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心脏骤停频发!一文教你看懂苹果Apple Watch的心电图
心律不齊、心臟驟停、心源性猝死……伴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承擔的壓力越來越大,心臟方面的疾病已經跨越年齡界限,出現在許多年輕人身上。平時,我們很難預防,等到發病時才知道,原來身體里早已埋了這樣一顆定時炸彈。
圖源蘋果官網
蘋果曾在18年的時候推出了一款AppleWatchSeries4,并宣布新版的AppleWatch能夠記錄使用者的心電圖(ECG),沒想到新功能剛上線就派上了用場。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用AppleWatch測了一下自己的心電圖,結果提示為房顫。他抱著懷疑的態度也幫妻子測試了一下,結果妻子的心電圖顯示為正常。
于是網友又對自己進行了多次重復測試,得到的結果仍然和之前一樣,于是他立刻去醫院檢查,經過醫生確認,網友確實存在房顫,并通過及時服藥,將心率恢復為正常水平。
由于各國對醫療儀器的監管措施不同,多數國家將心電圖儀劃為II類醫療器械,這類器械無法在市場中直接購買。而美國FDA率先認證了AppleWatch的ECG功能,頒布了其在美國地區的銷售許可,在當時這種產品僅能在美國購買到。
三年之后,隨著醫療與數字化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國行AppleWatch也擁有了心電圖(ECG)功能。
圖源蘋果官網
一款手表,如何檢測健康?
AppleWatch作為一款手表,和我們平時在專業醫療機構檢測心臟時用到的儀器并不一樣,那它又是如何記錄心電圖的呢?
我們在醫院測心率,使用到的心電圖是標準12導聯心電圖,檢查時,檢查者的四肢會被夾上夾子,四肢電位的平均值會被做為衡量心電圖的基準,同時醫生還會在患者胸壁貼上導聯,從而得出更為精準的數據。
而AppleWatch繪制心電圖時使用的則是模擬導聯,使用者佩戴手表后,將另一只手的手指放置到表盤上,即可得到實時心電檢測圖。
由于AppleWatch測心電圖時并不是以標準的基準電位來測量,所以與標準12導聯的心電圖波形相比準確性不夠,但是,利用模擬導聯測得的心電圖已經足夠判斷心律是否規整。
正常的心率呈現在心電圖上是一串規則的起伏,而房顫則為不規則的波動,通過觀察心電圖上心律是否規整,就可以大致分辨出被測者是正常心律還是房顫,這就是AppleWatch可以用來監測患者是否出現房顫的原因。
手表上的數值,分別代表著什么?
通過AppleWatch的心電圖(ECG)功能,目前能夠檢測到竇性心律、房顫和高低心率三種數據。
如果心臟跳動很規律,數據就會顯示為「竇性心律」,這個結果表示,你的心臟在當下時間節點,是沒有問題的;健康成人的心率為60~100次/分,大多數為60~80次/分,女性稍快;3歲以下的兒童常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偏慢。當心率顯示低于50或高于120時,就需要及時就醫了。
心率過慢,每分鐘搏出量就會減少,從而影響腦組織供血,嚴重時還能造成突然暈厥、眼前發黑甚至暈倒在地。心率過快,會增加心臟的負荷與心肌的耗氧,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會誘發心絞痛。
而當測試結果顯示“房顫”時,需要高度重視,一旦發作次數出現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臟結構也會逐漸發生改變,同時房顫的發作會越來越頻繁和難以控制。
圖源蘋果官網介紹
兩極分化的態度
盡管AppleWatch的ECG功能是一項十分具有意義的嘗試,但很多主流聲音已然對這項功能存在質疑。有媒體認為,使用AppleWatch以年輕人居多,而老年人才是房顫的高發人群。甚至有人認為,當AppleWatch對年輕人發出房顫提醒后,會導致年輕人過度焦慮。
媒體持有這種觀點,是因為房顫存在偶發現象,正常人在劇烈運動或大量飲酒之后,心臟是會出現心率增快、心律不齊、房顫等這些情況的,這種情況下,經過休息可以恢復,只要身體沒有明顯不適,無需太過緊張。大多數年輕人記錄下來的房顫并不準確,且AppleWatch只能在事發之后進行提示,卻不能在事發之前進行預警。
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短期內我們可能無法看到AppleWatch帶來的變化,但這種突破性的嘗試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心律不齐、心脏骤停频发!一文教你看懂苹果Apple Watch的心电图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第一次!玉兔二号在月球发现厘米级玻璃球:
- 下一篇: Win11多任务界面变了: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