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估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這里是Z哥的個人公眾號
每周五11:45 按時送達
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121」篇原創敬上
上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 10倍程序員》發出后,有人給讀者給我留言說,讓我寫一寫「如何評估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就趁熱打鐵繼續把這個話題給寫了。
先來想象一個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的場景。
假如現在有一個未知的、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擺在你面前,然后你可以從你認識的人里找一個搭檔來共同完成,這個時候你腦子里第一個浮現出來的是誰?
我想,能出現在你腦海里的這個人必然在你心目中有一個特別的標簽——「靠譜」。被貼上這個標簽的人往往就是你身邊解決問題能力最強的人。
人都是喜歡確定性的事物的。特別是當你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事情的時候,能有一個給你帶來更多確定性的人與你搭檔,自然是每個人所最期待的。
因此,這樣的人在職場上往往升遷很快。哪怕沒有升遷,他們的個人影響力也會很大,具有不小的話語權。
那么,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哪呢?
其實也沒什么大的不同,大家所走的“路線”都是一樣的。區別在于,這部分人在這條路上不斷向前,而其他人可能早早的就停下腳步了。
這條大家都一樣的“路線”就是——「教育」的過程。
/01 給目標,給方式/
最開始,我們都無法獨立解決問題,只能是模仿著去解決問題,需要別人手把手教。
比如,4+5=9這個簡單的算術,大人會通過掰手指數數的方式來教你,4該怎么用手指表示,加上另一個數字怎么表示。然后你以后就會按照這種方式運用到十以內的加法運算中。
/02 給目標,給范圍/
等我們有了很多“方式”的知識儲備之后,教育的導向會慢慢變成不直接給你方式,只給一個范圍。
比如,給你一個三角形,讓你算出他的面積。但是你知道計算三角形面積相關的定理和公式有不少,得從中找出最適合的才能高效的答題。(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勾股定理、……)
/03 只給目標/
再往后,當你掌握了在一定的范圍內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教育的導向慢慢會變成只給你一個目標,其他啥都不給,你自己想辦法解決。
比如,大學時期的論文,就給你一個課題,怎么去研究、去得到這個課題的結論,沒有人手把手教你,也沒有人給你劃范圍。
這個階段是一個分水嶺,很多人會停留在第二階段,到不了這里。因為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的“提示”,需要你從自己的整個知識體系中找到一個目標或者問題的解決方案。能不能成功的關鍵取決于是不是耐得住寂寞,愿意不斷地從知識儲備中摸索各種方式、方法去嘗試,甚至是補充新的知識進來。
能真正踏入這個階段的人,在職場里很容易成為一個企業的中層,或者更高,必然是核心人員。
/04 什么都不給/
最后一個階段,沒有任何的提示。
「解決問題」的前提是得有一個「問題」。前面的三個階段,問題都是別人提供的,到了這個階段,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除此之外,與第三階段無異。
要做到這點講起來很雞湯,就是你得有主動性,有探索精神,有不斷尋求更優解的精神。
正如前一篇文章《解決問題的能力 > 10倍程序員》所說,問題其實就是「現狀與預期的差距」,而這兩點經常是由每個人的主觀判斷決定的。
所以,別人沒有看出問題的點,可能你就可以看出來。要做到這點這依賴兩個前置條件,
你得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看得懂現狀中的問題有哪些?導致這些問題的關鍵在哪?
你有意愿去主動發現問題。(想不想主動是每個人的自由)
不過,有的人可能只是想活的輕松自然一些,不愿意去主動發現,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能踏入這個階段的人,在職場中常位于企業高層,給其他幾個階段的人提出目的/問題的人往往就是他們。
以上的這個路線,就是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低到高的演進過程。
判斷一個人當前處于哪個階段,從他應對問題的方式上可以看出端倪。我稍做了一下分類,僅供你參考和探討。
如果一個人遇到問題經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么可以判斷他最多處于第二階段。因為一個問題的根源如果真的那么淺顯,也不會這么容易被解決,甚至是產生它。
如果一個人看似講的有理有據,但是經常很輕易的下結論,那么他不可能達到第三階段,但是比剛進入第二階段會好一些。
為什么不能達到第三階段呢?因為結論下的太輕易,往往意味著容易「以偏概全」的,憑借一些直覺在做判定。這樣的情況下,很難經常在可選擇范圍內選出最優解。
如果一個人會習慣于刨根問底,尋求根源、本質,便意味著他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這類人還會經常出現的表現是,一個問題,大家都聊完了、散伙了,他會自己回去會繼續研究。然后會拿他研究的結果自己來和你聊,最終你被他說服。
這樣的人在職場中真的很受歡迎和重用。因為問題在他們手里會越變越少,而且新的問題會越來越進入到細枝末節。
能達到這一階段的人往往也可以精準的提出好問題,而不是提一些無關痛癢甚至是不知所云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總能從大家習以為常的現狀中不斷地挖掘出問題來改進,那么他就屬于第四階段。但是這樣的人真的鳳毛麟角,百里挑一。
如果你在職場中會出現覺得好閑,沒事做的情況,那么意味著你至少還沒有達到這個階段。
因為問題是解決不完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當用一個新的事物解決一個老的問題之后,新的事物本身就會帶來新的問題。
對照一下自己的情況,看看當前處于哪個階段吧。如果希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看看我的上一篇文章《解決問題的能力 > 10倍程序員》,里面有分享我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方法。
好了,總結一下。
這篇呢,Z哥先分享了一個觀點:當一個人被評價為「靠譜」,其實就意味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但是他們走過的路,和其他人都一樣,完全符合「教育」在不同階段的思路,「給目標,給方式」、「給目標、給范圍」、「只給目標」、「什么都不給」。只是他們一直在向前,而其他人在半路就停下了。
隨后分享了通過一些常見的現象來判斷一個人當前處于哪個階段,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我們在社會上、在組織里,存在的意義就是來解決問題的。但是,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性。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所啟發。
推薦閱讀:
程序員與「中臺」的愛恨交錯
認知的高度 = 人生的高度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如果你有關于軟件架構、分布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可以試試點擊「閱讀原文」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评估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使用ASP.NET Core 3.x 构
 - 下一篇: Dapr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