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专注,右手时间
大家好,我是Z哥。今天帶來的是一篇有感而發的隨筆,敬請品嘗~前兩天最火的事情莫過于WPS上市了。這個平時默默無聞、低調的可怕的產品一下子被捧上了天。我第一次接觸到WPS還比較晚,大約在2014年的樣子,當時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整個公司要求我們將原來的MS Office換到WPS進行辦公。當時還在想,WPS是什么啊?好用不?畢竟都用了這么多年都MS Office了。后來才發現是我多慮了,不但操作上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學習就能適應,而且相比當時的Office 2013系列,WPS的響應速度明顯快出一截。不過,功能相對會少一些。最近看了一些報道WPS過去這31年背后的紀實文章,發現這家企業就是借助時間的力量走到的這一步。這么多年就專注做一件事,打磨WPS辦公套件。截止到目前,它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47.3%,雖然沒有什么爆發式的增長,但是十幾年熬下來,距離MS Office的差距在越來越小。
tips:47.3%的占用率,是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辦公軟件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與金山辦公的招股書推算得出。所謂與時間做朋友,就是如此吧。但是,可能對一部分人來說,時間不是朋友而是敵人。因為,我們總是在感嘆“時間不夠啊”、“來不及了”、“我太忙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把時間當作匆匆的過客,擁有的時候不珍惜,逝去了也毫無察覺。2003年,斯蒂文·赫爾提出「時間商(Time Quotient)」的概念,就是你對待自己時間的態度,對待別人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用經濟學里的「機會成本」概念可以更好地解釋時間商的意義。
機會成本: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維基百科比如,同樣是1個小時的時間,你可以選擇健身,可以選擇刷抖音,也可以選擇寫作。假設健身對你的價值為8,刷抖音的價值為3,寫作的價值為10。那么你選擇健身或者刷抖音的機會成本就是10,而選擇寫作的機會成本是8。機會成本越小,同時也意味著你做出的是收益最大化的選擇。「時間商」高的人,總是會選擇那些收益更大,機會成本更小的事情去做,而不是“順其自然”。因為他們深知時間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逆」。另外,機會成本的高低是因人而異的,對別人來說是高收益的事情,對你卻不一定,但是如果你不仔細考慮考慮會出現「看上去很忙,但是徒勞無功」的情況。我身邊的確也有這樣的人陷入誤區而不自知。
在每個周日,我會將“長期事項”看板中的事項進行回顧,重新整理歸屬,并且將其中的一部分事項「細化」到“每日事項”看板中具體周幾,作為下一周的計劃。當然了,如果“每日事項”看板中有需繼續的事項也會一并重新調整,重新考慮放到周幾合適。我自己用這個工具用了差不多2年,覺得現在做事有一種了然于胸的感覺,不會怕忘記什么事。它還有很多小功能也很好用,標簽、清單、附件、到期日等等,會讓你對時間管理更加的井井有條。其實之前也推薦過不少身邊的人使用這個工具,有個別人反饋說在國內使用有時候會卡慢。這個大家試試吧,我自己用著倒沒出現什么卡慢,還挺順暢的。其實「時間商」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體現,「延遲滿足」。就像小時候,你是選擇先打一局游戲再寫作業?還是寫完作業后打兩局游戲?不知道你會怎么選呢?就像這里我推薦你這個工具,它肯定有一個學習成本在里面,你是愿意先痛苦一下再輕松,還是繼續當下的時間管理方式呢?(甚至可能并沒有做什么時間管理……)好了,還是總結一下。通過金山的例子,讓我想到了我們要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以及它所發揮的作用,與時間做朋友。這其實也是在提高自己的「時間商」。培養提高自己的「時間商」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時間管理,好的工具可以讓這事事半功倍。所以,我分享了我自己使用2年的一款工具Trello給你,親測好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tips:47.3%的占用率,是根據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辦公軟件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風險研究報告》與金山辦公的招股書推算得出。所謂與時間做朋友,就是如此吧。但是,可能對一部分人來說,時間不是朋友而是敵人。因為,我們總是在感嘆“時間不夠啊”、“來不及了”、“我太忙了”。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把時間當作匆匆的過客,擁有的時候不珍惜,逝去了也毫無察覺。2003年,斯蒂文·赫爾提出「時間商(Time Quotient)」的概念,就是你對待自己時間的態度,對待別人時間的態度,以及運用時間創造價值的能力。用經濟學里的「機會成本」概念可以更好地解釋時間商的意義。
