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大城市,又多了一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上個月,“蘇州發布”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情 況 說 明》,起因是網傳“蘇州工業園區并入姑蘇區”的信息不實,并從官方角度詳細介紹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辟謠”來了!(圖:蘇州發布)▼
然而,《情 況 說 明》的信息量并不止于此,結尾一段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 ——“按照此次調整的統計口徑,以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來算,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為 512.51 萬人。”
這是近期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城鄉分類代碼進行更新的結果,將近三十歲的蘇州工業園區下轄的五個街道,上百萬人口被納入了主城區統計口徑,園區本身的識別碼也被從 71 更改為 76。
最后這段話可以說是重磅驚雷,依照這個新口徑,以 2020 年七普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計算,蘇州城區常住人口達到 512.51 萬人,突破了現行的“特大城市”500 萬城區常住人口標準線,具備了從 Ⅰ 型大城市晉位為特大城市的資格。
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突破 500 萬
具備晉位特大城市的資格 ▼
也就是說,“辟謠”似乎聲明出來一個特大城市,難怪一些讀者都在《情 況 說 明》這篇文章的下面“抖機靈”,頗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很有意思的評論區(圖:蘇州發布)▼
盡管這只是一次統計口徑的調整,但仍然引發了文化心理層面的重重漣漪;也的確有機會對蘇州乃至整個長三角城市發展的格局產生一些有趣的影響。
由農而工:新中國城市等級劃分標準進化
我國城市等級劃分標準的演化,與過去七十四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
1955 年,國家建委在《關于當前城市建設工作的情況和幾個問題的報告》提出了新中國較早一版的城市劃分標準。1958 年,我國開始實行城鄉分割的人口戶籍管理制度。1980 年,我國又參照聯合國標準,將人口超過 100 萬的城市規定為特大城市。1989 年,《城市規劃法》補充了以 20、50 萬為界定標準將城市劃分為大、中、小三級。
隨著城區規模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城市劃分標準也在不斷變化
蘇州主城區 1984-2022 變化圖 ▼
上述標準中的人口指標,采用的是市區非農業戶籍人口數,延續著人口與空間界限涇渭分明的管理思路。
但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入世以來,外向型經濟主導下的大規模人口流動,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的遍地開花以及配合經濟建設進行的撤縣撤鄉,在微觀上模糊了城區與郊區、非農人口與農業人口之間的界限,在宏觀上拉開了東-中-西的經濟發展與人口流入梯度。
胡煥庸線以東人口稠密
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
橫屏 ▼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如果繼續沿用 1989 年的標準,會發現 2010 年中國有特大城市 64 座、大城市 95 座,而在人口流入區與人口流出區也都存在廣泛的失真。
于是在 2014 年農業與非農戶籍的差別取消后,《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發布,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的新城市分級標準出臺。
最新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
(圖:中國政府網)▼
這樣一個新標準,除了將特大城市的人口門檻拉高到 500 萬,還將核算指標改為了“城區常住人口”,而其中的“城區”概念,源于 2008 年發布的《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
