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概览
前言
今天David老師跟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講一講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希望幫助大家對互聯網和互聯網開發建立技術方面的基礎認知。
首先讓我們從一個普通用戶的視角轉換為一個開發者的視角去看待互聯網。讓我們撥開諸如“云計算”,“移動互聯網”這樣的熱門詞匯的表層,從技術架構和技術發展的角度來去審視互聯網,希望給大家增加一點技術修養。不管你是做產品的創新,還是你去組建一個真正去實現這個產品的軟件開發團隊,應該都是大有裨益的。也希望能激起同學們一點編程的興趣,如果能讓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喜歡上編程的話,那就更好了。編程正在成為一項基本技能,編程教育將來甚至可能成為通識教育。連奧巴馬總統都說開始學習編程了,所以大家也不用猶豫了。
如果你希望進一步的來深入去學習一門技術的話,我以后還會告訴大家一個基本的學習路徑,按照這樣一個路徑去深入的話,那你對于掌握比如Web開發,或者iOS開發,Android開發,你都知道下一步如何深入。
互聯網 v.s. 移動互聯網
今天我們談到互聯網,一般情況下默認指的是移動互聯網。那么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呢?如果說互聯網是把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的話,那么移動互聯網則在計算機連接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把無處不在的移動設備連接到了一起,而這得益于過去這些年來智能設備的普及,以及3G和4G這樣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
移動設備相對PC而言的話,天然具有位置信息,比較容易攜帶,這些特征使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和商業相比于互聯網時代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想象空間。比如說現在只要有一臺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去打車,那可以知道你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這都是移動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可能性。
但是我們回歸到技術本身,從技術內涵上來講的話,其實移動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在計算能力和通訊能力上的一個自然的延伸,并談不上是一個技術的躍遷。所以這兩者從技術的內涵上來說本質上是一樣的。互聯網它同時是一個技術的術語,也是一個學術的術語,而移動互聯網更多的是一個商業的名詞,由此也可見一斑。
所以我們談的互聯網應用開發,一般情況下就是指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接下來我們現在從各種視角來審視互聯網。
從用戶視角看互聯網
首先從用戶視角來看互聯網,互聯網是什么?我們都是互聯網的忠實用戶,俗稱網民,我們現在的大學生應該都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從用戶的視角來看的話,其實互聯網就是我們通過PC或者是通過移動設備能夠去訪問和使用的各種信息和服務。互聯網已經是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水和電,我們衣食住行現在基本都離不開它了。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其實也跟電一樣,看不見摸不著,而我們能看到是什么呢?那就是無數的App以及無數的網站,那比如說我們在淘寶上購物,我們可以通過PC去訪問淘寶的網站,也可以使用淘寶提供我們的App,通過安卓手機或者蘋果手機來完成網購,這就是一個普通用戶看到的互聯網。
從商業視角看互聯網
我們再從商業的視角來看互聯網。
首先互聯網帶給我們一種思維模式。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現在非常火,各有各的說法。各種創業創新論壇上,不管是江湖大佬還是創業新秀,都會就互聯網思維指點江山唾沫橫飛。比較典型的有雷軍早年提過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在互聯網時代做軟件開發,我們所開發的產品也必然應該是互聯網思維所驅動的。
我們不去羅列各種各樣的互聯網思維,這里我們來探討互聯網思維的本質。這些思維的立足點都是因為互聯網帶來了人和信息的連接,信息的扁平化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信息非常快速的獲取和傳播。而各種所謂的互聯網的大招,你的降龍十八掌,我的獨孤九劍,其實不外乎都立足于此。
舉例來說,七字訣里頭的“口碑”,其實在任何時代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好好做,都應該形成口碑,讓人口口相傳,但為什么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專門去強調口碑呢?因為如果我們的產品有創新極致的用戶體驗,如果能夠口口相傳,那么在這個信息扁平化的時代,能夠最大化形成它的傳播效應,從而低成本的獲取大量的用戶。
比如說七字訣里頭的“快”,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流通是非常快速和透明的,機會稍縱即逝,你不快別人就搶先了。所以我們立足于信息連接這一點,就可以批判的去看互聯網思維,也更清楚在產品中也知道怎么樣去應用它。
