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学海无涯苦作舟
??? 刻苦、執著、堅持不懈,往往是成功人士的“必勝利器”。而專注卻考驗著一個人的意志與理想。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梅宏博士就是一個幾十年如一日,從大學開始,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全是主修計算機專業。畢業后,所從事的也是計算機軟件的科研工作。打拼于“學術界”,而不選擇“企業圈”,從南京到上海再到北京,梅宏找到了適合作“研究”的最好“土壤”——北京大學。至此,兢兢業業一直致立于軟件工程的創新研究。對軟件技術的癡迷,同時也享受著成功的樂趣與成就。
?
梅宏簡介:梅宏,祖籍重慶,生于貴州并成長于貴州。1984年和1987年分別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獲計算機應用學士學位和計算機軟件碩士學位,1992年于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計算機軟件博士學位,1994年從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博士后出站,現為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軟件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國家863高技術計劃計算機軟硬件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軟件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軟件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IFIP工作委員會委員,貝爾實驗室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院顧問。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軟件工程及軟件開發環境、軟件復用及軟件構件技術、(分布)對象技術、軟件工業化生產技術及支持系統、新型程序設計語言等。曾多次榮獲各種獎勵和表彰。
1980.9—1984.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計算機應用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4.9—1987.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7.4—1989.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系助教
1989.9—1992.10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2.12—1994.10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博士后,講師
1994.11—1997.7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副研究員
1997.8—2002.9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2.9-今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1999.3—2000.4 美國貝爾實驗室訪問科學家
我經常教導自己的學生,人貴在堅持,學會做一個刻苦、執著、目標明確的人。不要太多的患得患失,要有長遠的考慮。同時,人要學會選擇自己的機會。 ——梅宏
成功貴在目標明確
“在我還上中學的時候,就夢想著成為科學家。畢業之后,盡管有進企業的機會,但我仍然放棄。因為我的事業是屬于科研與教學的。”不愛在媒體前展示自己的梅宏倒出了自己的心聲。從大學生涯開始一直專注計算機科學的領域,一直到做完博士后,留在北大任教并從事研究的梅宏仍舊在軟件工程、中間件等技術領域默默耕耘。
在那個下海淘金的年代,不少學者都投入到下海大軍的隊伍中,那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難以抗拒的風潮,卻動搖不了梅宏從事研究的決心。“當時我的碩士導師動員我畢業后投身企業做軟件工程師,但我卻毫不猶豫地選擇研究工作。”人各有志,也許梅宏喜歡學術界的生活。
回憶起自己拿到的第一筆極富成就感的酬金,梅宏告訴記者:“在讀碩士生的時候,那個項目是我的導師接的。項目是給一個工廠做數控切割機的排料軟件。其軟件的作用是用自動或計算機輔助的方式把鋼板上的零件排得整齊,以使鋼板的利用率最大化。這個項目作了一年多,后期的三個月是在該工廠的會議室里完成的。那一年是1986年的夏天,吃、住、開發軟件都在這個會議室里。”不難想象,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梅宏是受了很多苦的。苦盡甘來,軟件成功完成了。獲得人生第一筆不小數目的酬金讓梅宏興奮不已,但其帶來的事業上的成就感,我想應該更讓梅宏感到欣慰吧。
這樣刻苦的日子,梅宏算起來還真不少。在北大楊芙清院士組織領導的青鳥工程開發過程中,十年磨一劍,在幾十個單位共同參加的這個國家攻關計劃項目中,梅宏曾經每周七天的工作,每天工作最長達12小時。青鳥工程歷時10余年,梅宏在其中得到了歷練,也不斷地進步著。
當他回憶起1994年的這件事情時,讓記者深感“學海無涯苦作舟”。
技術自主創新很重要
就在梅宏給這個工廠開發軟件的事情里,卻更有其背后所蘊涵的意義:那就是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軟件真的很有必要。當記者問到,當時國外軟件在產品技術上的優勢足以應對這個工廠的需求,為何工廠還是希望你們開發這樣的一個軟件?梅宏告訴記者:“當時國外的軟件在中國處于壟斷地位,價格上,國內大部分廠商都不能夠承受。買產權、買產品、還有服務,都是一筆昂貴的費用。想想看,我們為工廠開發的這套軟件,能節省多少成本,而且性能并不差,這證明自主開發的軟件也是可用的。”據梅宏介紹,這套軟件后來反映不錯,還賣給了這家工廠的一些客戶。軟件開始銷售后,梅宏就沒有再介入,而是選擇了讀博士,走向了從事科研之路。
作為國家863計劃網絡游戲相關課題的責任專家,梅宏談到了對網游技術自主創新的體會。目前,已有包括金山公司在內的一些單位得到了國家863計劃課題的資助。雖然課題經費不多,但仍讓國內網游廠商深感欣慰。畢竟這展示了政府部門對網絡游戲在觀念上的轉變。對國產網絡游戲進行扶持,一方面是出于傳承我國悠久文明、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處于形成相關自主核心技術的需要。“游戲其實也是計算機技術的一種綜合應用,應該重視其研發的環境,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游戲引擎等關鍵技術。因此,863開始涉足對游戲技術研發的支持。”梅宏如是說。
建立軟件產學研的鏈
除了對自己的學生灌輸“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食糧”之外,在梅宏一直做軟件技術研究的經歷中,卻有一個很大的轉變。那就是過去一個人獨自研究并開發一個軟件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過去那個年代也許還可以成功,但是現在成功的取得靠的是團隊的力量。這就要求大家有很強的溝通、協作能力。
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經歷,使梅宏認識到,以前企業的開發任務好多都靠高校的支持,現在高校只是做企業的“顧問”或技術研發的支撐。給國內的企業做咨詢指導和核心技術研究,不做具體的開發工作。這是一種合理的分工。企業應擁有自己的研發力量,高校只是幫助企業啃一些技術上難啃的骨頭。因為企業比高校更能感受市場的第一時間需求,高校也能從合作中找到有價值的研究方向。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改革開放以后,梅宏的出國機會增多。在多年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的活動中,梅宏看到中國的軟件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正走向國際。盡管改革開放使得學術界有急功近利的現象出現,但絕大部分還是嚴謹的。隨著國家對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當然,我們也應該承認差距的存在。我國的軟件基礎差,起步比國際上發達國家晚,現有市場基礎決定了其需求感悟能力不如國外強。而且在國際上,企業已成為科技研發投入的主體;而在中國,政府仍然是科技研發投入的主體。軟件工程技術在軟件產業的采用,國內比國際起步晚,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因此,要縮短上述種種差距,中國應建立起軟件產、學、研的生態鏈。?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梅宏: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 1 KB = 1024 B? 1
- 下一篇: Hbase给初学者的“下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