我國的地域在這個規定中被劃分為了犬牙交錯的城區、鎮區、鄉村三種大類,精確到村和社區這一級單元。“城區”的標準也非常明確,即“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所轄區域和其他區域”。
這項標準有效解決了不少城市“小馬拉大車”的情況
如常住人口達 940 萬的山東省濰坊市
僅有 26.8% 也就是 251 萬人生活在四個市轄區中
而濰坊中心城區的面積也并不大 ▼
如果將視角拉到鄉鎮和街道一級,可以近似理解為,市區下轄的鎮和鄉的居民會被剔除出這一標準,而縣級市的非城關鎮居民也將被剔除出這一標準。
這樣一個標準,對于擁有四大縣級市,千強鎮遍地的蘇州而言,仍不是一個友好的標準。而每一次代碼轉換,都將按照《城鄉劃分質量控制辦法》,經歷 8 個階段、20 個環節和 44 個關鍵節點,也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過程。
GDP 去年超過 5000 億元且高度城市化的昆山市
也被排除在了蘇州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統計口徑之外了
而是以昆山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統計口徑單列
雙面繡之魅:老蘇州與洋蘇州
蘇州地面上,老蘇州特指寒山鐘聲中的姑蘇古城。她曾經無比輝煌,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三個附郭縣的城市,也是吳地文脈所系,江南運河之始。
粉墻黛瓦的姑蘇古城
轉眼間被光鮮亮麗的蘇州工業園區取代
然而,在近代的大衰落之后,首先復蘇的卻是姑蘇城外,“張家港精神”與“昆山之路”從灘涂和水網中生長出來,各個屬縣狂飆突進。
于是,在蘇州這個地級市代管下,出現了五個擁有國家級開發區,主官均為副廳級,人事、財政、經濟管理權限與江蘇省及國家部委的聯系非常緊密的縣級市,撐起了蘇州的“五虎爭雄”時代。
現在蘇州的國家級開發區已經有 14 個了 ▼
這個時代的存在,使得蘇州的 1300 萬人口在整個地區的分布是相對均勻的,也是“散裝蘇州”城市擴張節奏和路徑中獨特性的根源所在。
而蘇州市區的主體,則是老吳縣市解體的產物:北為相城,南為吳中,西為虎丘,東方 —— 這片蘇州歷來沼澤地最為密集、民生最為艱難的土地上,誕生出了蘇州工業園區這個“洋蘇州”。
位于蘇州版圖 C 位的蘇州工業園區 ▼
1994 年,在整體墊高 70 公分之后,這塊緊貼滬寧鐵路與高速,而唯獨沒有大運河流過的位置,落地了中新兩國政府間的合作項目,也將蘇州市區發展的重心從西方挪向了東方。
但是,這個名為“園區”的板塊,卻從來都不是蘇州市的一個正式行政區劃,其黨工委、管委會系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其所轄的婁葑鄉、斜塘鎮、跨塘鎮、唯亭鎮、勝浦鎮土地,也是蘇州市政府從郊區和吳縣劃出直轄后,再轉交給工業園區管委會代管的。
截止 2022 年底
蘇州工業園區下轄 5 個街道:婁葑街道、斜塘街道、
唯亭街道、勝浦街道、金雞湖街道
而郊區和吳縣也早已成為了歷史 ▼
作為一個高規格合作項目,園區的發展當然不可謂不快。2009 年,環球 188 雙子塔封頂,蘇州城市天際線的最高點從城西移到城東;2015 年,東方之門封頂,其下的商業體被稱為“蘇州中心”;2018 年,國金中心封頂,一舉反超南京紫峰大廈成為江蘇第一高樓,以散裝著稱的蘇州也終于有了一個看上去最像市中心的市中心。
江蘇各城市普遍經濟實力強勁
蘇南第一高樓 PK 尤為激烈
連名字都很相似
不過,其身世中的那點小尷尬,卻導向了一個刻奇的場景:這片土地在“城區”范圍內外不斷搖擺,其上的常住人口,成為了“薛定諤”的城區人口。
2013 年以前,園區下轄的各居委會于國家統計局系統中掛在姑蘇區及原平江區目錄下,并被納入“城區”范圍,使用“111”代碼。2014 年,新的城市分級標準落地之年,國家統計局擬于代碼庫中增加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的代碼。
于是 2014-2016 年,園區下屬的各居委會從公開代碼庫中消失,直至 2017 年,園區歸來,并正式擁有了自己的統計區劃代碼,但其下屬的各居委會,卻轉而使用了“121”這個鎮區分類,直至此次再度修改口徑。
歷經多次統計區劃代碼變化
最新消息顯示,鎮中心區代碼 121 又改回了主城區的 111
(圖:蘇州發布)▼
好在,這次的回歸也并不是全無變化,伴隨著園區本身的發展,園區與姑蘇區一起,成為了蘇州市唯二的全域納入城區范圍進行統計的板塊。
大平原上,東方之門與北寺塔相峙而立,東眺而望滬海,西眺而接錫常。
東方之門與北寺塔遙相呼應
蘇南大城:悄然生長的新格局
這次的口徑變化對于蘇州而言,不單是對客觀情況的一個姍姍來遲的追認,更重要的是,如果新口徑下的城區人口達線能夠保持穩定,并在決策層及發改、住建、交通運輸等部門形成共識,則蘇州的城市發展也會受到切實影響。這在外向型經濟放緩,縣域經濟動能減弱的背景下尤其重要。
