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多书都没觉得自己变强?试试我这“5年陈”的方法
這里是Z哥的個人公眾號
每周五早8點 按時送達
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76」篇原創敬上
4800字巨獻奉上
hi,大家好。三周過去了,上次教你的幾個「速讀」技巧練習的怎么樣了?
上周,已經有不少小伙們開始催我發這篇了。現在我來兌現諾言了:D
從效果角度來看,「速讀」更多追求的是“廣度”,并不考慮“深度”問題。而且,關鍵是它不適用于理科類書籍。
所以,這次再分享你幾個讓你的記憶效果“入木三分”的「精讀」技巧。當然了,這自然也適用于理科類的書。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有經歷過這樣的現象呢?
把一本書的目錄幾乎原封不動的整理成思維導圖的每個分支,然后將書上講到的每一句覺得有道理的話分別摘錄到這些分支上,包括數據公式、圖表之類的。
最終看完一本書的時候,一個密密麻麻超級大的思維導圖就誕生了,幾乎裝入了大半本書的文字,自己還心滿意足的認為這本書被你“榨干”了,收獲滿滿。
但是,如果你過段時間再看到這個導圖的時候,你會感覺好陌生……
心里的bgm是,這本書里有寫過這些?……
還有就是,參加了不少XX大會,聽了不少XX講座以及網絡課程。聽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筆記上記了一大堆東西,滿載而歸。
但后面也是一直放著吃灰,不知道怎么用起來。甚至都忘記了要整理到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上去……
我想,你作為一個求知欲爆棚的有志青年,應該或多或少有過上面的這些經歷吧。
為什么會這樣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是,沒認識到知識的形態是碎片化的。
上篇文章中提到過,記憶是存儲在「神經元」中的。而我們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多到大腦自己都不知道知識存放在哪。
人腦中,神經細胞約有860億個。
不論是何種神經元,皆可分成:接收區(receptive zone)、觸發區(trigger zone)、傳導區(conducting zone),和輸出區(output zone)。
維基百科860億個,并且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處理機制,與其它神經元進行協作。這是一個超級龐大的系統,估計現在整個世界上的軟件系統加起來都沒這么復雜。
所以,如果沒有找到一些規律、機制去加以利用的話,「學過 -> 忘記」、「屢學屢忘」會是一種常態……
我所理解的一個有效的規律就是,要讓知識流動起來,像水一樣。
雖無法讓每個知識游遍整個大腦,但讓它流經盡可能多的地方是要刻意去做的事。
為什么呢?其實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兩個概念,「遺忘曲線」和「馬太效應」。
一個知識存儲在你的大腦里后,如果你一直不去用它,那么與它建立連接的神經元也就越少,導致它越不容易被再次用起來,慢慢的,它在你大腦中的權重越來越低。
最終會和「遺忘曲線」所呈現的一樣,原先吸收的大量知識就留下了很小的一部分。
再引用一下《程序員的思維修煉》里的一段話。(RAM可以理解為計算機的內存)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記憶有些類似于閃存,它是通過具有實體暫留性的神經元來錄制。?
事實上,記憶由一個執行循環體主動維護著即便是在易失性靜態RAM中,只要加電數據就可維持。大腦沒有靜態RAM,而是具有動態RAM,RAM需要不斷刷新,?否則數據就會消失。這就是說,甚至連騎自行車也不是想當然可以做的事情。你可能忘掉一切。無論曾經有過多么痛苦或美好的經歷,你都可能丟失。 ?
