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典范-《万历十五年》的启示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男人典范-《万历十五年》的启示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 經歷過戰火和西學雙重洗禮的黃仁宇,站在太平洋的彼岸,憑著良知和悟性,寫下了經典巨著《萬歷十五年》。男人的宏大不在于身高與體重,也不在于口袋里金錢的分量,而是他思想的宏闊與深邃,就象太陽朗照金風輕送,改變了滄桑的大地和大地上歡笑的女人。 男人應該如何活著,應該有什么樣的處世原則,是每個健康的男人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需要反思的一個難題。小時候,父母親人們灌輸我們的是男孩不哭,男人膝下有黃金等堅強品德的教育。學生時代,書本上精選的歷代英豪們前仆后繼的動人事跡告訴我們,男人要以國事為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畢業之后,經歷了多次求職遇挫,才明白男人其實也不堅強,這是男人的自豪和責任。工作多年,在職場或者官場商場的廝殺中,男人慢慢失去了當初的單純,男人之間是一場明爭暗斗的博弈,當初的家國之念,救世壯懷漸行漸遠。某個落日當樓的黃昏,或者晨曦微明的馬路,男人突然悲從中來,不能自已,感懷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只會從家到職場來回奔竟的甲克蟲。 其實,男人也不必如此感傷。只要在早年明了世事,知道男人該如何依據自己的脾性喜好和個性特長,找準了若干做人做事的模式,其苦惱就會減小幾分,成年之后的失落也就會淡一些。生于斯長于斯的男人,讀著陳舊的古書和被改版多次的文史哲課本,很難走出傳統道德的窠臼。于是就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年輕的一代總是在反叛著長輩,而待到自己年老的時候,又會同樣地被自己的下一代反叛著。我們這個民族似乎越來越沒有了一以貫之的道德和做人的信條,總是在不斷地打斷現存的道德和情感鏈條,沖刺的人們以自己無知者無畏的蠻荒之勇,在從事著自己都搞不清對錯的事情。因此,男人該以怎樣的面孔出現在人世,對自己對家庭乃至對整個民族的精神走向都有著潛在的影響。 黃仁宇離開故鄉,棄戎從文,扎進美國寧靜的國土,從此成了一個仰望星空的思想者。他對中國歷史的反思也越發深入,大歷史觀的提出給國人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索模式。就象80年代突然聽到鄧麗君的歌聲,驚奇于天下竟然還有這么好聽的音樂,繼而感到有點害怕,這樣的音樂會不會腐蝕我們的心靈?事實證明,世界上好東西多的很,只是我們宥于故土而沒有仰望的時機。黃氏著作,大處構架,小處勾勒,好似霍金的黑洞說一般,從極大與極小兩個維度揭示自然和社會的真相。有明一朝的興衰演進,于斯盡顯。筆者揣度良久,感嘆黃氏用筆老到,思想深刻,他在揭示治國之道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世上男人的眾生相,當然,他眼中的男人不是沉默的大多數,而是以不同的身份登上歷史大舞臺的風云人物。 其一,萬歷皇帝九歲登基,在皇太后、內閣首府張居正老師和大伴馮保的教導下,萌生了勵精圖治做一個好皇帝的凌云壯志。從少不更事到張居正的暴毖的十幾年里,他只是一個木偶,是張老師的代言人。這樣的人生對于男人來說,尤其是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來說,確實有點窩囊,誰愿意做一個木偶?他的心里其實早就有秘密的反抗。因此,在老師辭世不久,在潮水般的讒言之下,他流著眼淚對恩師進行鞭尸。從這里,可以看出,萬歷皇帝離開了輔佐老師,一下子開始失重,由超重到失重,對于一個缺少定力的男人來說,是一場浩劫。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倒行逆施行徑,政治家不能如此輕狂,為一己之氣,壞一國之形象。事實證明,解了氣的他隨后遇到了在立太子一事上的多重阻礙,他更是以幾十年逃避朝事來與滿朝大臣進行對抗,堪稱帝王史上的奇觀。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一個男人本身沒有主心骨,還不如依靠思想強大的男人,那樣縱使自己受了一點委屈,總不至于危害百姓,禍及朝野。從這里還可以看出,做皇帝其實也簡單,只要用對了人,有了一些得力的文臣武將,即使自己大腦先天有幾分不足,也有可能締造出一個盛世。 其二,張居正是中國古代不多見的擅長挽狂瀾于既倒的宰相。