具備晉位特大城市的資格
對蘇州來說不僅意味著公共資源配置的轉變
還意味著蘇州或許可以享受獲批國家級都市圈
全國的城區常住人口數據,最新一版的來源為 2020 年七普數據,后續至今未再更新。但它本質上是一個波動數據,由此引發的各種“被踢出特大城市”的都市傳說也屢見不鮮,而這些守門員城市在重大區域、產業、交通規劃中的特大地位并不穩固。
雖然住建部從未發布過特大城市名單等相關數據,但是這并不代表住建部的相關數據對于城市規模評級的參考判斷上毫無參考價值,未來幾年的住建部年鑒數據以及當地更新的本級的城區常住人口數據,將是觀察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穩定性的一個重要窗口。
近些年寬松的落戶政策讓蘇州人口增長顯著
具備晉位特大城市的資格后,蘇州對人才的吸引力會更強
而在近一個時期,特大城市地位對于蘇州而言,在城市競爭中的防御意義要大過進攻意義。
于整個太湖平原的角度看,成功晉位之后,蘇州的城市能級將名正言順地僅次于上海,在上海都市圈內謀求形成一主一副的產業協同關系的騰挪空間增大,兩地于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關鍵產業鏈條的競爭上也就有望達成一個平衡,從而使蘇州保住產業轉型的成果,避免與上海尤其是其非核心板塊在招商領域刺刀見紅。
蘇州的去中心化發展導致了“散裝”蘇州的局面
而現在要做的就是讓蘇州內部抱緊一些
從江蘇省的層面來看,依照國家發改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的精神,蘇州在蘇錫常都市圈當中也將獲得中心話語權,結合蘇州市近年來對城西科教及產業資源的配置,在蘇南形成新的合作模式,保持省內經濟活力的可能性得以提升。
合作發展,交通先行
伴隨著蘇錫常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
軌道上的蘇錫常也在逐漸穩步推進
(橫屏 蘇錫常地區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圖)▼
而如果將視角落在蘇州城市空間內部,則城市等級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來自于《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與《“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兩個文件,在當前這個軌道交通建設審批節奏與城市開發節奏明顯放緩的時期,一個“特大城市”的身份對于蘇州繼續從容地拉開城市框架,保持住軌交開發與城市開發相互推動的建設風格,增強地區向心力大有裨益。
軌道交通線網已基本覆蓋蘇州主城區
連接昆山市的 11 號線也在今年 6 月份通車
(蘇州主城區軌道交通線網 圖:蘇州地鐵)▼
當然,成為特大城市也會為蘇州在如火如荼的搶人大戰中增添一些障礙,其寬松的落戶條件可能因為城市等級的變化而受到調整,與國家層面政策周期的共振也將明顯增強,為蘇州市民帶來一些小小的大城震撼。
成長的煩惱
小家碧玉的姑蘇已經是特大城市了
不過不要忘了,俯瞰蘇城,在市六區連片的燈火之中,仍隱藏著無數擁有良好基礎設施與交通條件,與城區無異的鄉鎮和城中村,其中不少位于吳江南三鎮、郭巷、木瀆、科技城等等吸納了大量常住人口的板塊,而這百萬人口和土地將以怎樣的節奏加入到蘇州城名義與實質上的擴張進程當中,或許是未來十年對城市智慧最為精妙的考驗。
參考資料:
-
[1]戚偉,劉盛和 & 金浩然.(2016).中國城市規模劃分新標準的適用性研究.地理科學進展 (01),47-56.
-
[2] 朱建華,戚偉 & 修春亮.(2019).中國城市市轄區的空間結構及演化機制.地理研究 (05),1003-1015.
-
[3]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
-
[4] 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
-
[5]“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
-
[6]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
-
[7] 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国内特大城市,又多了一个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三年半Java后端面试经历
- 下一篇: 一分钟理解Java公平锁与非公平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