互聯網同時催生了一批商業模式。我們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看這些商業模式,會發現互聯網基于對計算機的連接,使得我們去連接海量的用戶非常快速方便,而海量用戶帶來了邊際成本的急劇降低,所以讓免費可以成為一種趨勢,出現了羊毛出在豬身上這樣的商業模式。谷歌就是最典型的免費經濟的代表,它讓用戶可以免費搜索信息,但是每年從廣告主身上獲取幾百億美金的收入。
移動互聯網使得我們共享自己閑置的物品非常方便,并且還能獲得回報。所以出現了像Uber和Airbnb這樣共享經濟的代表,讓我們非常方便的可以去共享自己的房子和車子,中國也出現了像滴滴出行這樣的飛速成長的互聯網企業。再比如說O2O這樣一種線上和線下結合模式,它這個名詞本身這種就深深的印上了互聯網的印記。
再擴大一點看,其實互聯網也帶來一種經濟形態。互聯網通過連接機器進而把人和信息、人和服務、人和人連接到一起,形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一個新的基礎設施。我們現在的的確確能夠感受到這樣一種基礎設施能夠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甚至能夠去改變整個社會的話語權,從而去重述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形態。而這正是我們每天都在說的“互聯網+”的概念。
為什么我們要從用戶的角度和從商業的角度來去看待互聯網呢?如果我們有一個創新的創意,它一定是互聯網思想所驅動的。而我們做任何開發,最終體現出來的都是用戶所感受到的東西,所以我們也要有用戶的思維。
從開發者視角看互聯網
接下來我們再從開發者的視角來看互聯網,如果我們進入互聯網開發這樣一個領域的話,那就意味著基本上你要從事這三種開發中的一種:Web開發、iOS開發、Android開發,當然更復雜的應用可能涉及到大數據、分布式之類的更高級的技術,我們暫不深究。
這里需要重點說一下的是微信公眾號的開發。我們學生團隊或者創業團隊在資源和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希望去快速的去驗證創意的話,公眾號開發是一種非常非常好的方式。
首先微信它本身就是一個App,而App的話正在成為一個超級App,成為了大部分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成為了馬化騰口中的所謂的連接器。微信已經在互聯網之上又形成了更上一層的的連接的基礎設施。那么我們為什么不把這個基礎設施利用起來呢?
從技術的內涵上來說的話,公眾號的開發其實就是Web開發的技術范疇,你只要去開發出能夠通過微信訪問的網頁。通常我們去開發一個App所需要的時間是比較多的,而公眾號應用的開發所需的工作量相對要少。公眾好還有幾個很重要的優點:
- 公眾號可以非常快速的到達用戶,而不需要經歷像iOS這樣長期的審核過程,所以應用的分發和更新非常快速。
- 你不需要去適配不同的平臺,不管是Android還是iOS的手機,只要有微信就能訪問。
- 微信的通訊功能使得我們搜集應用的反饋非常方便,用戶只要在公眾號上去發一條消息,就跟你去給好朋友發一條消息一樣,就可以對產品形成反饋。
所以公眾號對于快速開發和驗證構想,可以說是叫居家旅行的必備良品。最近微信之父張小龍做了他的第一次公開演講,他提到微信除了訂閱號和服務號之外,也會提供一種新的叫應用號的形態,這對我們應用開發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我們應該去充分利用它更強大的功能,更快速的去驗證我們創新想法,去早推給用戶試錯。
云和端
我們提到了Web、iOS和Android這三種開發,但實際上我們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我們通過這個各種設備所能看到的表象下面還有什么呢?實際上通過我們網線或者WIFI,還有大量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首先,在我們網線的連接到的其實是有大量的服務器。一臺服務器上面一般還跑著中間件。中間件是一個軟件開發里的概念,大家可以把它想成就是一個容器,這個容器的話裝著各式各樣的應用。這些應用程序都要去存儲海量的數據。那比如說你今天用微信發了一條消息,這條消息其實也是存儲在某個地方的,而且大家想這么多信息是需要大量的存儲設備來保存的。這些都是我們看不見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其實構成了我們今天經常說的一個詞叫做“云”。當然我們從開發的角度會說這些“后端”。
今天大家看到“云”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去理解。從技術的角度云是通過服務化,通過彈性計算通過讓你按需獲取資源。我們對云感性的認識就可以想成是整個應用后端的一套體系。
那怎么樣把前段跟后端連接到一起呢?這就回過頭來再看我們當時說互聯網怎么延伸到移動互聯網的。我們可以通過網線,通過WIFI,也可以通過3G和4G這樣的技術,把云跟端連接在一起,從而最終形成我們每天在用的App或者網站。
云聽起來很神奇,那它長什么樣子呢?我們來看幾張Google云計算中心的樣子,讓大家有一個更感性的認識。這張圖里有無數的機器了,這是它內部。那外部是什么樣子呢?這是處在芬蘭的一個數據中心,白雪皚皚。為建在這個地方呢?因為大量的機器會產生巨大的熱量,制冷和散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選擇溫度低的地方。散熱的話也需要有水把熱量傳導出去,所以這里也有大量顏色各異的水管。
當然這里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超級巨頭的建立的云計算中心,我們自己去開發應用,是不可能去建立這樣的云計算中心的。這些巨頭都已經提供給開發者云服務了,我們自己開發應用的話,可以使用他們給我們提供的云服務,把我們后端的程序放到到他們提供的基礎設施上去。
這就是我希望給大家建立的對互聯網應用的一個基本的認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概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多边形裁剪(Polygon Clippi
- 下一篇: 不怕得罪人地推荐这9本黑客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