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认识200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與學前教育專業的深度融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邱波 周世興
摘 要: 《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中職學校,應該針對學生的具體專業,結合工作崗位所需要的信息化素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本文從學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與標準制定;學前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信息化素養分析;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課程學習中,普高存在的問題以及學前教育專業的《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幾個方面,闡述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與學前教育專業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課程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 課程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C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05-0128-03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融理論、技能、實訓于一體的公共基礎課程,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是千人一面,缺少針對性。作為中職學校而言,專業眾多,不同的專業對信息化應用的側重面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的計算機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觀念,取而代之以“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的教學觀念,針對學生學習的具體專業,結合工作崗位所需要的信息化素養,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筆者多年擔任學前教育專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本文將深度探討如何在學前教育專業中開展《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工作。
一、學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與標準制定,要求學前工作者必須具備較高信息化素養
學前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規與標準的制定是保障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近年來國家發布的各種教育政策和文件都顯示出了對學前教育信息化的關注與傾斜。
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該標準是國家對合格幼兒園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幼兒園教師開展保教活動的基本規范,標準中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幼兒園教師具備信息技術知識對幼兒園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教學活動開展、家園合作、科研水平起著積極的作用,是信息化時代對幼兒園教師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基礎教育中要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和習慣的養成,必然要求幼兒園處于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中:擁有適宜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豐富適宜的信息化資源、具備較高信息素養的幼兒園教師等,才有可能實現這些目標。
2012年9月,“全國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開始建設,該系統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加強學前教育管理,監測國家學前教育重大項目和各地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情況。該系統的開發與運行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果,也是推進學前教育科學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以上這些政策、法規及標準的制定推動了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并對學前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信息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學前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的信息化素養分析
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一項生活和工作能力。目前要勝任幼師工作,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越來越高,筆者曾有過半年的學前教育工作經驗,對此深有體會。
首先是電子設備的使用。一般的公辦幼兒園,特別是收費較高的私立幼兒園,每個班都配備了大量的電子設備。這就要求幼師除了要能夠操作計算機外,還要掌握打印機、掃描儀、投影儀、照機機及攝像機等外部設備的使用。
其次,是對計算機各應用軟件的應用。要求幼師不但能夠熟練使用辦公軟件,還要懂得圖片處理軟件、音頻視頻處理軟件的應用。幼師不僅要能夠制作簡單課件,還要能夠進行簡單的音頻、視頻剪輯等操作。
此外,還要具備網絡方面的應用能力。能夠通過Internet獲取、處理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能夠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如QQ群、幼兒園網站論壇、電子郵件等,建立家園聯系平臺,加強學前教育工作者與幼兒家長之間的聯系,實現家園合作,為幼兒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園氛圍。
總的來說,學前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應當是“知道如何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以獲取相關幼兒教育教學信息,創造性地開放、豐富幼兒園教育資源,合理、靈活運用多種信息解決幼兒園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技術技能”。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課程學習中,普高存在的問題
1.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首先,有部分學生認為只有音樂、舞蹈、手工等課程是他們的專業課,不重視計算機課程的學習,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學了沒什么用處,可學可不學,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基本上是女生,計算機的動手能力相對較差,領悟能力也較弱,學習過程中缺乏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存在差異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計算機類課程并不多,與專業直接掛靠的計算機課程更是少之又少。《計算機應用》課程作為一門通用專業的基礎課,雖然有“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 XP操作系統”、“Internet應用”、“文字處理軟件應用”、“電子表格處理軟件應用”、“多媒體軟件應用”、“演示文稿軟件應用”等模塊,但大部分老師的教學重點仍停留在打字速度的提高、Word文檔的排版、Excel表格的處理等方面,對于“Internet應用”、“多媒體軟件應用”和“演示文稿軟件應用”等模塊只是簡單帶過,而這幾個模塊恰恰是學生最難掌握,但又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的計算機知識。
