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智慧 力量
慈悲.智慧.力量◎愛的修行可以帶來心靈的平靜,也可以幫助別人。
◎在生活中,有時心會傾向生氣和執(zhí)著,有時則傾向滿足、出離、愛和慈悲。
◎愛和慈悲是最重要的、最珍貴、最有效和最神圣的心。修習(xí)它們不只對宗教生活、世俗生活很有用,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也有幫助。
◎愛和慈悲是支持我們生活和快樂的基本元素。 透過修行,它們會變成生活中有益又有效的動力。
◎溫暖的利他態(tài)度只有一個臉孔,就是對別人仁慈。這種利他不只在幫別人,同時也在幫自己,不只在現(xiàn)在幫,在未來也幫。
◎西藏喇嘛古努丹增賈贊所說:「如果想成為眾生的朋友,要有愛和慈悲。如果想成為眾生的精神導(dǎo)師,也要有愛和慈悲。如果想幫助每個人,更要有愛和慈悲。」
◎即使已經(jīng)累劫尋找獲得永恒喜樂的最佳方法,最后會發(fā)現(xiàn),唯一的方法就是有愛和慈悲。
◎真正知覺到他人,并且尊敬他人,我們自己才會更快樂、更滿足,這種感覺就是外在的效用,因為它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和平的氣氛。
◎快樂來自于調(diào)伏心性,不調(diào)伏心性不可能得到快樂。只要我們相信心性的根本光明,相信它的凈光,不管世界變成怎樣,我們都不會受苦,也不會引起痛苦。
◎心的本性是光明而自覺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基本的條件得到證悟。當(dāng)我們了解凈光是內(nèi)在的心性,愈來愈多的特質(zhì)就會開發(fā)出來,例如:愛。這說明了為何外在環(huán)境的改變和心理的轉(zhuǎn)變無關(guān),得到愈多想要的東西,也無法帶來滿足。
◎外在的環(huán)境不是讓我們陷入痛苦的原因,是雜亂的心導(dǎo)致痛苦。 心中出現(xiàn)自我防衛(wèi)的情緒,讓我們做錯事。
◎如果我們要得到真正的歡喜快樂,就必須展延愛的范疇。
◎我們不會同時對同一事物有喜愛和憎恨兩種感覺。 我們有很多感覺,但它們分散在不同時間,不可能在同一時間。 這就是說,善念和惡念會相互抵制,當(dāng)一方增強時,另一方就削弱。
◎本性清凈的心被情緒和煩惱的意識蒙蔽,使我們做出錯誤的行為,然后造成痛苦。
◎快樂與痛苦是主觀心理的感受,不受外在環(huán)境決定,而是取決于內(nèi)心的看法與對環(huán)境的詮釋。因為心是決定快樂與痛苦的主人,是心自身選擇了快樂或痛苦的感受。
◎心性本身就如同水的本質(zhì),是清凈的,不管水有多臟,水的本質(zhì)是不會被污染的。同理,即使心中有煩惱,心的本質(zhì)也不會染塵。所以,只要心處于清凈的境界,就不會被煩惱染著。
◎善念的產(chǎn)生不需無明來協(xié)助,因為無明誤導(dǎo)認知,以為人和事物本來就是單獨存在。
◎無明和智慧都用來觀照相同的現(xiàn)象,但它們理解的方式截然相反。智慧有實際的根源,但無明則沒有,因此無明會造成判斷錯誤。
◎無論任何時候都要記住!瞋怒不能對治瞋怒。 如果有人施怒于你,而你也以怒氣還之,必以不幸收場。反之,你若能控制怒氣,并以相對的心念回應(yīng),如愛、慈悲、忍讓、耐心,不僅保持了平靜,而對方的怒心也會逐漸平息,這就是慈悲的力量。
◎提升智慧就是降低無明。 智慧會慢慢減少我們對人或?qū)κ碌腻e誤認知,直到無明完全去除。
◎人若不思調(diào)伏內(nèi)心憎恨,卻妄想降伏外在敵人,則降之不盡。如是,智者的修行乃在藉助愛與慈悲之力調(diào)伏自己。—— 無著賢
◎我們的心本質(zhì)上是純凈的,剛開始是沒有問題的。在根本心中,純凈或不純凈的現(xiàn)象,都受心的操縱。
◎心發(fā)出沒有障礙的光,就叫做慈悲心,因為心性的純凈自然,會影響慈悲的運作。
◎愛和慈悲,關(guān)懷他人才是歡喜的真源。心中充滿善念,即使身處困厄,也都不覺得苦。若是心懷憎恨,即使生活奢華,也不覺得樂。