他歷仕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其自身的智慧膽識和歷史賜予的機遇,被他完美地把握住了,才有了晚明難得的治世。一般的歷史書上,對張氏的評論多是他興利除弊,推出一條鞭法,強力要求各地在土地使用中盡量將稅收上報中央,一時間,朝廷倉稟充實,國力大增。這些財富是從眾多大小地主口袋里撅出的,他們又把這些負重轉嫁給了老百姓,所以,張氏彪炳史冊的改革最終還是由老百姓買單的。張居正不僅治國有術,其用兵亦然。戚繼光的傳奇更多是仰賴于張閣老的提攜,才有了戚家軍的神奇。可能是英雄惺惺相惜,朝中惟有張氏一枝秀挺,其他人難以與其摩肩,他只有向另一個山頭仰望,發現了鐵鑄的將軍戚繼光,于是,他們在心靈深處擁抱了。后來的張首府生活有點腐化了,可能是他難以拒絕戚繼光花重金買來送給他的歌妓吧,這一污點為他日后帶來了撅墓鞭尸的厄運。英雄是孤獨的,英雄也是愛仰望的。有的向天空,有的向高山,有的視線穿越了數朝乃至百年,張居正至少看到了另一座高峰。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成就大業需要自己的資質膽識還要有機遇。人一旦站到了一個高峰就容易孤獨,孤獨之后就會脫離了大地,卻又看不清天空,只能懸在半空。張居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臧否人物,尤其是復雜的人物,標準很難厘定,究竟是自私霸道還是為國為民孤身前往,不同的視點就有不同的答案。張居正生前身后天壤之別的命運遭遇,告訴我們,生命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其三,力大思雄的張居正辭世之后,不溫不火的申時行橫空出世,躍居首府之位。他的處世原則與張居正截然不同,一個是雷厲風行大刀闊斧,一個是和風細雨不偏不倚。嚴厲的短期容易出成效,但是人人自危,日久易使人心渙散;溫和的短期內能夠讓百姓休養生息,但也容易養虎為患,瘟疫橫行。做帝王的,懂得用人之道,喜歡一撥人上一撥人下,在矛盾中駕馭群臣,樹立威信。但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智者方可,若是一個軟骨頭的主,事情恐怕適得其反。老成持重的申首府,混跡于內閣多年,懂得人事博弈的平衡點,關鍵時候,他也放棄了內心的道德律,一起加入到了倒張的洪流,利用皇帝的小心眼,鞏固了自已的位置。但是,老謀深算的他最后也是狼狽而走。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男人各有各的風格,或橫放杰出,或隱忍敦厚,由其個性使然,但都不影響他成就自己的夢想。學會了陰陽平衡之術,就懂得了以柔克剛的真諦。水至柔而無堅不摧,牙雖尖利而舌頭永存,就是這個道理。年少氣盛的男人總想在旦夕之間攻城掠池,成就大業,但是生活的法則是往往先將他打扁,讓他憋氣上路,慢慢找準前行的方向,最終成就自己的夢想。 其四,談文官不能不談海瑞,他成就了國人對清官的一種理想期待。在晚明艱于呼吸的時局中,竟然出現這樣的奇怪人物,可以說是沉疴日久孕育出的怪胎。好像關公,忠孝至極幾至于虛假了。海老爺舉人出身,以其剛正不阿的作風,讓他的嫉恨者也從心底里發出敬意。做人應該怎樣?海瑞肯定也左右盤桓過,但是他最后認定了四書五經中先賢們訓示的倫理道德,并以身家性命做抵押,懷揣圣賢的叮嚀一步步向古人挪過去。海瑞的古怪在于,他認定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這個理到底正確與否,他不去考慮,他可以說是被科舉異化成了一本活辭典,處處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準繩,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即使他多次冒犯了嘉靖皇帝,氣急敗壞的帝王還是放他一條生路,因為海瑞懷揣著的是最大考官皇帝的考卷進京的,可他不知道,皇帝的這些玩意壓根就是對付弱勢愚民的,而不是用來束縛強勢群體的統治者。海瑞的古怪還在于,他能屏棄對妻兒老小的責任,一意孤行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從這個層面來說,他又是違背了儒家的綱常,所以說他又是一個不徹底的跋涉者。不過這確實有點難為他了,盡信《書》不如無《書》,他也只能拋棄齊家而專心于治國了。打著數千年前的復古的旗號,寧穿麻鞋時光逆流,而不愿意跟現實生活靠得更近一點,這是一個因噎廢食的理想主義者對理想國的盲目追索。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為理想而活的人,首先要弄明白自己遵循的價值準繩有沒有問題,如果其價值本身就乏善可陳,那么越堅持越害人害己。歷史上許多被樹為標桿式的人物,更多的時候可能是被刷了層油漆,隱藏了本來的面貌。很多故事,乍聽起來令人肅然起敬,翻開扉頁就能發現其短處來。