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治疗口疮
| |||
口舌生瘡疼痛,老百姓常說“上火了”,醫者也常從實火或虛火論治,多用涼藥。 《丹溪心法·口齒》:“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用理中湯。人參、白術、甘草補土之虛,干姜散火之標,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 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讀書,絕不易想到理中湯可以治療口瘡疼痛。 論中“干姜散火”似屬牽強。干姜與參、術、草相配,補土以制火,即后世所說“補土伏火”。 清代醫家鄭重光在《素圃醫案》中載一案:“程若思守戎令眷,年二十外,腹痛作泄已久,漸增口舌生瘡,因瘡痛不能食熱物,益致痛瀉不止。前醫謂痛瀉宜溫,口瘡宜涼,用藥牽制,辭不治,決之于余。診其脈,兩關虛大無力,食物便嘔,嘔止即腹痛,痛則下瀉,而滿口之瘡,白如米粒。余曰:‘此脾虛寒也。蓋脾土虛則腎水乘之,逼心火上逆,致口舌生瘡,乃上焦假熱,實中焦真寒,惟治其寒,不惑其熱,宜用附子理中湯冷飲,使暗度上焦之假熱,而冷體既消,熱性隨發,脾土得溫而實,則腎水不上乘心,心火不逆,口瘡不治而自愈,此五行相乘之道也。’遂以附子理中湯加茯苓,令其冷飲。病人不知有姜、附也。服四劑,口瘡果不痛。再求治痛瀉。予曰:‘但藥熱飲,則痛瀉自止。’溫補一月,痛瀉方愈。后十余年,懷孕病痢,亦用桂、附、干姜而愈,胎竟不墮。人之臟腑各異,不可以一例論也。” 本類案例在臨床上并非少見,只是多數程度較輕而已,醫者往往寒熱并施,有效有不效。 上案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認證上,直認“上焦假熱”、“中焦真寒”,治法上“惟治其寒,不惑其熱”。二是服藥方法上,治口瘡熱藥冷服,口瘡愈后熱藥熱服。 《傷寒論》理中丸方后服法明確指出“溫服之”、“溫服一升”、“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且“勿發揭衣被”,需服至腹中熱。 溫服為常,冷服為變。為醫者當須知常達變。 如果從現代科學角度思考,藥物入口所起藥效,主要是化學層面上的作用,而藥物之冷服、熱服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物理學層面上的作用。西醫主要關注的是藥物在化學層面上的效用,而中醫所關注的似乎遠不止藥物在化學層面上的效用。 |
(本文原載于《中國中醫藥報》2013、3、15)
總結
- 上一篇: 开通博客,记录生活
- 下一篇: 关于清晰讲解linux正则表达式的博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