四、在《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中,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與學前教育專業深度融合
1.對教學項目進行選擇、設計與執行 1.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就教育工作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如何。”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老師以真情、愛心對待學生,學生才愿意和老師接近到主動和老師接近。特別是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師,更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教師平時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視野中,學生也會評價老師,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師的率先垂范作用。要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修養,淵博的知識水平和扎實的教學功底,就會激起學生的崇拜心理,引起師生共鳴。如果課堂中一開始你就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們由衷的喜歡你,由喜歡你到喜歡你的課,這樣學習中學生就是自發自主而不是強迫的活動,學生就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2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習興趣。
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自覺地學習,不斷地探索未知領域。為了提高學習興趣,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把教材內容的教學順序作了適當調整,學習了windows基本知識之后,把最后才學的網絡基本操作和使用提前學習,首先提供幾個常用的網址讓她們上網,瀏覽各種網頁,體驗一下互聯網的魅力,引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先到www.126.com或mail.163.com上申請免費郵箱,并給自己和同學發送郵件,學會了收發電子郵件的基本操作再學習考試中常有但中國人很少使用的Outlook Express;通過讓學生使用QQ,學生很快就學會了到www.qq.com網站下載QQ軟件、安裝軟件和免費申請QQ號碼,學習興趣很快提高。在學生形成興趣后,還要善于將短期興趣轉化為長期興趣,甚至終身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養成一種樂于學習的習慣。
2.采用小組互助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跟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要側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不是單純的操作技術。所以《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表達、交流、合作的能力,給學生一個展示特長的平臺,既可以鍛煉他們的綜合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應用》課程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平時上課過程中,筆者發現有的同學能很快掌握操作技能,而有的同學動手能力不強,感到非常的吃力,教師往往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同學。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又能把教師從重復的演示指導中解放出來。
將學生按3-4人進行分組,成立一個幼兒園工作室,全期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圍繞幼兒園的具體工作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進入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提高學習積極性。分組時,在學生自愿結合的基礎上,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既保證小組內包含各個層次的學生,每個小組的人力資源相對均衡,又保證小組之間公平、合理的競爭。
在教學中既強調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又兼顧各小組之間的競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潛能。譬如,在“電子表格處理軟件應用”模塊的教學中,要求每個小組設計一份“幼兒基本情況表”,每個小組成員自擬10條記錄,組長將組員的記錄進行文件合成。各小組之間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設計的表格最合理、最美觀。又如,在完成“郵件合并”操作中,由組長進行分工,有的完成數據源文件,有的完成word文檔,有的進行具體的郵件合并操作。小組之間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又快又好。在課件制作中,要求學生首先分組討論,在紙張上設計好整個版面,然后可以根據所學知識進行電腦設計,小組內有的學生進行整個版面設計、有的學生上網找圖片、有的學生文字的錄入與編輯、有的學生插入藝術字、有的學生圖文編排等,為了完成任務,很多學生會主動學習教師還沒有教到的知識。到設計任務結束時,學生經過反復修改,不知不覺已把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應用到實際中去了。學生在這種愉悅的環境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自覺自愿地學習,在互動型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合作學習,相互取長補短,分享彼此的學習經驗,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并不斷去創新,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
小組互助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好學生自愿主動地幫助差生,也讓原本不自信的學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積極努力地進取,同時,提高了課堂效率,使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得以順利地完成,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更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創造精神和探究精神。特別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一般都是三至四個老師共同負責一個幼兒班級,小組互助教學法也為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與同事分工、協作奠定了基礎。
3.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創設工作任務引領的教學情境
學生是知識與經驗的獲得者,是學習活動的直接承擔者,也是教育教學績效的最終體現者。學生學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學習策略以及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風格等因素。因此,在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還應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欲,養成負責、認真、求實的優良學習品質,這對教學績效的提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深入幼兒園,熟悉幼兒園的工作流程,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學前教育工作情境中,將教學重點和難點分解為一個個工作任務,使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掌握相關計算機知識。
比如在第一節課,我就將學生按4-5人分成一個小組,讓她們假設自己是XX幼兒園XX班的幼師,由她們自己確定幼兒園和班級的名稱。全期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與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聯系在一起。由她們利用Word和Excel設計幼兒園需要的《幼兒園幼兒基本情況登記表》、《幼兒園幼兒收費情況登記表》、《幼兒園營養食譜》等常用文檔,利用PowerPoint制作簡單課件。 表一:工作情境創設示例
