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带来的不止是开源,还有折叠的认知
▲截圖來自于招聘網站
在這些眼花繚亂、層出不窮、天花亂墜的技術、框架給我們帶來便利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被折疊”的技術世界。“折疊”是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
“折疊”的含義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把物體的一部分折過來與另一部分挨在一起。好處就是可以讓一個原本不可控的、復雜的事物通過“折疊”變成一個更可控的、簡單的事物。比如,一張一百平米的海報不好搬運。但是把它折疊起來就好搬運了。
治病的過程需要很多種藥材,并且要將這些藥材按照指定比例進行搭配。還要煎煮等等。不可能所有的病人在任何時期都有這種條件,所以「藥丸」的好處就出來了,隨時隨地可以吃。
……
對于開源技術,從人性的角度來,有現成的“輪子”擺在那,為啥還要自己苦哈哈的重復造“輪子”呢?有捷徑不走,不是傻么。是的沒錯,這很符合人之常情。而且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底層邏輯。
把「認知」也折疊了
但是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性,“折疊”有什么負面的作用呢?最容易察覺的一點就是一個事物變得更加的不容易真正了解,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認知」也被折疊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認知折疊」。舉個例子。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被發明于1946年,占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假象一下當時的發明者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穿越到現在,看到我們拿著的錢包大小的手機,而它的算力是他們發明的計算機的百萬倍。這其中被折疊的認知可不是用一個“amazing”就能表達的。
這個與程序員們很熟悉的軟件測試領域中的“黑盒”概念類似,一個軟件里面具體是什么情況,代碼邏輯是怎么處理的,完全不知道。
這其實是一種失控的狀態。但是由于被折疊后的事物讓我們具有更好的舒適感,所以這種失控感其實是大部分被掩蓋掉了,讓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逐漸失控。
一直這樣下去會產生什么結果
長期以往,就會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的局限。除了用某個技術來實現某個功能,不會其它的實現方式了。比如,用慣了ORM框架,手寫SQL都退化了,甚至不會了。除了用某個工具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會其它的方式了。比如,習慣了用圖釘來粘貼一些公告,想不到用透明膠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更嚴重的甚至會淪為“有心人”的“工具”。比如,某些搶票工具。不管是火車票、演唱會門票還是什么票,你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自動搶票工具,其實里面除了“折疊”了自動搶票,可能還“折疊” 了數據自動上傳到作者服務器的功能。這些“被折疊”的東西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像是那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小猴子。三個破局的辦法
即然“折疊”是對復雜性的封裝,那么應對它的方式自然是往“展開”的思路來走。
只有這樣,你才能更了解眼前的這個“被折疊”的事物。
那么有什么“展開”的辦法呢?下面Z哥分享你幾個我認為的要點。
01??多一分敬畏
要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被高度折疊的社會里,多一些敬畏之心,不要覺得什么事物都很簡單。
哪怕是你看著非常不起眼的一支鉛筆。但它的原料很復雜,要把木材、油漆、石墨、黏土、石蠟、黃銅、橡皮、硫化鎘等原材料統一起來,并且制作過程中的所有生產工藝流程,也得全部統一起來,才能組成一支鉛筆。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這是一個心態問題,只能靠自己刻意練習去調整自己的心態。
02??可以不了解how,但是得了解why
可以不了解how,但是得了解why。不用事無巨細的將每個事物真的分析的那么徹底。但你至少得知道這個事物產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比如,你不用真的去100%的啃某個框架源碼,但是你至少得至少這個框架為什么會出現,為什么會這么多人用?它“折疊”了什么進去?以及這些“折疊”的東西對你未來的可控性是不是有影響?如果有影響的話,未來能不能hold住它,消除其中的不確定性?
這些一連串的思考之后,眼前這個事物的“折疊程度”就會降低,你對它的理解和掌控力會超過大部分人。
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這個道理。這個現象、事物的完整的過程是什么沒那么重要,更重要是它的本質、目的是什么。
03? 獲取高質量的外部信息
如果要徹底“展開”的話,必然離不開外部信息的幫助。這個時候一定要找權威的信息。
正如之前所說,因為信息本身也是一個“被折疊”后的產物。如果你找到的信息不夠靠譜。那么不但無法“展開”,反而會“折”的更深。
權威性主要看渠道。不同渠道公開的信息,背后是經由不同人和不同的處理機制而產生的。
信息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制造和過濾信息所花費的成本,花費的成本越高,這個信息的權威性自然就越好。
這個成本除了包括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之外,還有出品方的品牌、口碑等。
通用的高質量信息渠道,可以關注以下這些。如果你有什么其它的高質量通用信息的渠道,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給大家。
.gov.cn、.org域名的網站,這些都是政府/權威組織公開的信息。(政府信用背書,可信度最高)
論文。可以在中國知網、百度學術、谷歌學術上搜你要的信息。(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有口碑和知名度的媒體、大V博客。(個人品牌背書)
書。(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咨詢公司的分析報告。(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個人品牌背書)
Wikipedia不錯,特別是每個條目下面的一些引用地址,里面這些都是相對高權威的信息源。
不同的專業領域各自領域內的權威渠道,這個靠自己平時的收集。但是官方公開的信息總是應該優先考慮的,而不是第一選擇總是搜索引擎。
還有一點,如果可以,盡量使用英文搜索。為什么?看下整個互聯網中的內容語言比例。
▲數據來自w3techs.com
可以看到,英文內容占據著絕對優勢,并且占比還在持續走高。
如果你也有什么其它的有效辦法,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程序員就是“折疊者”
其實我們做程序員的,天然處在一個“折疊者”角色上。我們每天在做著各種「封裝」。但是我見過了太多程序員,遇到問題只會百度的。先不論被廣為吐槽的百度內容質量如何,就這單一的信息獲取方式實在是對不起程序員這個崗位應有的價值。對每個人來說,面對被高度折疊的社會,我們大致分布在四個階段中,逐步前進。第一個階段,完全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是一個“折疊”后的環境。第二個階段,直到遇到“障礙物”走不過去了,才意識到“折疊”的存在,被動的去想辦法“展開”。第三個階段,帶著“展開”的心,同時享受著折疊的便利。第四個階段,本身就是“折疊者”,能大道至簡那種。用吳伯凡老師的一句話來形容第四個階段最貼切不過。最高的認知不是為了“展示你的認知”,而恰恰是“將這種認知最大化隱藏”,直接呈現為一個非常平易、有親和力的日常友好化狀態。這既是做產品的邏輯,也是做人的邏輯。吳伯凡
總結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這篇Z哥和你闡述了我們所處的環境相比更早些年來說,是一個更大程度被折疊的社會。但是不要忽視了折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把我們的認知也折疊了。破局的辦法自然就是想辦法“展開”被折疊的認知。重要的三點是:
讓自己的心態多一分敬畏。
可以不了解how,但是得了解why。
獲取高質量的外部信息幫助“展開”。
推薦閱讀: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如果你有關于軟件架構、分布式系統、產品、運營的困惑
可以試試點擊「閱讀原文」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Github带来的不止是开源,还有折叠的认知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Bumblebee微服务网关之consu
- 下一篇: 自动给 Asp.Net Core A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