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WWDC背后有什么深意?
從網上開到一篇分析蘋果WWDC背后深意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對于蘋果今年“無亮點”的WWDC大會作了一個總結,從開發者的角度,從整個蘋果公司的戰略角度去分析了這次蘋果WWDC大會的深意,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完全是正確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想法,卻是引人深思。(至少,小湯我想到了很多)。。。
所以這里,小湯把原文貼出來給大家分享一番,也從開發者的角度,對于其中的一點,發表些自己的淺見。覺得我說的不對的,就當我扯淡好了~反正平時和同事在一起的時候,偶爾也會扯扯淡的嘛~
原文:
一天下來,蘋果WWDC的信息就被淹沒了,顯得有些冷清。這與蘋果下半年硬件大會有明顯差異。
當然與主題有關。WWDC面向開發者,面向B;蘋果硬件更多面向大眾,當然更是面對媒體人。你該明白蘋果營銷的一部分秘密。
但不全如此。WWDC多年下來,規模不小,公眾反應一直比較淡。延伸一步,這么說吧,就是我們對蘋果創新的理解有種誤區:更多從硬件角度去考慮,忽視了操作系統、軟件、服務動向。
硬件創新確實容易被人感知,看得見摸得著。外觀、材料、核心元器件、配置、各種特色功能、技術參數,在多年IT知識普及下,一些普通公眾甚至也懂。
仔細體會,硬件領域的蘋果,在創新上,似乎一直活在公眾從0到1的思維里。如果未獲滿足,會立刻引來批判,往往就是“蘋果沒落啦”,“巔峰墜落啦”之類的話。如果有個明顯改觀,哪怕腎六只是變大一下,也會重新大獲追捧,賣個大好。
其實,真實的情況是,蘋果硬件再怎么變,也很難有革命性變化。這個你去關注一下富士康以及它的上游各種元器件企業、材料企業、設備企業的動向,就能感受到。你想再深入,就翻一下最新的材料化學、生物科技類雜志,許多前沿技術動向雖然很誘人,但體現在IT業商業進程里,距離實際商用還遙遙無期。
這個階段,硬件領域真正的劃時代變化。炒概念的倒是很多。硬件終端,在什么無邊框上爭論不休,是很滑稽且可悲的一幕。
我將這種局面稱為摩爾定律的魔咒期。硬件的創新已到瓶頸期。腎六的變化,更多就是尺寸變大而已。它是一種媚俗,當然也符合一定市場規律。要說顛覆式創新,它根本就沒有。
但你結合公眾每年對蘋果硬件的評價與追捧,就能體會到某種反差,腎六變大,這表面的創新,都很容易被當成從0到1的顛覆創新。
相反,就算WWDC上接連發布密集的系統與軟件創新信息,也難以喚起更多熱情。圍繞它的很多創新,很容易被歸于從1、2、3到100的微創新。昨夜今晨,它明明回答了截至現階段的一部分疑問。但依然被淹沒。
你時刻得明白,蘋果本質上是一家軟件與服務企業,如果它在這個領域的創新停滯,風險程度會遠高于硬件創新遲滯。
那么,我們就略微展開一下,先問一個問題,蘋果生態有什么風險?
你知道,它的核心在于操作系統為基礎的商業化平臺,匯聚了無數的創業者,無數的應用,通過高度掌控的硬件產業鏈,控制入口,直達最終消費者。
相比安卓生態,它集中管控,在供應鏈方面有非常強大的優勢,體現為品牌、口碑、品質、集約化、強大的流量變現能力。
但幾年過去,蘋果已經步入邊際效應遞減階段。無數的開發者開發的應用匯聚到一個平臺,但是這個平臺的分發能力已經達到極限。想想看,蘋果平臺上的應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哪里?就主要是iphone里。當ipad、iphone、ipod等全盛期,三管旗下,入口能效很高,但是目前產業成熟,市場已逐漸飽和,蘋果終端存量用戶龐大,加上競爭對手沖擊,目前出貨已經主要集中在iphone新品,看上去依然很高,但入口過于集中,已經意味它的分發能力將遭遇危機。
因為,手機這個入口,無論屏幕還是消費者日常消費行為,都覺得了海量的應用已經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獲得更高的變現率。因為,屏幕就那么大,消費者每天20小時高頻的應用,也就那么有限,蘋果平臺上的應用,如果不能創造新的出???#xff0c;將沉淀成為成本,不但無效,很多恐怕就成了垃圾。
