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人际传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际传播理论范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計算機為中介的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成為人類越來越普遍的經驗。新技術深刻而全面地影響著人際傳播的模式,并成為人際關系建立、發展和維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對實踐過程的觀察和研究形成了人際傳播的新知識、新議題、新問題和新方法。尤其是,人們迅速而又廣泛地對社交網絡化技術的采納,正擴大著、積累著甚至修正著我們對這些新知識的理解。了解這些新知識、新議題無疑將為我們對中國人際傳播經驗展開本土化研究提供典范。
線索過濾理論
庫爾蘭和馬爾庫斯首創了“線索過濾”這一名詞來指稱CMC與面對面傳播的根本性差異。
社會在場理論強調,在提供更多的溫暖感和參與感等方面,CMC天生就不如面對面傳播。但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只有把在場概念分為遠程在場、共在和社會在場,才可以更好地揭示人們在不同的人際關系活動中為何使用不同的新媒介以及媒介使用的順序差異。而且,以照片、虛擬化身和視頻為特征的第二代CMC比第一代提供的在場感更強。其實,正是并只有傳播技術才為我們提供了在場與不在場之間做靈活選擇的可能性。
社會語境線索缺失理論認為,CMC阻礙了面對面互動中通過非語言行為所能傳達出的個性和規范行為等線索的傳遞,導致了傳播使用者變得去個體化、以自我為中心、抵制影響、難以勸服、不受約束、好戰、情緒消極。但反對者卻認為,CMC使用者會根據使用的媒介來調整自己的語言,以彌補非語言線索的缺失,從而產生不同的社會和人際效果——除了非人的、人際的,還有超人際效果。
媒介豐富度理論指出,“富媒介”經常被用于表示多模式或帶寬更高的媒介,也就是能支持多種語言線索和非語言線索系統的媒介(比如,面對面傳播最豐富);在信息情境的多義性與發送該信息的媒介的豐富度之間存在匹配關系:信息多義性越高,越要使用豐富度高的媒介,信息多義性低則只需要使用簡單的媒介,這樣的傳播最有效。有研究考察了個體在欺騙他人(謊言可被視作多義信息)時的媒介選擇傾向,發現面對新媒介的可記錄性等特征時,媒介豐富度理論解釋乏力。
信號理論解釋了社交網站在幫助觀察者評價他人在線表述的真實性方面的益處和潛能。即,如果你能夠接觸到互動對象社交網絡中的其他人,那么互動對象欺騙你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如果觀察者戳穿了互動對象的騙局,那么這一互動對象將受到社會制裁或懲罰。社交網站使用者對這些成本心知肚明,也就不會在簡介中做假了。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人际传播,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际传播理论范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360加速球不见了怎么办?360加速球怎
- 下一篇: 美图v6相机功能介绍(美图v6拍照遥控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