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真的很痛!
——讀李尚龍老師的《刺》有感
這是我讀完的第一本誠摯敬畏又很有震撼的書,首先很感謝李尚龍老師敢于為社會發聲,為光明發聲,天使不登場,魔鬼不退場!本書與尚龍老師的前三本書不同,本書為小說題材,源于社會,寫為社會,讓人直面社會“刺”,刺很扎,真的很痛!
Part ONE【薔薇下的刺】
小說第一幕為女老板韓曉婷訓斥或者說是在為難下屬劉濤,第一感覺讓我覺得這個職場女老板很壞,故意為難下屬。然而,采用倒敘的手法,鏡頭反轉至十年前,高中生活,青春陽光?不,絕非如此,作者筆下很用力很誠摯的為我們描述了一場刺痛人心的校園暴力事件。一個施暴者,一群附和者,一個本可以阻止暴力的愚昧者,和一個受害者,完美構成一場暴力。作者把這個畫面淋漓盡致的展現在你的面前:從小嬌生慣養、盛氣凌人、橫行霸道的蓓蕾姐妹,一群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圍觀喝彩的同學及出謀劃策暗自支持的旁觀者劉濤,總想著息事寧人大事化小的班主任老師,還有受盡欺凌卻選擇屈服的韓曉婷。如果沒有施暴者,暴力便沒有源頭;沒有附和者,暴力就得不到鼓勵;沒有愚昧者,暴力就不得以延續。而沒有暴力,就根本沒有所謂的受害者。
施暴者毫無理由,僅僅因為好玩,將快樂建立在施暴于人,更可怕的是,受害者一味的對暴力屈服,及旁觀者對暴力的麻木讓這個世界更加黑暗。
強者,總是會利用各種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書中的蓓蕾父母仗著自己是學校的投資者,讓老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在事情鬧大后,也想用金錢平息,錢也可以解決一切嗎?可以使一個飽受身體和心靈傷害的女孩得到慰藉嗎?得到的只是更大的傷害更大的痛!
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是弱者,是無可奈何,是讓人心生可憐。那么,我們就應該這樣忍氣吞聲嗎?俗話說:欺軟怕硬,施暴者一般都會找“軟柿子”捏,弱者,也應該勇敢的為自己而戰!不過話說回來,現實生活中,弱者又何嘗不是忍氣吞聲呢?無權無勢,更有官官相護,弱者又能如何呢?
書中的韓曉婷是慶幸的,她遇到了張峰,那是她生命中的光,是讓她活下來的希望之光,就她脫離苦海的光;不幸的是,暴力抹殺了一個孩子的善良,韓曉婷面對傷害,選擇把它化為仇恨,選擇了以暴制暴。
所以,尚龍老師曾說過:寫《刺》不是為了拔掉大家心中的那根刺,而是想讓大家先看到刺,再學會愛,因為,能終結傷害的是,只能是愛!
Part TWO 【月季花的刺】
月季花,象征冠軍、勝利、成功、名利以及所有世俗的美好,在成人的世界里,人們時常把他們當作禮物,送給那些名利場上的佼佼者。月季花的鮮紅,是創業后的韓曉婷最喜歡的顏色。
許多年的努力讓韓曉婷成功創業,成為商業場上的佼佼者,心中的陰影卻無法揮之而去,心中的那根刺深深的扎在心底,他依舊沉默寡言,目的性極強的做著每一件事。她討厭矯情和煽情,只喜歡永無止境的考試和弱肉強食的規則,顯然,她也適應了弱肉強食的世界,此刻,她已經是一個滿身是刺的強者!