蘋果對海量應用的分發能力,目前已經進入瓶頸期。
突破這個瓶頸的方法當然有:
一、繼續豐富移動終端的形態,擴充產品線,為應用與服務建立更多入口(其實變通說,更是出???#xff09;。
PC、ipad、iphone、ipod、apple watch、apple TV、盒子、路由器、娛樂中心等等,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智能終端,尤其是智能家居產業鏈,可穿戴設備之類。
二、以大數據、智能推送的方式重新激活海量的應用。讓它們高效地到達用戶。
三、開放運營,通過生態聯盟,將海量的應用引到其他平臺。
你能看到,蘋果確實在不斷拓展智能終端產品線。智能手表被視為一個新的增長點。但是,但我認為,它不可能超越蘋果手機出貨。
而且,終端形態不可能無限增多:一是品牌不可能無限細分;二是蘋果再牛,也不能保證涉入所有領域,每個細分都成爆款。如果蘋果未來還具有消費電子特征的話,手機始終都會是最核心的產品線。這意味著,蘋果將很難持續通過入口增加突破瓶頸;
昨夜今晨的WWDC,其實回答了這個問題。你能看到,蘋果前所未有地強調了智能推送,演講中至少提到6處。蘋果iOS 9、watch OS2強調最多。
為什么要如此強調?因為,它能激活海量的應用,從中精選、推送給用戶最需要的部分,并與日常生活應用場景關聯起來,直達線下,帶有服務驅動的O2O化特征。而且,智能推送,還具有營銷的功能。
這背后有大數據、搜索的力量作為支撐。無數的蘋果用戶,為它累積下巨量的數據信息。蘋果正在加速變現它的大數據價值。
這對于開發者來說,無疑是一扇新窗口。兩年多來,許多蘋果開發者抱怨,蘋果平臺的價值越來越弱,根本就賺不到什么錢。理論上,如果蘋果基于大數據的運營深有成效,開發者就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擔心因為自身營銷、商業化能力差異,應用最終沉淀為垃圾。
如果運營深有成效,蘋果當然能夠化解因為終端入口分發出現瓶頸的壓力。理論上,每個終端的用戶,不用再在平臺上,在海量應用里搜尋自己需要的部分。每部終端的應用,都根據用戶的使用行為、消費特點,構建起豐富的應用場景,能將無數的應用關聯起來,不再是過去的割裂。這也是大數據時代的場景化的方案營銷。
不止如此,WWDC上,蘋果還有一個新的動向,那就是正進一步走向開放,甚至開始跨出自家系統,嫁接安卓平臺。
其一、Apple music即將登陸安卓平臺,這對它來說,是一種的動作。這意味著:
1、蘋果極為重視流媒體服務,不惜開放運營,觸達更多用戶。只要能把控內容端,依靠強大的流量,依然可以獲得出色的變現。
也許,蘋果未必真能復制當年ipod的輝煌。但是,如你仔細觀察周圍,除了游戲,音樂也一直是最剛性的需求,能創造巨大的流量。而且,這個產業鏈能直接觸達線下,與音樂人、唱片公司、演藝、票務等許多鏈條關聯。這個與上面蘋果的大數據運營結合,一定會出現更豐富的商業機會。此外,隨著全球版權意識進一步提高,人們對音樂的消費,已逐步開始走出免費依賴期。
2、蘋果對安卓陣營的認知,并非零和心態。
這兩個陣營,一定會繼續并行。安卓的開放雖然充滿行業民主精神,但是過度、無節制的開放不可能造就出色的產業,水至清則無魚。事實上,幾年來,安卓陣營亂像叢生,它的平臺呈現矛盾:導致總量龐大的應用,分散到各家平臺上,不但效能有限,開發者還賺不到錢。安卓市場的創新過于依靠集體無意識的力量,造成巨大的浪費,傳導到下游的硬件產業鏈,已經出現環保問題。
其二、蘋果Swift 2開源,對iOS、OS X和Linux平臺都適用。仔細琢磨一下,未來,它是否能將安卓給OTT掉?
總之,蘋果已經在操作系統、軟件領域走出了自身封閉的體系,這里面透露出一種自信,那就是蘋果認為,互聯網時代,內容、應用即服務,未來,依靠這一環節,它同樣能夠撬動產業。
大膽想一下,未來,蘋果敢不敢開放硬件入口,即將自己操作系統以及許多軟件積累授權給更多有實力的終端品牌,從而走向真正的服務驅動模式?
