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与网景与浏览器之争
一
1975年,當微軟誕生的時候,比爾·蓋茨只有19歲,他的員工只有3個,當年的營業收入僅1.6萬美元。讓微軟騰飛的“決定性產品”,便是比爾于1985年推出的Windows(視窗)操作系統,這種由微軟開發和設定的“圖形用戶界面”成為全球電腦必用操作系統,它占有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形成名副其實的寡頭優勢。到1995年,微軟已成為一家巨型高科技公司,擁有員工1.78萬人,年收入高達130億美元。
也是在這一年,比爾·蓋茨做了兩件事,一件是他推出了Windows95,在價格固定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了文件管理、圖形處理、網絡瀏覽等多種功能,其卓越的價格性能比使微軟取得了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的領先優勢。另一件便是他作出了一個判斷,當時,隨著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和互聯網的崛起,Internet瀏覽器技術方興未艾,而比爾·蓋茨認為,決定未來計算機世界命運的,仍是“視窗”技術而不會是瀏覽器技術。因此,他僅僅在新推出的Windows95中增加了一個網絡瀏覽功能,而并沒有進行瀏覽器技術開發的計劃。
也正是比爾·蓋茨的這個決定,讓硅谷里的一間名叫網景的小公司看到了微軟帝國巨大陰影下透漏出來的一絲陽光。在隨后的兩年內,網景專注于瀏覽器技術的開發。很快,伴隨著NC、JAVA等技術標準的提出,一種基于Internet而首次與微軟無關的新的軟硬件體系形成了。以網景為首的一批互聯網技術公司應聲崛起,迅速構成了一股隱隱然可以與微軟分庭抗禮的新力量。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正在生成:如果網景在瀏覽器市場上取得壟斷性優勢,它就完全有可能和實力推出一套新的操作系統以替代微軟的Windows。
“微軟錯了。未來的世界不是PC,而是Internet?!北葼枴どw茨很快就意識到,他犯下了一個足以讓微軟走向毀滅的錯誤。
這時候,很多人也仿佛聽到了微軟帝國大廈發出的可怕的“吱吱”聲,全世界都在嘲笑和注視著比爾·蓋茨,網景的CEO巴克斯德得意地對《時代》周刊記者說,“互聯網是一個不寬容錯誤的地方。如果這次微軟錯了,它就永遠也找不到正確的道路了?!?/p>
二
接下來,我們將描述比爾·蓋茨是怎樣躲過這場災難的:
他首先與網景談判。微軟表示,如果網景不與它競爭,兩家公司可以形成一種互惠合作的戰略伙伴關系。當時,網景正準備推出一個新的可替代Windows的“領航員”瀏覽器,比爾·蓋茨前所未有地示好說,如果網景同意不推出這一瀏覽器,那么,微軟可以在其他所有的操作系統平臺方面作出讓步。
這是微軟僅有的一次“屈膝”??墒?#xff0c;已經取得了戰略先機的網景又豈會就此買微軟的賬。巴克斯德夢想的并不是在微軟帝國大廈的旁邊蓋一間附生的樓房,而是直接地取而代之。
談判破裂。微軟只好走上對抗之路。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微軟投入20億美元,通過購買、兼并和開發等多種手段,迅速地推出了一個瀏覽器產品IE2.0。為了徹底摧毀網景,比爾·蓋茨決定將這一產品實行免費開放。
不要白不要的IE一下子就把瀏覽器市場的游戲規則給沖亂了。在此之前,網景瀏覽器的收費標準為45美元,而IE的功能與之相近卻分文不收,無疑讓包括網景在內的所有公司和消費者都目瞪口呆。
半年后,比爾·蓋茨又使出另一記“殺手锏”,微軟宣布將Windows95與IE捆綁銷售。這一招等于是微軟利用其壟斷優勢而進行的市場攻擊,全球85%的電腦裝了Windows95,微軟便是利用這一事實上的壟斷去創造另一個新的壟斷。同時,微軟還發揮它的強權能力,與網絡瀏覽器發行和使用的兩個主要渠道——原始設備制造廠家及網絡服務提供商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其核心內容僅一條:將IE而不是網景的“領航員”作為他們向消費者推薦的首選瀏覽器。