世界好小,好巧不巧的讓十年前暴力事件的旁觀者與受害者相遇,韓曉婷一直都認為劉濤是那次暴力事件中唯一逃脫法網的人,因為劉濤沒有動過手,所以她并未受到任何懲罰。她真的沒有罪嗎?不,她笑了,這是韓曉婷心中無法原諒她的刺。在我看來,冷漠是可怕的,她是旁觀者,她沒有動手,但是她在笑,她的笑是對施暴者的手動點贊。韓曉婷每當想到母親臨走前的煎熬以及自己的無能為力,仇恨就彌漫了她的雙眼。當劉濤送上門時,命運的安排讓所有過往都變成了仇恨,這些仇恨讓韓曉婷時刻提醒自己:以暴制暴是最終手段。
于是,她開始報復,利用名利和身份將劉濤的男朋友搶過來,又讓他們成為敵人,處處刁難劉濤,她在這場職場暴力中享受者報復的快感。職場中的同事?不,不過是看熱鬧的旁觀者罷了,所有人都知道劉濤跟領導關系不好時,自然選擇保全自己的利益,離她遠點,甚至昔日的戀人也成為自己的敵人,為了討好韓曉婷,處處為難劉濤。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話的意思,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倘若一個人,今天有一件事情倒霉,其他的事情往往也不會好到哪里去。劉濤既是如此,工作不順,感情失利,都和一個人息息相關,也和十年前的校園暴力緊密相關。
但是劉濤現在所受的職場暴力又何嘗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魔鬼呢,那時候,韓曉婷還那么小,弱小,可憐,孤苦無依,孤立無援,好似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相比韓曉婷,劉濤或許是比較幸運的,她遇到了肖洋,遇到了小六,讓她自己脫離了泥潭,重新站起來。
韓曉婷面對傷害,選擇把它化為仇恨,選擇了以暴制暴。只是,韓曉婷沒有想到,以暴制暴,只會制造更多的暴力,讓更多的人陷入傷害,她把王橙宇當成自己復仇的棋子,卻無形之中對王橙宇造成了更大的傷害,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
Part TWO 【仙人掌的刺】
第三部分好像上升到這本書的高潮部分,給我更大的沖擊,也讓我直接感覺到了暴力的傷害力多么巨大又可怕。第三部分小說采取想象和科幻的手法,是作者筆下想象出來的未來世界,但是又感覺未來世界真的會實現。第三部分,作者把暴力上升到另一個高度——群眾的輿論暴力。
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出現了新的懲罰手段,每個人有一個腦部芯片,所有的人生經歷都可以通過芯片保存到云端,人可以忘記自己想要忘記的事情,這種高科技技術可以讓人忘記痛苦,忘記不好的事情,也可以幫助人保留自己想要留住的美好記憶。
一切看似美好的事情,卻伴隨著一個自殺案件打破了——知名作家、社會知名評論家張峰,從十八樓一躍而下,他,自殺了?!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身為警察的“我”通過搜查,發現了一封詛咒信,還有裝著動物糞便的大箱子,信上寫到:“希望您趕緊去死”。“我”還發現他在自殺前一天受過傷,頭部似乎被硬物攻擊過,手腕也似乎被利器刺傷了。“我”認為他應該有自殺傾向,由此,我們進一步偵查。在這個云端為尊的世界,任何人都沒有隱私了,先后查出2個寄信和動物糞便的“嫌疑人”,但是,他們不是兇手。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經過進一步的調查,一個讓人震驚的事情浮出水面:張峰死前,記憶芯片和互聯系統都被損壞,大腦里的網絡系統被永久關閉了,更可怕的是,遠程直接關閉的系統!“如果一個人臨死前系統被永久關閉,那也只能自殺了。” 是的,他是自殺,但是,是誰這么狠,是誰破壞張峰的系統?!
小說由此展開第三部分,引出網絡暴力,張峰的死跟微博熱搜頭條有關,張峰的死只是游戲的開始,這個游戲的規則是誰被貼上“xx去死”的標簽并且占領頭條就會被關閉系統,好可怕的游戲,但是百萬的無知無聊網友卻是這場游戲的玩家,他們或許只是跟風,只是無聊,只是刷存在感,他們毫無顧忌別人的感受,毫無遮掩的謾罵著…可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無意之舉不僅給別人帶來巨大的傷害,也讓自己陷入死亡的困境,因為這個游戲的最終是殺死所有參與“xx去死”的百萬大眾…
民眾真的憤怒了嗎,還是僅僅在刷存在感?
網絡暴力和言論自由的界限在哪里?
