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与业务之间的鸿沟根源
? ? ? ?目前世界經濟進入到數字經濟時期,IT與業務的融合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其實從計算機的誕生的那一天開始,IT與業務融合的問題就已經開始了。
1、經常聽到一種觀點:IT與業務之間的鴻溝這歸結于誰領導誰的問題。
(1)一些企業的IT部門訴苦,他們的業務部門是如何的強勢,不配合開展,被搞得郁郁寡歡,所以IT推動者必須具備“軟”領導力和溝通技巧,數字化轉型的長期性才不會受到影響,才具有可持續性。
(2)一些企業的IE部門,瞧不上IT,認為IT不懂業務,雙方站在鄙視鏈的兩端互相指責,導致業務溝通不暢。
2、隨著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越來越來的企業認識到企業新的周期已經到來,都紛紛加入到數字化轉型的大浪潮中,但大部分的企業出現了IT與業務脫節成“兩張皮”的現象。
(1)IT和IE都有自己的盲區
? ? ?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業務對IT的感情是復雜。為什么會出現大部分的IE瞧不起IT,首先,是因為IT對業務需求搞不明白。其次,是IE根本不知道IT要干多少活才能出來他們想要的功能,IE覺得一眼看到底的功能,在IT那邊需要很多步驟才能干出來,需要多個人才能實現。
(2)兩化融合喊了十幾年沒有什么特別進展
? ? ? ?所謂“隔行如隔山”,規劃是想象,產品是實現,需要一點點做出來的,軟件產品這個東西來不得半點含糊,有點問題就會出現使用不暢的問題,紅領的軟件不暢都是靠信息部大量的軟件開發人員人為處理掉,然后一點點完善沉淀下來的,紅領的董事長張代理是有這個容忍度的(為什么能容忍呢,主要是因為不懂才敬畏),就是這個容忍度讓紅領通過信息化使他的C2M商業模式得以落地。
3、IT與業務的融合
業務人,懂技術就是要從業務到懂IT的邊界;
技術人,懂業務就是要從技術到懂企業管理。
(1)業務大部分都是甲方或使用者思維,我要什么,你就給什么,至于怎么實現我不管,外購和開發那是IT的事情,更別說關心啥架構和數據了。這和買設備和物料等是一樣的思維方式,是長期形成的。
(2)好多技術為什么現在越來越懂業務,無非就是為了落地,雙方是堅持己見,還是互相融合都向前走一步,由于現實都是技術背鍋,所以技術向前走了一步去學習業務了解業務,才出現了懂業務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多。
(3)業務架構師或業務分析師必須懂一部分技術架構,架構之間的映射關系是業務與技術雙方交流的基礎,這就跟管理也是類似,一級一級口頭傳達,下面怎么可能執行到位,而業務架構師或業務分析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業務設計思路準確地傳達給技術,技術做出來的東西怎么可能是業務想要的呢!
4、只有對IT價值的理解一致性的IT人和業務管理人,是市面上最稀缺的人才,也是企業最需要的人才,更是幫助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人才。
? ? ? ?數字化系統或APP出了什么問題,業務第一反應不會說是IT的問題,出什么問題,他知道去哪個系統或APP查找原因,然后通過系統數據找問題,找出數據出錯的邏輯關系在哪,然后再找技術人員,所以要搞好數字化轉型,必須深入數據處理邏輯,軟件歸根到底還是通過數據+邏輯或算法實現業務需求,所以工業互聯網也強調這些。
5、工程化
(1)IE同樣都是學工業工程,運用水平天差地別,有些工廠工業工程的運用非常初級,好多搞精益生產的人只做過一部分,甚至一部分也就僅限于生產制造環節,研發和工藝根本就沒接觸,而豐田生產方式是運用工業工程的卓越典范,所以TPS的社會影響力才高。
(2)軟件行業也一樣,大部分沒有工程的概念,都是用個現場框架寫寫代碼,軟件工程的運用水平也差距巨大,其實軟件工程的最先進的思想都能在工業工程有所體現和成熟運用,大道相通。
6、個人認為這些看不見的軟件工程才是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 ? ? ?搞業務的或精益的人如果都能了解一下軟件工程,應該內心就不會瞧不起IT這個行業了,更不會隨口說一句你們IT只是個工具而已。是繼續站在鄙視鏈兩端還是選擇融合?希望大家都能在孤獨的路上找到自己的知己。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IT与业务之间的鸿沟根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主机远程唤醒配置
- 下一篇: C# wpf编程CM框架快速入门项目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