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ADS使用记录之AB类功放设计
16、ADS使用記錄之AB類功放設計
基于CGH40010F
0、源文件下載
ADS使用記錄之AB類功放設計
實際得到的功放類型并非嚴格的AB類功放,其波形反而更像是逆EF類功放,究其原因是之前使用參數OPTIM時沒有限定諧波條件,導致最終對諧波進行了控制導致波形偏離原來所設計的,此文章就不對此進行修改了
后補:筆者也是學生,在學習之中,發現很多論文中的功放的類型并非最終實際的波形決定的,而是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法決定的。比如此次本來要設計AB類功放,結果在調諧優化后實際的輸出波形與AB類相差甚遠,但應該還是要叫AB類,吧?
1、設計指標
中心頻率2.4Ghz
 帶寬:200Mhz
 輸出功率:10w(40dbm)
 回波損耗:小于-15db
 PAE:大于百分之50
 TOI/IP3:-45dbm
2、數據手冊
3、直流分析+靜態工作點選擇
導入CGH40010F模型文件,第一次使用選擇解壓Design Kit,如果不是第一次使用可以選擇管理庫文件,我這里不是第一次使用:
 選擇添加庫定義文件:
 
 到模型解壓的根目錄找到defs文件,點擊打開導入庫:
 
 新建原理圖命名為01_DC_SIMULATION(此原理圖用于直流掃描):
 
 在菜單欄選擇Insert,插入模板:
 此處插入的是我自定義的模板:
 
 插入后如下所示(一般插入模板還需要根據數據手冊對相應電壓進行設置,此處插入模板已經設置好了,比如說此處的掃頻參數):
 
 直接點擊仿真觀察結果:
 
 可以直接選擇圖中的m2作為靜態工作點,此時導通角為256度,設備工作在AB類模式,在未進行匹配時可以獲得將近百分之46的效率,在匹配后達到百分之50以上應該輕輕松松吧。此處m2的相關參數為工作電壓28V,工作電流211mA,柵極電壓-2.7V。
4、穩定性分析
新建原理圖,命名為02_STABILITY_SIMULATION:
 
 在器件欄的Simulation-Instruments中的第二列第五行中找到穩定性仿真器件,并插入至原理圖中:
 
 插入后合理設置相關參數,如下所示:
 
 此處使用現成模板進行數據顯示,搜索并插入distemplate控件:
 
 
 雙擊控件進行設置,從安裝過的模板中進行選擇,插入如下的模板:
 全部插入后如下所示:
 
 點擊仿真查看數據:
 
 發現系統在2.4Ghz時不絕對穩定,需要額外添加穩定電路,此處在柵極串聯5歐姆電阻用于使系統穩定:
 
 再次進行仿真分析,發現現在穩定性系數大于1,系統絕對穩定:
 
 穩定性分析到此完成,注意由于此時設計的是PA,對于S11參數無額外要求,對系統的噪聲性能也沒要求,因此才能在信號輸入端串接電阻。在進行LNA設計是,這種柵極串接電阻提高穩定性的方法不能被使用。
5、負載牽引和源牽引
在設計向導中選擇·第一個放大器:
 
 在放大器分類中找到負載牽引模板(Load Pull等等等),此處使用Xdb Gain Compression模板:
 
 打開后插入相關器件(附帶穩定性措施)并設置參數;
 
 點擊運行仿真,觀察數據結果,由此可得在輸出阻抗為19+11.25歐姆時可獲得較好的效率::
 
 按照同樣的步驟打開源牽引模板:
 
 插入晶體管和相關穩定性措施,修改參數使其符合實際的工作條件,點擊仿真:
 
 觀察結果可得當輸入阻抗約為5.3-j*3.5歐姆時可獲得最高的效率:
 
6、良好匹配下的性能分析
使用自創模板分析單頻率下的輸出性能,注意設置端口阻抗為理想阻抗參數:
 
 仿真觀察結果,發現此時的功率附加效率可達百分之64左右,系統工作在AB類模式下:
 
7、匹配電路設計
匹配電路包括輸出匹配與輸入匹配電路,在此使用自動生成匹配電路的方式進行匹配,具體流程可以參考:番外4:自動進行功放輸出阻抗匹配設計(匹配至4次諧波)
此處利用自動生成匹配電路的模板得到適宜的輸出匹配電路:
 
 對此匹配電路進行仿真,發現1-4次諧波均匹配良好:
 