因此,大腦不是軟件。軟件不會老化,不會退化。但是,大腦必須刷新,必須使用,否則就會丟失記憶。
程序員的思維修煉重點就是最后一句,大腦必須刷新,必須使用,否則就會丟失記憶。這和“讓知識流動起來”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你有的時候看書可能真的是在“看”書,看過算過。相當于一個“數據”在你的大腦里只寫入了一次,然后永遠沒有再刷新它了。
讀書的本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讀書的本質是什么。
看過奇葩說節目的估計有聽說過,我記得有一期激烈辯論過一個相關的話題。
讀書的本質其實就是將信息進行「內化」。
怎么內化呢?大致就這樣的一個過程。
大衛·庫伯也提出過一個類似的概念,「庫伯學習圈」:具體經驗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應用于實踐。
所以,只要在其中的這三個環節任意一個沒做好,就會影響讀書的效果。
沒有將文本變成有效的信息。
缺乏思維的參與,沒有將信息嵌入記憶里。
缺乏行動,沒能在實踐中鞏固知識。
但是內化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其實之前也聽不少學習達人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所以,相對的,學習的過程越舒服,效果越不好。
想想也是,小時候抄別人答案的時候,總覺得沒什么難的,看別人寫的好簡單哦。但每次輪到自己做的時候偏偏就是想不出。
長大了,從抄答案變成了抄目錄、抄書。看到的時候句句都認識,但是永遠想不起來用。最多模模糊糊記得“啊,這個內容好像在哪看過”,卻完全想不起來是什么了。
因此,想要脫離逐字逐句照搬的「字典式認知」,你得進行內化,而內化是痛苦的。
作為一位老程序員,這讓我又想到了一位程序員接手一個陌生項目時的兩個情景。
有的人直接看代碼來理解業務,有的人是照著文檔再看代碼來理解業務。最終的結果是,后者會上手更快,但往往前者在未來對項目的把控力更強。我認為原因就是前者的理解過程更痛苦。
明白了這個現象后,相信你應該也明白了為什么大多數人總在呼吁多寫文檔、多寫注釋。人嘛,總是習慣怎么輕松怎么來,也很正常。
其實也有專家做過這方面的試驗。
心理學家Rowland,2014 年發在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一篇研究中提到,他分析了331個關于記憶的實驗后,指出:記憶效果與提取信息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同時還闡述了在兩個不同維度下的強弱關系。
直接回憶(recall) 比做選擇題(recognition, 辨認記憶)更有用。
沒有任何線索的自由回憶(free recall) 比基于線索的回憶(cued recall, 比如說填空題)更有用。
所以,當我們通過讀書來學習,提升自己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一些壓力,倒逼自己更加“痛苦”一些。
所謂“傷的越深,記的越牢”,這么看來,學習不是往硬盤里“存”信息,更像是在木頭上“刻”信息。
那么,怎么才能“入木三分”?重點是找到正確的「思考」的方法。
要避開的四個誤區
先來聊聊需要避開的四個常見誤區。
有效思考不是簡單的照抄和重復。
可能你會說,重復也是在“刷新”大腦啊。的確如此,但是問題是知識沒有“流動”起來,一直在“原地打轉”。
重復、死記硬背,是一套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習方式。我想,你可能曾經還吐槽過這種教育現象,所以自己不應該踩進這個坑里去。這是你要避開的第一個誤區。
第二個誤區,不要止步于別人整理好的框架或者套路。
框架和套路雖好,但這終究是別人的思想結晶。按前面的說法,直接的「拿來主義」太舒服了,不夠痛苦。
停留在這個層面的話,你只是明白了「術」,并不是知「道」。最多只能依樣畫葫蘆,本質還是在照抄。
但是,借助別人的提煉好的精華,然后利用它以「從上往下」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來學習,可以幫助你更快的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架構。
第三個誤區,讀書并非一定要做思維導圖。
說來慚愧,這個坑我自己也踩了好多年。后來我才發現,思維導圖僅適用于「碎片化知識」的歸納整理,以及針對一個具體問題的發散性思考,并不是適用于作為讀書筆記。
因為當你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的時候,一邊是空空的、等待你填滿的思維導圖,另一邊是充滿海量信息的書,而且目錄結構都梳理好了。
所以,當你看到現成的東西已經擺在那了,你還能忍得住不復制黏貼或者摘抄一下?
第四個誤區,讀書重要的不是一字不落的讀完,也不是作者說了什么,而是闡述你自己的看法。
前者只會讓你停留在「信息」層面而無法轉化成「知識」,因為那些都不是“你的”,對你來說都是「二手信息」,你要做的是將他們變成你自己的「一手信息」。
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內化,內化怎么做呢?
