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企业定制化人才”的自诉:“我不愿意,但却无可奈何”
這是頭哥侃碼的第214篇原創
幾個月前,我曾在大智慧時期的一位同事跟我聊微信,說自己所在的公司這兩年業務一直不溫不火,而且從19年底就逐漸縮減技術人員。
今年上半年又因為疫情的關系,公司干脆直接砍掉了剩余的三個技術部門,只保留運維團隊與少數幾個業務開發用于保障業務的基本運營。
我問他:“那你呢?”
他停頓了下,對我說:“我現在仍保留著Leader的職級,而且這幾輪動作都沒有波及到我,但眼睜睜瞧著身邊的同事紛紛離開,有的去創業,有的找到了更大的平臺,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你瞧,這番話里充滿了所謂的焦慮與無奈。
在我的印象中,他的個人能力并不算出眾,情商也不算太高,職場風格也更偏 “聽領導話”、“遇事隨大流” 的類型。當年在大智慧的時候,之所以能夠坐上某團隊Leader的位置,實際上也是有很多運氣在里面的。
我心眼直,對著屏幕來了句:“什么滋味不滋味的,你簽賣身契了?如果感覺不行,走不就行了。”
停頓了十幾秒后,他似乎也來了精神,回復我說:“有道理!船到橋頭自然直,明天我就把簡歷砸出去,加油!”
為了表示支持,我隨手給他回了一個單手握拳的表情。
就這樣,這次微聊就這樣草草的結束了。
但就在上周末的晚上,他又在微信上找我,好像是找工作上遇到了些麻煩。
“曄倞,你能想象嗎?”
“像我這種在技術領域混了十幾年的老鳥,沒想到出了公司,竟然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
你看這段話,有聞到什么味道嗎?是的,這是自負的味道,一種大多數職場 “老司機”?都會散發的味道。
我,有的時候也會這樣。
他接著向我吐槽,說本來覺得按自己的能力和資歷,找份薪資差不多的崗位應該不是很難,所以信心滿滿的投遞了幾十份簡歷,但沒想到幾乎都沒有回音。
過了幾周,他又在各大招聘網站上投了幾個資深開發的崗位,結果也只有接到一家乙方公司的面試通知。
沒辦法,去試試看吧。
在經歷了一番面試之后,這家公司雖然給他發了Offer,但薪資只能給他開到之前的60%。
他很氣憤,在現場死纏爛打的問人家為什么,最終人家給出了3點理由:
第一、雖然你經歷過很多業務場景,但無論是技術細節還是業務細節,你的表達都含糊不清,或者太浮于表面。
第二、雖然你們用了很多開源工具,但你似乎對這些技術的原理都不太清楚,甚至連一張稍微完整一些的拓撲圖都畫不出來。
這讓我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認為你應該脫離技術一線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
第三、面對跳槽想爭取更高的薪資,這無可厚非,但你的心態過于浮躁,而且對權力的欲望過于強烈。
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面試中,你不止一次的向我們詢問你入職后的 “職級”?與 “管轄團隊規模”?的相關問題,但有關你職責范圍以內的相關問題,你卻一個都沒問。
說到這,我忙打斷他:“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是去找工作的,還是去當祖宗的?啥都不懂,還要價那么高,你還有了理了?”
聽完我這句話,他還不樂意了,忙說:“你別胡說八道,我也是有苦衷的。”
▌苦衷1:老板“逼”我走純管理的路線,這怪我嗎?
他上來第一句話就說:“我知道,只要談到技術細節你就來勁,我看過你去年寫的那篇 #“我是技術總監,你干嘛總問我技術細節?”#。”
說完這句話,他立即補了一句:“說實話,雖然我對你文章里的觀點很認同,但實踐起來可能并不容易。”
我剛想反駁他來著,卻看到電腦屏幕上一大波連珠炮似的話語已經沖我砸了過來。
他說,你的意思我明白,技術經理也好,團隊長也罷,坦率的講,很多都是從高級程序員開始分化而來的,天生就對技術細節充滿著熱情,所以有一部分同學選擇繼續專研技術,往縱向發展,而另一部分同學則會因為公司的需要轉向管理這條路。
在一些稍微大一點的公司,的確是會把管理(M)與專業(P)分開,但還是有不少小公司為了省事,把這個職級統稱為 “經理”?或 “Leader”。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很多人的遭遇和我一樣,之所以拋棄技術走上純管理的路,其實是經歷了一個轉折點的。
而這個轉折點,多數是被老板逼的。
被逼的?啥情況?我有點懵逼。
他接著說,以我老板為例,他就不允許我去研究技術實現細節,希望我把精力和時間放在培養后備技術人才,和做好團隊管理工作上。
記得有一次周末,因為下周有個重要版本要發布,我害怕出問題,所以一大早就自己跑來公司對代碼進行Review。
接近中午的時候,我老板領著包走進辦公區域,正巧看到我的屏幕上滿是代碼片段,走過來對我說:“小張,你在干嘛?”