一連串組合攻勢的推出,使微軟漸漸挽回了頹勢。1998年,微軟的IE已占有網絡瀏覽器市場的半壁江山,一舉奪回了三年前被網景的“領航員”瀏覽器搶去的主導地位。這年6月,微軟更進一步推出Windows98,將瀏覽器中嶄新的Web頁面設計思路引入到Windows中,使視窗變得更為生動和實用,并真正成為了一個面向互聯網的桌面系統。也正是在這樣的競爭和攻擊中,微軟也完成了公司的戰略轉型:由一家PC軟件系統的技術提供商轉型為以Internet為基礎的服務提供商。這一年,微軟的股價暴漲72%。在微軟的步步逼迫之下,曾經雄心萬丈的網景公司被迫放棄瀏覽器市場,并公布了源代碼。
三
微軟與網景的瀏覽器之爭,算得上是互聯網世界最為慘烈的一役。比爾·蓋茨一個不經意的疏忽,讓微軟付出了數十億美元的代價。直到今天,它還因某些強硬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受到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調查。
而網景公司,一家曾被寄予無限希望的新興企業卻沒能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而成就帝國霸業。在事過境遷后的今天,回首此役,不由讓人生發無限遐想:
如果當初比爾·蓋茨沒有迅速地意識到“微軟錯了”,并及時地采取了善變的策略,微軟將擁有一個怎樣的明天?
如果當初巴克斯德放棄直面的對抗,而同意與微軟的合作方案,網景又將擁有一個怎樣的明天?
在這場空前的瀏覽器大戰中,我們看到,微軟的競爭策略基本上都是以資源整合為基礎的。它首先謀求與網景的合作,便是希望通過資源的置換來化解直面的沖突。在此舉未果之后,它又以整合的方式迅速地開發出IE瀏覽器。在市場推廣中,它又實行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免費戰略,無疑是倚仗它強大的資本優勢對市場規則的一次洗牌。而此后,它將IE與視窗進行捆綁銷售,則更是對它的壟斷市場能力的一次全面發揮。
微軟并沒有嘗試著去開發一種比網景“領航員”瀏覽器性能更高、技術更好的產品。這或許正是比爾·蓋茨的天才之處。
作為一個產業的領跑者,應當如何保持自己的優勢?一個最常見的觀點是:不斷地技術創新。
而比爾·蓋茨卻似乎有著另外的答案。他曾經十分清晰地表述過微軟的核心經營宗旨:傾聽用戶的要求;信任能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技術;與對生產價廉物美的商品具有共識的其他公司進行密切合作;努力工作以不斷推出創新的產品。
比爾·蓋茨傳達出這樣的一個理念:微軟崇尚的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技術創新戰略,而技術的創新又是開放和資源整合式的,在市場、對手和消費者之間,微軟形成了一種富有張力的創新空間,微軟常常不是技術的“發明人”,而卻是技術的“市場整合者”。
美國計算機界常常批評微軟沒有“發明”什么新東西。微軟的起家技術MS-DOS系統是向別的公司買來的;給微軟帶來巨額利潤的Windows也不是它發明的;在此之前已有施樂和蘋果公司的相似成果面世;它的Word和Office也不是原創技術,蓮花等公司比微軟早幾年就開發出了相似系統;在瀏覽器市場上,它更是網景公司的尾隨者。可是,就是在這種市場格局中,微軟往往能后來居上,成為市場最后的收獲者。
許多人批評微軟在視窗系統的開發上過于保守,甚至阻礙別的公司對視窗的升級和創新,而在比爾·蓋茨的決策辭典中,領跑者的自主技術開發能力,顯然不體現在頻繁地推陳出新,而體現在對市場創新的控制力上。
他曾對外界表述道:視窗的升級并不完全是由技術決定的,相反,它應該由消費者來決定。用戶并不需要頻繁的操作系統的升級,尤其負擔不起升級后造成的不兼容。因此,微軟在每一次的升級過程中,都給用戶兩到三年的時間。這樣的時間節奏,既不會給用戶造成太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讓微軟可以充分地收回利潤。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微软与网景与浏览器之争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怎么设计奥运五环_如何用Py
- 下一篇: 大学英语B116-完形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