí)妄而棄真,迷覺而求妄,故有妄想和煩惱。若明人法本空,真妄原寂,妄想和煩惱均是真如智覺之實性,不可棄妄再求真,真妄一體,平等無二,不可分別,自然而然妄想自息,煩惱自除,不費絲毫之力氣的。若不了真妄本是一體之理,而棄妄去求真者,正如撈水月捉鏡像,覓鳥跡植焦芽,敲冰索火,緣木求魚,徒勞無益。所以說,只要明了妄想煩惱本是幻化空寂,一切法皆是自性真如之實相,不可執(zhí)有執(zhí)空,執(zhí)真執(zhí)妄,執(zhí)我執(zhí)人,則妄想自除煩惱自寂,如《中論》頌云:“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諸佛真實意。”因此,只要明白一切法皆是真如自性流出的,妄想煩惱和真如一體,既無人我可分,也無妄境可執(zhí),如是方為真正息滅妄想,斷除煩惱,才是真實的解脫。若有棄有求,有執(zhí)著偏見者,妄想煩惱就無法息滅斷除,因為有棄有求和偏見執(zhí)著本身就是妄想煩惱,如此修者,那就妄想加妄想,煩惱加煩惱,永遠也不能息滅斷除的。故此說,唯有明了妄想本是真如,煩惱同是菩提,皆是真如心性。這樣妄想煩惱自然潛蹤,俱是真如一體,智覺一心,乃可得與十方諸佛同為一法身。因此可謂:
學佛悟道欲契機,用心勉求盡非是。
惑業(yè)苦等皆真如,何必騎驢去找驢。
顛倒凡夫自性迷,尋金未得拋金獅。
昔日演若狂頭覓,萬法本一宜了知。(信息來源:摘自《覺群》)
編輯:明藍
總結
- 上一篇: 悟道法师:业障重的,见不到佛明显的加持
- 下一篇: 感受六祖禅风:鸿山寺护法团参学广东南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