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否有反骨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入長沙后“玄德待黃忠甚厚。云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其故。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后患。’”魏延有反骨之說便由此傳開。
其實諸葛亮說魏延腦后有反骨一說要本不可信,只是魏延一開始就沒有得到諸葛亮的肯定,從劉表死后,曹操追殺劉備,劉備進不了荊州城,魏延一個人挺身而出也不沒有幫劉備進城,自己反而搞得沒有辦法出去,后投了韓云,而后殺韓云救黃忠來摘劉備也表忠城之心。
如果魏延要造反,機會很多,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他還是漢中太守,完全可以反;諸葛亮建興三年平定南方四郡的時候,蜀中空虛,魏延還是沒有反。魏延沒有什么要反的理由。劉備雖然沒什么能力。但是愛民如子。魏延的正義心極強。而且也不愛權。也就沒什么理由去反。
魏延性格高傲,蜀漢的一些文武與魏不和。那是魏的性格所致。但他是得劉備與諸葛孔明的信任的。魏延也是絕對忠于劉備的,從劉備襄陽逃難魏延毅然反出襄陽要追隨劉備就可以看出他是完全忠于劉備的, 看孔明時期: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加官晉爵,沒虧待過他。魏的一些戰法建議不被孔明所采納,那是孔明的所要求的做戰策略所不許。二人性格不同:魏勇猛而傲氣,喜歡冒險;而孔明考慮多方面,謹慎為主。二人地位不同:魏是一大將,可以任勇行險;而孔明身為丞相,決定國家大小事,從全盤考慮,不能輕易冒險。以魏延的功勞和性格,如果孔明死后,其他人難以鎮得住魏延,只怕要出事。這是孔明所不愿意看到的。
孔明后來制約魏延到殺魏延恐怕是政治因素,而孔明認為最好的接班人是蔣琬與費祎。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祎寬濟而博愛。這樣的人更容易團結更多的人,當然也更能遵守一些成規,有利于蜀漢政權的順利交接。孔明認為自己死后,魏延與楊儀恐怕難以相容而火拼,盡管那樣有相當的危險性,但自己也看不到了,而且也不能有那樣的可能性就在自己生前處置這二人。如果魏與楊忍耐點,或許會有好點的結果;如果二人相爭,很有可能是兩敗俱傷,而得益的就是蔣琬與費祎等人了。魏延又一直以接班人自居,那么即便和平解決,將來也很難處的,何況魏將軍性高傲!
《三國志》與《資治通鑒》中如是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而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魏延只是不服諸葛亮的安排,不以大局為念,欲與楊儀火拼。最后,魏楊兩人先后死了,完全在于諸葛亮對二人個性的掌握.水火不容.比起楊儀,魏延的軍權和威脅更大,而魏本身和朝臣是有芥蒂的,這樣促成了先死的必然是魏延.楊和魏不同,他沒有軍權,而長期隨諸葛亮在漢中,朝廷掌握在董允等人手中.而諸葛亮所謂的"生前密指"必然后主已經知曉.這一切都讓楊儀開除順理成章.二人的個性促成他們先后斃命,正如陳壽所評"自作孽".
冒鶴亭先生《疚齋日記·讀三國志蜀志》云:“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于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后。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可見,魏延所謂的「反」,實在是被逼出來和強加上去的。心高氣傲的魏將軍的悲劇即源于此了。
?
總結
- 上一篇: Python Request POST
- 下一篇: 元素的显示visibility/di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