機會成本: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維基百科比如,同樣是1個小時的時間,你可以選擇健身,可以選擇刷抖音,也可以選擇寫作。假設健身對你的價值為8,刷抖音的價值為3,寫作的價值為10。那么你選擇健身或者刷抖音的機會成本就是10,而選擇寫作的機會成本是8。機會成本越小,同時也意味著你做出的是收益最大化的選擇。「時間商」高的人,總是會選擇那些收益更大,機會成本更小的事情去做,而不是“順其自然”。因為他們深知時間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逆」。另外,機會成本的高低是因人而異的,對別人來說是高收益的事情,對你卻不一定,但是如果你不仔細考慮考慮會出現「看上去很忙,但是徒勞無功」的情況。我身邊的確也有這樣的人陷入誤區而不自知。
身邊某個朋友在健身,看著最近明顯瘦了,你也想去健身。
身邊某個朋友在準備考PMP,你也想去考。
……
確定做什么?這就是在做「機會成本」的選擇,找到那些高收益的事情。
怎么做?這就是考慮如何將時間價值最大化,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在什么時候做。
即將要做的事情。顧名思義,接下去馬上要做的一些事就放在這里。從時間這個維度來看,這個列表是4個列表中最緊急的。
跟進的事情。這里主要放一些,不是自己親自做,但是需要去跟進、了解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件事。為什么會有這一項呢?我得好好說說。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值得花很長的時間是去做的,比如,自己的人生目標、企業的使命這樣的。對于這樣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只是停留在嘴上說說或者想想,這里的問題就在于沒有持續發力。所以,我單獨將最重要的一件事列出來了,也是為了讓自己可以不斷地去思考這個事情,不斷將接觸到的新的事物與這個最重要的事情進行摩擦,看看有沒有新的想法產生。如果有可執行的想法,則轉到其他的列表中去執行。
準備要做的事情。這里主要是放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不多說了。
在每個周日,我會將“長期事項”看板中的事項進行回顧,重新整理歸屬,并且將其中的一部分事項「細化」到“每日事項”看板中具體周幾,作為下一周的計劃。當然了,如果“每日事項”看板中有需繼續的事項也會一并重新調整,重新考慮放到周幾合適。我自己用這個工具用了差不多2年,覺得現在做事有一種了然于胸的感覺,不會怕忘記什么事。它還有很多小功能也很好用,標簽、清單、附件、到期日等等,會讓你對時間管理更加的井井有條。其實之前也推薦過不少身邊的人使用這個工具,有個別人反饋說在國內使用有時候會卡慢。這個大家試試吧,我自己用著倒沒出現什么卡慢,還挺順暢的。其實「時間商」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體現,「延遲滿足」。就像小時候,你是選擇先打一局游戲再寫作業?還是寫完作業后打兩局游戲?不知道你會怎么選呢?就像這里我推薦你這個工具,它肯定有一個學習成本在里面,你是愿意先痛苦一下再輕松,還是繼續當下的時間管理方式呢?(甚至可能并沒有做什么時間管理……)好了,還是總結一下。通過金山的例子,讓我想到了我們要意識到時間的存在以及它所發揮的作用,與時間做朋友。這其實也是在提高自己的「時間商」。培養提高自己的「時間商」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時間管理,好的工具可以讓這事事半功倍。所以,我分享了我自己使用2年的一款工具Trello給你,親測好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程序員與「中臺」的愛恨交錯
「向上管理」實踐指南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如果你有關于軟件架構、分布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總結
- 上一篇: 未雨绸缪 | 一文简介 Azure Fr
- 下一篇: 说说开源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