堅持真理讓人敬佩,堅持謬論則令人可嘆可悲。 其五,歷史到了晚明,古老民族的蒼老身影徐徐晃動。其中一個信號就是曾經多次朝拜大唐的弱小東鄰日本,開始頻繁騷擾東南沿海。大明王朝對之幾乎沒有辦法,直到名將戚繼光的出現,費了多年之力,方始將倭寇驅逐出去。一個老人,怎堪健壯小伙子的反復襲擊,可是,他又只能看著自己的身影在夕陽下越拉越長而無力還擊,偶爾倚老賣老稍一出手,則踢飛了靴子、弄歪了官帽,扭傷了腳踝,折斷了手指。是戚家軍還倭寇以顏色,令他們逡巡在海岸線,畏葸不敢上岸。張居正是文官中的武將,大刀闊斧興利除弊,戚繼光是武將中的文官,馬上逐倭寇,馬下揣人心。他知道明王朝的性格,一個滿身瘡胰的老者是不宜大動手腳的,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維系他的壽命。他竟然能忍受自己的部隊一邊拿著藤條和大刀,一邊拿著火炮去作戰,還能一面憐惜士卒的艱辛與他們同甘共苦,一面對稍微違犯了軍規的士兵刑以割耳。在戚南唐的心里藏著多少復雜隱晦的東西,后人難以獲曉,但他對現實的清醒認識讓他明白哪里應該舉重若輕,哪里應該舉輕若重。面對多年科舉的聚攏而爆棚的文官集團,他知道自己無論做的多么好,也不會被他們接納和認同。這樣細密的心思難為了一個武功超強的一流軍事理論家和實踐家,終有明一朝無人能出其右。數百年之后,戚繼光的名字,依舊能讓我們的血脈滾燙。戚氏的成功和失敗告訴我們,出身和職業無所謂,關鍵是要審時度勢,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做到最好。若要做的最好,就要潛心于所從事的職業,安守現狀又要超越世俗。除了自己的能力外,還要有一定的反作用力的支持,就象他的成功離不了譚綸和張居正的支持一樣。陰與陽、文與武、剛與柔、內與外、敵與友、黑與白,相反相成又能相輔相成。文網密布的晚明,縱有報國志氣而不諳人心,唯有徒發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之嘆。在文人政治的高壓下,戚繼光在夾縫中一樣做得完美,猶如大海中的一座孤島,與大陸遙遙相忘,他隱約望到了西洋的帆船和火炮緩緩使來而喊不出聲音,英雄唯有老淚沾襟。 其六,文官集團臻于成熟的晚明社會,文官既享受著整個社會給予的崇高榮譽,又要承受統治集團宣教的道德定律的禁錮。幾千年來,我們一直掙扎在這樣的歷史循環的怪圈中。李贄,一個特立獨行的哲學家,晚明文官集團的背叛者,他為晚明灰色的天空抹了一縷綺霞,讓我們看清了傍晚地平線上隱約的物影,可惜他背叛的還不夠徹底。晚明的哲學家深受世俗浸染,活色生香的世俗生活,使得他們不愿花費太多的精力去體認朱熹的格物致知說,而只愿從自我心中去體悟自然和真理。接近于真理的人,往往是瘋狂的。自古圣賢皆寂寞,誰要讓自己在世俗里活的輕靈,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李贄是一個執意要和自己過不去的人,辭官歸隱,拋妻別子,與友為敵,自絕人世,舉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都曾讓他困惑過左右為難過,但是為了心靈的自由,他終于走進了芝佛院,家人族人以及生活的負累從此遠離了他。矛盾的是他試圖從精神上沐浴佛光,在物質上卻貪戀著世俗生活。他四處籌集善款,不斷與當時的名流顯宦來往,還與朋友的妻子過從甚密惹出諸多風波,辭官卻沒能忘記官場,拋離妻子卻沒能忘記女人,追逐宗教信仰卻沒能忘記世俗生活,舉凡種種,可見行動矛盾的人思想必然也是矛盾的。張居正制定了治國綱常,海瑞鐵面執行著綱常,李贄卻顛覆了傳統倫理綱常,他們都沒能為帝王為百姓為自己找到真正的出路,沒能逆挽住晚明大廈之傾頹。晚明這艘巨輪,換了舵手沒有用,加固了螺絲沒有用,尋求上蒼的保佑還是沒有用。李贄苦于俗事羈絆,毅然沖破紅塵的蛛網,誰知道最后一把大火,芝佛院被當地官紳雇傭的地痞付諸一炬,燒盡了他對晚明最后的一點念想,漫漫的煎熬中,還有什么能比用剃刀自刎更痛快的事?李贄的悲劇人生告訴我們,想要做一個心靈和行動都自由的人,需要有足夠強大的承受災難的心理準備,只有真正達到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的境界方可。如果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還一意孤行,那最后要么用瘋癲來掩藏自己的齷齪,要么用毀滅來捍衛自己的尊嚴。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男人典范-《万历十五年》的启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qt 3d迷宫游戏_玩迷宫也能解锁孩子空
- 下一篇: linux 下载文件到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