你可以嘗試一下「三問一聯」的結構化拆解。
「三問」就問自己三個問題,有點像「哲學三問」。
它是什么(是誰)
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從哪里來)
有什么用(到哪里去)
「一聯」就是做一次聯想,聯想一下這個知識點能讓你想到什么與它能扯上一些關系的,在大腦中構建盡可能廣的“網絡”。
整個「三問一聯」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思考讓一個知識點的「前」、「后」脈絡更清晰,深入到它的本質。
然后,基于這個底層的本質,以「從下往上」的視角進行延伸、擴充。
最后,再以「從上往下」的視角進行二次提煉,看是不是能抽象出更多的邏輯和規律。
以上的過程就是在「內化」,也可以說是「網絡化」。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說,這個網絡狀的結構就是一個知識點在你大腦中所表現出的狀態。
避開了這四個誤區以及掌握了「三問一聯」之后,再分享幾個促進有效思考的技巧給你。
有效思考的正確打開方式
一個學習的過程就是三步:輸入 → 處理 → 輸出。
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盡可能將這個過程的損耗降到最低。
圍繞著這個思路,首當其沖要抓好源頭,控制「輸入」。怎么控制?
帶著問題閱讀。
前一篇中也提到過,如果你沒想到讀這本書的意義,索性不要翻開。
不要只是抱著「我要把它讀完」的心態,而是針對自己的問題有的放矢。避免被動的接收灌輸,而是主動的尋求自己需要的。
因為一本書中可能對你產生價值的點有很多,但是你沒必要,也不可能100%的抓全。
所以,與其浪費無意義的時間,不如專注于對你當前有用的知識。
夸張點說就是拿出你和人罵架時的狀態!當然了這里不是找茬,而是找有價值的信息。
如果你一時不知道怎么下手,我教你一個很取巧的辦法:把每個章節的標題改成問題,這個問題來源于你這個章節內容的猜測。
比如:
XXX有什么用?怎么用?
為什么XXX有效?
我認為XXX應該是XXX,是這樣嗎?
……
第二點,優化前面圖中的「處理」環節。這里的關鍵在上篇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下,就是學會集中在一段時間內閱讀同一領域的書籍,也就是「用主題去統攝內容」。
這里再多說一些細節,你可以在決定書籍閱讀順序的時候參照下面的三個思路:
由淺入深。這個就不多說了,步子邁得太大容易那啥……
順藤摸瓜。比如一本你覺得不錯的書,其中作者推薦的書肯定也不會太差。
橫向對比。任何一個事物都有不同的解讀角度,為了在眾多解讀中得出真正符合你自己認知的觀點,就需要擴展其它有相同或者類似知識點的書籍,特別是完全對立觀點的書。
第三點,優化「輸出」環節。也就是把學到的內容寫出來,跟別人分享,這樣才算完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其實這點更多的是為了鞏固「處理」環節所得到的結果。讓你以「從上往下」的視角再把知識打磨一下,做一做磨邊,去掉一些無用的東西。這樣才讓知識與你過去所積累的知識連接的更緊密。
這里再分享一個大殺器給你,「知識卡片」。我用的MarginNote軟件做知識卡片,卡片的內容結構大致是這樣。
借助這種工具,你不但可以做好「三問一聯」,還可以方便的在后續將相關的卡片做整合,進行更多維度的關聯的延伸。
最后一點,它并不在閱讀的途中做,但是特別重要,就是要不定期的觸發回想。
我的辦法是這樣的,將平時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盡量在腦海中搜索解釋的理由,以此將「辨認記憶」轉化「基于線索的回憶」,再逐步將「基于線索的回憶」轉化成「自由回憶」。
只要你愿意,任何時候可以進行這個練習,找機會試試吧。
總結
今天的內容密度很高,還是簡單總結一下。當然,更重要的是好好消化并實踐「精讀」。
這篇首先和你闡述了為什么學到的東西經常記不住的原因。
然后幫助你認識到了讀書的本質是什么。
隨后提醒你在讀書時一定要避開的四個誤區。
最后再送給你四點促進有效思考的方式。
希望你的有所啟發。
推薦文章:
什么技巧能「一日千里」?
我珍藏5年的10倍速閱讀法
原創不易,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就「在看」或者「分享」一下吧。鼓勵我的創作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读再多书都没觉得自己变强?试试我这“5年陈”的方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技术达人“创造营”官宣:Microsof
- 下一篇: C# 内存的理解 通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