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靠技术吃饭,现在却非要出来当编剧!
這是頭哥侃碼的第199篇原創
前不久,有位讀者深夜時在后臺留言說:“我在某技術大會現場聽過你的分享。”
“說實話,第一次見你,真的很難想象一幅猛男外表的人竟然會有這樣的經歷和談吐,這兩點讓我很欽佩。”
這還不算完,他接著說:“我是在那次大會后,開始關注了你的公眾號的。看了你不少的文章,雖然能從字里行間中感受到你的那種獨特魅力,但干癟的文字畢竟是蒼白的,不如現場的視覺沖擊來的那么直接。”
“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見面,并一起交流經驗,望一切順利……”
看完這段話,我頓時覺得一陣尷尬,真不知道這算是在夸我,還是在損我。
沒多想,直接回了一句:“感謝關注。想要見面不必去技術大會,畢竟門票不便宜,可關注我的視頻號,天天可以見面。”
1
的確,就像這位讀者說的那樣。
雖然文字更具有持久性,更便于信息沉淀,但文字這種形式的表達門檻相對較高,比如你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礎,或是獨到的書寫特性,能表達描述敘述所要傳達的信息與思想。
也就是說,你要想多角度地描述某一件事,是需要閱讀者的個人理解或感悟來配合的。
因為文字畢竟無法表現出所有畫面,如果你的文字想要給人帶來啟示和幫助,那就必須給人有更深遠的影響或是更大的想象空間。
另外,這種 “快餐式” 的文字形態,對大部分的公眾號來說,想要達到這樣的高度還是比較困難的。
但視頻就不同了,雖然不像面對面那樣直接,但能夠直觀的表達出來,節約了用戶思考的時間,而且相對于文字,視頻更接近事實的真相,能夠迅速了解一些信息,這些都不是文字可以說清楚的。
也就是說,如果想通過一些段子(或故事)來表達某個觀點,視頻一定更直觀,更清楚,更全面地表現自己。
在我看來,這兩者的區別等同于相聲和小品。
相聲就像文字,一種單純的藝術表達,以口頭語言為主的藝術形式,內容、題材和場景都靠一張嘴。
小品就像視頻,一種多元化的藝術表達,結合道具、燈光、舞臺等一系列的綜合表演形式。
2
說的太枯燥?廢話不多說,先給大家看看我最近與團隊小伙伴一起拍的職場搞笑內容。
第一個:邊工作邊聽耳機,把測試庫和生產庫搞錯了
第二個:有一種工傷叫 “過勞肥”,需要重視健康
第三個:程序員與產品經理的矛盾一直存在
每周三的午休或下班后,我會和團隊小伙伴們把一些工作中遇到的趣事拍成幾十秒的小視頻,在編輯之后把它們放到視頻號上去。
這樣做,不既能提升團隊氛圍,還能增添凝聚力。
好了,還有一些最新的就不一一發了,大家感興趣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后就可以看了。
3
在開通視頻號的兩個月里,我已經發布了 40 多個視頻,其中有 3 個視頻的播放量超過2萬次。
第一個,通過搞笑和反轉的手法,告訴大家執行力的重要性
第二個,蹭了一下 “健身房男人是渣男” 的熱點
第三個,繼續在發型上做文章,算是一次操作過程
看完這三個視頻的數據,我驚奇的發現三個共同點。
第一,時間都不太長,基本在45秒以內
第二,內容有趣、搞笑,但卻與日常點滴相關
第三,雖然話不多,但場景帶入感比較強
相比之下,我曾拍過4集 #職場技巧系列#,手法是用攝像頭對著自己,正兒八經的講述一些與面試暗坑、認知偏差與溝通陷阱的視頻,但播放量又如何呢?
除了第一個播放量在3000+以上,其他的都在500以下。
熟悉頭哥侃碼的老鐵們都知道,我不喜歡追熱點,無論是公眾號還是知識星球,一直努力多寫一些能夠經受時間考驗且對大家有啟發或幫助的文章。
即使寫一段親身經歷,文章結尾也會羅列出基于自身的總結。
不可否認,我不僅是一個喜歡折騰的人,而且喜歡用多元化的視角看世界,或搗騰一些新鮮事物。
現在的微信視頻號還處于內測階段,我感覺它的推薦方式并不是完全依賴于算法,應該是通過微信社交關系來進行推薦的,大概是 “你看了我的視頻點贊之后,你的朋友也會被推送這則視頻”。
今后會不會進一步優化?會不會有什么調整?拭目以待吧。
好了,就聊到這。
我會繼續在視頻號里拍一些幽默、詼諧且值得思考的原創視頻,分享一些職場有趣的段子。
如果你也感興趣,歡迎掃碼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明明可以靠技术吃饭,现在却非要出来当编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壹刊】Azure AD 保护的 ASP
- 下一篇: PowerBIDeskTop报表元数据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