我們真的知道真相嗎,還是只是借此泄憤?
當這些問題浮出水面時,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終于,當真相水落石出,黎明也就不遠了,他們查出了嫌疑人,一個科技高手——王橙宇,那個被韓曉婷當作棋子玩弄的人,他被韓曉婷無情的傷害,他像行尸走肉,不停的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比劉欣欣厲害,證明韓曉婷把他裁掉是個錯誤。
他認為把他們都殺掉,世界便會和平,他認為自己是上帝。
他說:“我不是天才,我是上帝。”
他說得很自信,像是在告訴世界,只有他才能主宰萬物。
我說:“你怎么會是上帝,你只是個孩子,一個被欺負的孩子。”
我繼續扯著沙啞的喉嚨說:“以暴制暴的結果,只能滋生更多的暴力。”
他仿佛被我說動了,看了我一眼,緩緩地說:“真的嗎?”
我拼命點頭:“你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他們對你施暴,你不就開始對世界施暴了嗎?”
他咬了咬牙,說:“好,就算我錯了,可也來不及了,因為如果我不是上帝,那我就是撒旦!我就是來摧毀這個世界的,我不會改變任何決定,我就想讓他們死,哪怕我錯了。”
我大喊:“你沒錯!”
他有些震驚地看著我:“什么?”
我說:“他們才錯了,他們該被懲罰,但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就因我們沒有嚴格的法律限制這些,網絡謾罵沒有代價,所以人性才如此散漫,暴力才如此普遍……你沒錯。”
他繼續喊著:“我就是錯了!”
聽到他這句話,我禁不住流淚了:“你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是啊,錯的是這個世界。
看完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們想到了電影《悲傷逆流成河》中的易遙,最后忍受不了侮辱、誣陷和內心的壓力,選擇自殺,她說:“你們永遠都不會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有多惡毒。將來,你們也許會說,我怎么不記得,我怎么不記得我把紅墨水丟在她身上,我怎么不記得…我就是鬧著玩的呀…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么你們就跟著做什么,你們巴不得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你們不會承擔任何后果…”
所有的圍觀,都能造成力量,這些額外的力量,更能傷害那個被施暴的人。
比校園暴力更可怕的,其實是暴力無處不在:職場暴力、冷暴力、語言暴力和現在廣為人知的網絡暴力。
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在主動選擇,卻又都是受害者。
以暴制暴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終結傷害的,只能是愛。
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會變得更好。
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愿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作者寫的很用力,很真摯,讓我們看到“刺”,學會愛,愿世界更加美好,平安,如你我一般!
最后送給大家一些我摘抄的書中的句子,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批判人性的小說,喜歡的朋友可以選擇閱讀哦。
“世界殘酷,江湖險惡,人心可畏,我還年少。”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話的意思,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暴力是粗俗的,是人與人處理矛盾的最后手段。從孩子到成人,我們每天都在經歷暴力:動作的、語言的、心理的,有些暴力讓人恐懼,有些暴力令人絕望。
人們總是習慣遺忘自己的罪惡,因為遺忘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好。
毀滅人類的,可能還會是人類。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們欠缺更完善的法律去制止這些可怕的行為,也沒有相應的科技與制度去抑制這種可怕的人性,直到今天也沒有。
在網上太久,人容易冷血;習慣了仇恨,人容易冷漠。最后解決問題的,還是人性,也只能是人性。
每個壞人,其實都是孩子;每個好人,在沒有約束時,也都會變成壞人。
◆ 后記 為什么要寫這本書
比校園暴力更可怕的,其實是暴力無處不在:職場暴力、冷暴力、語言暴力和現在廣為人知的網絡暴力。故事里的每個人都在主動選擇,卻又都是受害者。
所有的圍觀,都能造成力量,這些額外的力量,更能傷害那個被施暴的人。
世界可怕的其實不是冷漠,而是你在熱情時,別人告訴你,你是不對的。
因為有限制和約束,暴力才會逐漸消亡。
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愿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總結
- 上一篇: 中国AI青年科学家:当天才遇上烟火气
- 下一篇: 【hive-3.1.3】ORC 格式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