◎我們都受欲望驅(qū)使,想活得歡喜,這樣做是對的。但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太著重于生活的表相并不能化解不滿足的大問題。
◎外在源于內(nèi)在,如果起心動念是粗糙的、粗魯?shù)模敲床还芴幵诙嗝从淇斓沫h(huán)境下,這個粗糙、粗魯?shù)哪铑^還是會被察覺。
◎佛教徒對心的修行可以一言蔽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是以愛和慈悲為本。
◎了解身體和言語的惡行惡狀是很重要的,因為惡行不只是由身體和言語產(chǎn)生,更是由心引發(fā)。因為心態(tài)的錯誤,才會有錯誤的行為。
◎要得到真正的歡喜,必須展延愛的界域。這既是宗教思維,也是普通常識。只有透過慈悲和愛,心靈才會得平靜。
◎為了節(jié)制不好的行為和言語,我們必須從根本著手,也就是從心下手,去調(diào)伏心。
◎在人世間,從生命的開始到結(jié)束,業(yè)力和煩惱的影響無所不在。即使感覺不到,但我們的生活的確受因果的左右,超出我們的掌控,讓我們陷在注定要受苦的循環(huán)里。
◎當(dāng)我們開始追求享樂和金錢,而不是心靈的成長,壓抑的情緒就會開始堆積,然后變成煩惱,讓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都不快樂。
◎如果專注在當(dāng)下,未來就變得不重要。想太多未來只會減弱修行慈悲、助人證悟的心愿。所以,無常的概念才有助益。
◎只有把世事的本質(zhì)看成時時刻刻在壞滅,才不會在它變化的時候措手不及,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會驚慌。
◎欲望和憎恨都是起于堅定的自我認知,一旦認為自己是明顯的、實體的存在, 就會和別人產(chǎn)生分別:因為只要有「我」,就會有「你」。
◎愛如果受到不理性的欲望影響,當(dāng)它遇到阻力時,必然產(chǎn)生憎恨。
◎生氣有時會得到一時的成效,達到立即的目的,得到短暫的滿足,但最終還是會引起更多的問題。
◎當(dāng)我們明了有很多技巧可以護眾生不受苦痛,就會刺激更深一層的愛心和慈悲心。 這樣,就能運用智慧做出決定,努力脫離輪回的苦,而且?guī)椭嗣撾x輪回。
◎痛苦的情緒不存在于心的本質(zhì),所以可以移除。
◎慈悲心就像水一樣滋養(yǎng)精神特質(zhì),也會滋養(yǎng)別人邁向證悟之道。
◎如果我們知道一起生活的團體即將毀滅,我們彼此的嫌隙就變得沒有意義。
◎人生苦短,什么也帶不走;既然帶不走,把它給別人,還可以帶走善業(yè)。
◎即使必須獨力承擔(dān),我也會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和一切痛苦的源頭,并帶給眾生歡喜和歡喜的因緣。
◎當(dāng)身、語、意三方面的行為,愈來愈導(dǎo)向他人的利益,就會發(fā)展出深遠的愛心和投入感。
◎衷心希望自己的修行會精進,別人也會進步,這樣的希望本身就是一種禪修。
◎菩薩的心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力量,是因為他們投入拯救眾生脫離各種苦痛的任務(wù),不論眾生是敵是友,是什么國籍、種族,菩薩都想接引他們到證悟的境界,給予眾生種種好的特質(zhì)。
◎龍樹菩薩云:「一切眾功德,愿我皆具足,解脫一切過,愿我愛眾生。」
◎此無邊眾生,菩薩依大悲,發(fā)心拔濟苦,愿彼般涅槃。 從此發(fā)堅心,行住及臥覺,或時小放逸,一旦凈持守,福量如眾生,恒長無間隙,因于無量際,故菩提不難。時空及眾生,菩提及福德,由此四無量,菩薩堅心行。菩提道雖長,因前四無量,勤修非久遠,云何難可?—— 龍樹《寶鬘論》
總結(jié)
- 上一篇: 悟道法师:念头哪一个比较强,哪一个先受报
- 下一篇: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