“啊?我在給團隊做CodeReview,這個版本下周要上線,我有些不太放心。”
老板聽完似乎不太高興,提高了嗓門說:“CodeReview?給你團隊配的資深工程師呢?他們為什么不來?公司招你來是來看代碼的嗎?如果技術的事都需要團隊長來干的話,那還花那么多錢招工程師干嘛呢?……”
說完這些,老板還來了句總結陳詞:“作為一名管理者,應該多考慮A/B崗、梯隊與人才儲備的建設問題,并把自己團隊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而不是一個人傻傻的盯著電腦讀代碼,明白嗎?”
他說到這,我不僅笑的前仰后合,還調侃他:“你這人太木了,看到老板來了,應該迅速把屏幕切換到PPT上去呀,這樣估計你老板過來就會夸你了。”
他發了個捂臉苦笑的表情,然后說:“有道理……”
我接著上面話,繼續說:“不過,你這老板太奇葩了吧?有病吧?你不抽他?”
他又發了個嘆氣的表情,然后說:“抽他?別逗了,我倆孩子,還有幾百萬的貸款,我不敢……”
我繼續問他:“后來呢?”
后來?經歷過這一遭之后,我每天只干三件事。
第一是寫PPT。
第二是舉著培養新人的旗幟,今天找張三談話,明天找李四談話。
第三是跟著老板后面順風接屁,老板喜歡什么,我就說什么。
就這樣,三年時間一閃而過,我的技術能力越來越弱,但寫PPT的能力卻越來越強,而且哄老板高興的水平也直線上漲。
所以,當現在的我面對面試官的時候,無論是技術細節還是業務細節,你讓我畫個概念圖還行,但如果一旦觸碰到一些細節的時候,我還真的說不出來。
我翻了個白眼,忙問他:“你這算是在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嗎?為什么不在業余時間去充充電呢?”
他說:“可能是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作祟吧,而且年齡越來越大,一到周末就想休息,沒那份心思了。”
看完他說的話,面對屏幕的我真是哭笑不得。
現在看來,他面試的這家公司之所以壓他薪資,或許也是一個出于禮貌的權宜之計,知道他不會接受。
看著他的微信頭像,我微微的搖了搖頭。
在從業的這二十年里,我見過不少因 “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員工忠誠及穩定” 與 “個人職業發展所需的能力成長及技能” 之間不一致而引發的矛盾。
有的人,一氣之下果斷的選擇離開,隨后一腳踏入了某家創業公司,一展身手。
有的人,咽了口唾沫,忍氣吞聲的選擇留下,隨后跟著老板后面,你叫我咋樣就咋樣,你叫我變啥就變啥。
五年之后,前者的公司上市了,他名利雙收了,而后者呢?沒死,還活著呢。只不過他已經不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變成了老板定制化的 “模板小弟”。
哎……這都是命,沒啥說的。
就像我常說的,這輩子到底是誰成全了誰?還真不好說。
▌苦衷2:專業崗位分的太細,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懂
說完這些,他說自己頭痛,要去倒杯咖啡,讓我稍等下。
你看,很多人說工作燒腦,但我覺得相比之下,專心一意的吐槽,遠比工作更燒腦。
五分鐘后,他回來了,繼續說。
“照我說吧,這家公司的面試官是在故意找茬。”
我有些費解,問他為什么這么說?
他說:”現在專業崗位分的那么細,一個人怎么可能什么都懂呢?還拼命死盯著Redis的實現原理問,我哪懂啊?”
可能是這杯咖啡給了他無窮的動力,他越說越起勁。
他接著說,以他現在的團隊為例,如果一個前端需求,一般會把它分成Android、IOS和H5。
畢竟技術體系不一樣,所以通常會由三個工程師來承接。
另外,現在很多Java工程師,每天疲于奔命,干的最多的就是Ctrl+C/Ctrl+V,沒完沒了的實現各種業務邏輯,什么數據結構,算法,設計模式,雖然大學里都學過,但工作幾年之后統統都還給了老師。
我忙打斷他的話:“你這說法不對啊,這是基礎啊,難道不該牢記于心嗎?”