 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輸入匹配的設計,在設計完成后將匹配電路打包成為symbol,打包完成后插入主原理圖:
 
 在主原理圖中進行參數OPTIM,設定相應的Goal,一段時間后系統得到了適合的電路參數:
 
 對于此時的匹配電路來說,此時所使用的微帶線均為理想微帶線,在實際設計中還需要將其轉化為實際的微帶線電路。此處使用ADS自帶的微帶線計算工具進行轉換:
 對于輸入匹配電路,分別計算各個微帶線的長寬,得到最終的轉換完成的電路,下面是原理想微帶線參數電路圖和實際微帶線電路圖的對比:
 
 
 在實際微帶線電路圖中,在微帶線交匯處和阻抗改變處需要加入相應的變換節(階梯),在實際微帶線的輸入端加入了一小段50歐姆微帶線用作輸入焊盤,在電容兩側添加了小的微帶線用作焊盤。對于輸出匹配電路,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設計,此處跳過設計步驟,得到電路圖如下所示:
 
 將實際的微帶線電路放到主原理圖中進行仿真,我們對所得的結果可能并不滿意。此處再次使用OPTIM功能對參數進行二次調整,一段時間后調整完畢。得到最終的結果圖(可以看到電流波形近比較像方波,電壓波形類似于半正弦,因此此時實際得到的功放類型并非嚴格的AB類功放,反而更像是逆EF類功放,究其原因是之前使用參數OPTIM時沒有限定諧波條件,導致最終對諧波進行了控制導致波形偏離原來所設計的,此文章就不對此進行修改了):
可以看到實際中最終得到的效率PAE約為百分之60,大信號增益約為12db左右,輸出匹配和輸入匹配的S11、S22性能良好,各項參數均符合設計要求。
7、交調性能分析
將原來主原理圖中的單音諧波平衡分析換位多音諧波平衡分析,插入相關的IP3計算控件,分別對上下邊帶計算IP3:
 
 修改輸入功率為20dbm,使系統工作在一般狀態,對上述原理圖進行仿真,得到電路的IP3性能,可以看到系統的IP3抑制能力大于45db,性能滿足設計需求(如果輸入功率過大會造成輸出的非IP3性能下降):
 
8、版圖設計
新建原理圖命名為09_PCBLAYOUT,將所有電路復制進去,刪除晶體管、電容、與端口,僅留下微帶線:
 
 在菜單欄的Layout選項中選擇產生PCB布局,在接下來彈出的界面點擊Apply:
 
 將輸入輸出電路合理擺放,中間留出晶體管焊盤位置,同時也要為電感電容流出相應的間距,在各個需要連接處插入相應端口:
 
 注意此處我們不考慮電路板實際的尺寸,原則上上述的電路版圖尺寸太大,需要盡力為減少尺寸進行優化。此處直接進行EM設置,首先需要設計基板相關參數,此處使用板材4350B,板材厚度為20mil,其參數為3.66,正切損耗角為0.0037:
 
 
 設計相關的掃描頻率參數,此處主要進行2.4Ghz單點頻仿真,考慮2.4Ghz的五次諧波。在2-3Ghz之間進行線性掃頻,用于繪制S參數:
 
 在輸出設置中按照如下方式勾選:
 
 在model設置中如下勾選:
 
 全部設置完成后點擊仿真即可,仿真時間較長,仿真完成后關閉彈出的窗口即可。
9、版圖聯合仿真
仿真完成后在EM設置窗口上方點擊Symbol按鈕創建新的模型:
 
 
 在彈出的Symbol生成器中如下設置,設置Source view為layout且symbol類型選擇為look like:
 
 設置完成后點擊確定即可生成SYMBOL:
 
 新建聯合仿真原理圖,將其命名為10_cosimulation,插入模板并連接相關器件,設置諧波平衡仿真的相關參數:
 
 點擊仿真按鈕左側的choose view for simulation按鈕,點擊生成的版圖symbol,選擇為emmodel:
 
 全部設置完成后點擊仿真按鈕,可以看到波形還是挺好看的,漏極效率可達73左右:
 
 在原理圖中開啟掃描輸入功率:
 
 開啟頻率掃描,發現在帶內漏極效率大于百分之50,在2360-2500之間大于百分之70: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16、ADS使用记录之AB类功放设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2年软件评测师真题
- 下一篇: FlexRay在AUTOSAR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