這個問題,我3年前在微博里提出過。當然應該還很早。因為,蘋果的優勢就在于軟硬一體,匹配、優化出色。如果軟件硬件分離,市場將會出現低品質的方案,損害蘋果的口碑。但是,在一個硬件產業面臨摩爾定律魔咒的時期,硬件的軀殼相對成熟、穩定,也不是不可想象。
當然,蘋果是一家商業公司、上市企業,它有太多逐利的訴求。WWDC的效應,就是能在未來幾個月驅動全球硬件產業資源,朝著它定義的互聯網、軟件及服務的標準匯聚,最終在每年的下半年,形成一場硬件終端的消費狂歡。這一幕已經反復出現多年。
無論如何,昨夜今晨的蘋果WWDC,透露著這家巨頭在硬件領域遭遇瓶頸后,開始尋求軟件與系統創新的突破,并由后者形成更大的成長驅動力。
硬件領域的創新,容易被感知,人們總喜歡看得見的創新,往往忽視那些不容看見的創新,WWDC傳遞著后一種。
大眾對于創新,確實更愿意看到從0到1的顛覆性變革。尤其是中國這類市場。在我看來,這恰恰透露著一種不太健康的思維。因為,唯有那些產業浮夸、根本不具有掌控力的區域,才往往期望某個領域一鳴驚人,實際上,最后局面總是力有不逮。因為,商業創新與運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比賽。在中國,我們看到太多一代拳王,很快淪落下去。中國人不缺智慧,也不缺頭腦,缺的是持之以恒,堅韌不拔的精神。我們的產業原始創新燒,還常常經不住誘惑,太喜歡旁逸斜出了,很快就透支了有限的資源。
需要重新認識蘋果的創新路徑。入口硬件終端的創新,在我看來,不是蘋果革命的部分,甚至是沒有壁壘的部分。在這個領域,在這個時代,它不可能具備將中國華為、小米遠遠甩開的能力,甚至很難甩開3個月。事實上,兩年來,中國本地手機企業在硬件上甚至有超越蘋果的勢頭。這不是夸張。要知道,全球代工企業、物料企業就那么多,蘋果若單純依靠這個,它沒有護城河。
蘋果真正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軟的部分,在于它持之以恒的系統創新力量。庫克去年曾強調了蘋果微創新的意義。我認為,蘋果作為獨立生態系統,它在軟件與互聯網平臺上的靜悄悄、漸進式變革,比硬件的突變更具威懾力。就是說,微創新的蘋果,比革命的蘋果更可怕。
微創新絕不是縫縫補補的邊角料創新,而是一種系統化創新。沒有強大的微 創新平臺支撐,蘋果不可能具備如此縝密的力量,撬動整個產業鏈。
這個產業需要從0到1的突破,它確實能帶來巨大的解放。但是,過度夸大它,或者否定從1到2、3、4……100的微創新與迭代更新,會導致整個產業雞血橫飛,心態膨脹,缺少定力,不愿從事那些日復一日的苦逼活計,總想一夜暴富,充滿賭博心態。
這可能是庫克所能給蘋果貢獻的軟文化的價值。他的性格可能更適合硬件工業遭遇瓶頸、蘋果系統與軟件開始發力的周期。我記得去年,他以一份宣言宣布出柜時,說過一句話,就是他的性取向,能讓他看到許多人看不到的領域。在我眼中,中性化的庫克,確實迎合了一個中性化的互聯網時代,這是一個融合的時代,它更需要幕后的軟性的創新力量。
當然,庫克時代的蘋果,也很難避免過度迎合資本市場。
為了迎合投資人,2014年以來,蘋果使盡解數,不但從年初炒作到年尾,年中將股價1拆7,還落實600億美元股票回購,投資人一片狂歡。
如果要我說蘋果真正的風險,我認為就是這種為所謂投資人服務的趨勢,越來越露骨。當它演變過頭,它會超越國家意志,架空主權,完全為資本服務。蘋果富可敵國的現金儲備,基本屬于無效率,過去它基本不并購,研發投入遠低于微軟、IBM,靠著強大的模式以及海外有效的避稅游戲,簡直成了一個虛擬的國家。但這種為投資人綁架的格局一定會觸發國家、區域經濟體、其他產業組織的警惕,而競爭者當然也不會放過任何機會。蘋果的商業運營里,同樣隱含自己最危險的敵人。
對于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小湯我就不插嘴了,想來各位大牛,都是有著自己想法的人,小湯我就單純從開發者角度就swift2.0開源這件事,來大概扯一扯。
蘋果Swift 2開源,是否能將安卓給OUT掉?
蘋果Swift 2開源,對iOS、OS X和Linux平臺都適用。仔細琢磨一下,未來,它是否能將安卓給OUT掉?
實際上,作為一個戰斗在一線的開發者,在今年的春節過后,蘋果連續發布了Xcode6.1、6.2、6.3以及諸多beta版本,并推出了swift1.2后。
小湯我就早已知道,蘋果將要大力推動swift語言,并且還分享了一些swift開發的一些小知識,我也曾不止一次的和他人分享過我的這個觀點。
但是當初的觀點還是比較稚嫩,大家普遍認為,蘋果即便要大力推動swift開發,也不可能放棄以前使用Objective-C開發的程序,當然,這點我是認同的,OC和Swift混合開發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并且Xcode還能將Swift語言和OC語言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直接轉化。
但是,這不是重點!!!
重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通過蘋果這次的WWDC大會,Swift2.0的推出,Swift語言將要開源的消息的推出,Swift將對iOS,OS X和Linux進行很好的兼容消息的推出。我瞬間明白,我忽略了哪一點!!!
也許,蘋果想要搶占安卓市場!
如果,我是說如果,我能夠用Swift開發安卓程序,那么,以后作為移動開發者,終于不需要那么痛苦了,公司只需要招上一批Swift開發者,然后就可以既開發安卓設備,又開發iOS設備了。。。(掩面淚奔中…)
p.s.在這里,還是得告知廣大的安卓程序員一點,如果有一天,真的可以同時開發安卓和iOS了,你會發現,搞這個還是蠻燒錢的。。。畢竟,一整套的iOS設備是要以萬為單位的,不然現在iOS也不會比安卓工資高那么一點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苹果的WWDC背后有什么深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出现画面抖动_连续抖动20小时!虎门大桥
- 下一篇: 2020牛客多校第1场I-1 or 2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