他發了個冷笑的表情,然后說:”基礎?牢記于心?狗屁才關心你的基礎。你沒聽過面試造導彈,工作擰螺絲的段子嗎?如果在實踐工作中沒用,或者無法得到鞏固,那肯定會忘記啊。“
我想了想也對,怪不得很多技術老鳥去面試后會吐槽,說是什么被一個菜鳥虐了,或是在某個基礎知識點上卡殼了,等等……
那為什么會這樣呢?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待久了,每天只是無腦的低頭干著自己手頭的工作,對其它部分完全不清楚,幾年之后,隔著一個團隊就好像隔著一個行業。但這也無可奈何,在現在的企業里,尤其是一些成天抄襲大企業模式的小企業,哪怕團隊規模才幾個人,他們也會把崗位分的特別細。
為什么?他們會說這叫術業有專攻,他們會說這叫提高效率,他們會說這叫人員離職風險均攤……
嗯,站在公司的角度,只要業務蒸蒸日上,只要工資照發,那這段話就怎么聽怎么有道理。
那么對個人呢?
這下可好,你就像一頭被拴在磨盤前的驢,每天習慣地猛足力氣拉磨,不管放的是小米、玉米、大豆、小麥,只管往前走就是了。
一年又一年,這頭驢低頭拉磨,養成了踏實認真的習慣。
每到年終考核,主人只需要給這頭驢常常戴上大紅花,加點好吃的飼料,再讓他在臺子上走一圈,也就行了。
怎么樣?是不是特別形象?
所以這也直接導致了,如果哪一天這頭驢突然想明白了,試圖跑到外面去面試,結果面試官問你:“你之前是做自動化運維的產品,那設備的告警是怎么采集的,你能寫具體的腳本嗎? ”
你說:“告警采集是另一個同事負責的。”
面試官又問:“你說你們有通過zabbix監控來做,那么你可以完成zabbix的搭建嗎?”
你說:“這個是另外一個同事負責的,要不我給他打個電話問問?”
面試官:“………………”
沒辦法,只能低著頭,灰溜溜的跑回來繼續拉磨。
沒事,拉唄,給飼料就行,拉到哪天算哪天。
說白了,任何一家公司為了提高效率、多賺錢,所以必然會走向專業化分工。把一個工作切成很多塊,每個人都終日重復其中某一塊,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和對人的依賴。
公司的團隊規模越大,這種現象就越明顯,但這對人才是災難性的。
因為你在大企業里可能成為了一個人才,但是,是企業定制化人才,被體制化了。
就像一顆螺絲釘,尺寸和材質只能用在某一個地方,挪到別處去,根本用不上。
說完這些,我抬頭一看掛在墻上的鐘,我靠,快00點了。
我跟他示意,要不今天就聊到這,我明天一早還要去健身房訓練。
在下線之前,他先是對我的聆聽表示感謝,然后說:“我曾在網上看到過一篇文章,叫 ‘30歲,終于發現自己成了企業定制化人才’。”
“說心里話,在進這家公司的第二年,我就已經發現跟你談到的這些問題,但因為性格、運氣和惰性的驅使。”
我不愿意,但卻無可奈何。
“現在33歲了,我感覺自己處于一個半失業的狀態,每當想起都內心發慌。雖然不至于餓死,但是再過5年呢?”
“好了,不打擾你了,感謝你今天聽我吐槽,下次再聊。”
說完,他下線了,我也洗洗睡了。
……
躺在床上,我看著天花板,想想也是,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看看我們從事的這個領域,有多少人不僅從來沒想過自己要什么?該做一個怎么樣的人?又對什么感興趣?對待自己的工作,就像飄在小溪中的竹筏,只是一味地毫不費力地順流而下。
飄到哪里算哪里,你想把我定制成什么樣,我就是什么樣,只要你給我吃口飯就行。
什么將來,什么今后,到時候再說唄,反正死不了就行。
還記得我寫的那篇 #沒有目標的職業生涯就像在流浪,是死是活都交給老天爺了#?
嗯,有點道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名“企业定制化人才”的自诉:“我不愿意,但却无可奈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高效掌握新技能的「树型思维」
- 下一篇: 排坑 | Exceptionles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