創設工作情境教學法的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學前教育工作者必需的計算機知識的技能,而且能夠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建構與遷移。學生在工作情境中,充分體會了學好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性。當學生通過學習,完成工作任務時,能夠產生強大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4.適當留白,學習遷移
留白,就是講課不要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的思考和嘗試留有余地。有些人可能講課講得盡可能細,讓學生聽起來順順當當,少碰釘子少走彎路。但我覺得這也許并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首先,學生課堂上輕松聽過來的知識,不經過動腦下功夫學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幫助不大;其次,這種替學生想,“攙”著學生走的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會使學生體會不到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愉悅。因此,在教學中,我選擇一些相對簡單的操作,課堂上就不列舉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操作,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再描述操作步驟及結果。這不僅是一有效的教學法,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種新的觀念,即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之一,鼓勵學生盡可能參與探索,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習慣,鍛煉其獨立學習的能力。
遷移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舉一反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把難點知識平易化解說,使學生輕易掌握教學重難點。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自學、討論、交流和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形成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例如在講Excel中的工作表編輯時,我會打開Word的工作界面,把在Word中怎么樣去編輯表格演示一下,再叫學生試著在Excel中編輯工作表,最后我在總結兩個不同軟件在對于表格編輯時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這樣,學生把學過的舊知識和新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學得輕松,也容易掌握。
5.利用空間教學平臺,提升課程教學實效性
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世界大學城空間教學使課程教學實現了空間、時間上的延伸,也促進了課程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提升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全方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學生可以在課后隨時觀看教師上傳的課件、魔方課堂等內容,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可以通過空間對學習中的問題進行師生探討;可以通過在空間中上傳學生優秀作品,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6.開展綜合評價,激發學生潛能
為了便于對教學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本人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成果以及學生素質和潛力的發展這三項績效指標進行評價。
6.1學習行為
6.1.1學習準備:主動做好物資上的學習準備,如準備課本和學習工具、搜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等。積極做好精神上的學習準備,主動預習,在能力范圍內自修部分內容,積極思考,針對不懂的部分提出問題,并做出記號。
6.1.2參與學習活動:認真聽課,仔細觀察教師的各種操作和演示,做好筆記;積極思考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積極參與課堂的各種討論、操作,主動思考并能發現和提出問題,搜集相關資料,對問題進行分析,嘗試解決問題積極參與解疑活動,協助教師解答問題,分析思路,能自己重復解疑過程,并保質保量的完成課堂作業及任務。
6.2學習成果
根據布盧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說,教育目標或者說學習目標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領域,即: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以及情感領域。因此,我們對于學生學習成果的衡量也應該涵蓋這三個方面;不過我采用的是另一種更為常見的表述方式,即: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2.1基礎知識:能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操作系統的使用方法,了解網絡的基礎知識,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word 2000與Excel 2000的使用方法等。
6.2.2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熟練使用操作系統與常用軟件的初步能力,熟練使用多媒體軟件的初步能力,具有熟練使用word軟件進行文檔資料編輯、格式化、圖文混排的能力,具有使用Internet瀏覽網頁、檢索、獲取信息、收發電子郵件的能力等。
6.2.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團隊精神、協作精神和全局意識,自強不息的敬業精神。
6.3學生素質和潛力的發展
通過學生在學習小組中所起的作用,其作品體現的人文素養,操作過程中表現出的職業素養等方面來對學生素質和潛力進行評估。
在評價過程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小組與小組間的互評,還有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
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以上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別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工作崗位需求設計了工作情境,改進了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學習氣氛濃厚,學習能力大大增強,提高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信息化素養,為學生今后在工作崗位上進行信息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EB/OL].[2012-12-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
[2]《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學前教育專業計算機課程教學設計,方斌,2011 年 ,第 6 期
[3]《電化教育研究》,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內涵解讀,汪基德,2013年,第7期
轉載注明來源:https://www.xzbu.com/4/view-7023886.htm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幼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认识200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深度融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哈佛区块链最新研究:NFT 2.0投资指
- 下一篇: 财务管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