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可以拎走的电脑,打造一台8.4L的ITX小钢炮主机
一、前言
在DIY圈子里,總有那么一幫子玩家試圖打破常規,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譬如“垃圾佬”玩家將預算壓縮到極致的500元、700元吃雞主機,再譬如ITX玩家追求的3L、4L主機。我認識很多這樣的玩家,他們手頭并不缺電腦用,他們打造這樣的電腦,只為追求那種折騰的過程和體驗,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極客精神吧。
本人作為一名混跡DIY圈子十多年的佛系玩家,在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方面,自然是比不過那些大神們,但折騰的勁頭,卻一點也不小。近一段時間,本人趁著閑暇時間,搞出了一臺ITX主機,這臺主機的體積大約為8.4L,體積方面控制的還算不錯,整機性能也相對均衡,無論是作為生產力工具,還是打游戲都是可以的,下面就把折騰過程及體驗分享給大家吧。
二、配機思路及配件介紹
先看看配件全家福。
配置單一覽,其實主板用B550 ITX性價比更高,不過B550主板最近才上市,好多型號都沒有開售,等不及之下,用了更高一檔的X570,當然,這樣一來花的錢也更多一些。
CPU為AMD 銳龍5 3600,其實我手里還有一塊3700X,但由于擔心散熱壓不住,便退而求其次,將CPU降了一檔。
主板為華碩 ROG Strix X570-I Gaming,該主板算是X570 ITX里面不錯的一款,做工和功能都很不錯,由于本人之前分享過這塊主板,所以本文就不再贅述了。
內存選用了影馳 星曜 DDR4 3600 16GB x2 RGB內存。對于AMD平臺來說,由于新一代ZEN2 CPU的架構特點,內存并不是越高越好,官方推薦使用DDR4 3733能夠獲得最低的內存延時,所以這里選用了3600頻的影馳星曜內存。對于手持低頻率內存條的用戶,可以嘗試將其超頻到接近3733MHz的水平(視內存體質而定)。
內存的外包裝采用黑紫配色,看上去十分酷炫,充滿了科技感。
背面是產品的特色功能介紹。
內部采用塑封包裝,附件比較簡單。
該內存采用黑色散熱馬甲,據說使用了8層PCB制造,用料還是比較厚道的。
該內存最為吸引人的就是頂部的導光條了,該導光條采用類似鉆石風格設計,讓人對其通電后的RGB燈效十分期待。另外,內存散熱片上凸凹有致的線條也很有特色,看上去很有立體感。
頂部的鉆石風格導光條看上去晶瑩剔透,很有檔次。
這里有個透明的小開窗,實乃點睛之筆。
端部特寫一張。
顯卡采用了影馳 RTX2070 MINI,受限于喬思伯T8機箱的體積(顯卡限長21cm),能裝進去的顯卡多為低端卡,高端顯卡非常少。不過經過一番功課后,發現影馳的這款RTX2070 MINI完全符合要求(長度19cm),遂采用之。
顯卡外包裝采用了類似于馬賽克風格的迷彩圖案,很有個性。
背面是各種“黑科技”介紹。
內部用泡沫棉固定,保護性不錯。
該顯卡的風格和影馳旗下的金屬大師系列類似,不過由于該顯卡主打ITX,所以長度控制的比較短。
顯卡采用雙風扇設計,外殼為藍色鋁合金,看上去很有質感。
顯卡使用3熱管設計,保障了散熱效果。
肩部并沒有光污染設計。
采用了8PIN接口供電。
視頻輸出接口為DP x1、HDMI x1、DVI x1,并有防塵塞保護。
背部采用了藍色鋁合金背板,和正面的配色風格保持一致。
由于華碩 ROG Strix X570-I Gaming主板有兩個M.2接口,所以SSD選擇了金士頓 A2000 500GB M.2做主盤,西數 SN 550 1T做從盤的方案,下面看看金士頓 A2000 500GB M.2。
金士頓SSD的外包裝一貫比較環保樸素。
背面有個小開窗,能夠看到SSD上的一些信息。
附件比較豐富,除了說明書質保卡,還附贈了一個散熱片。
盤體一覽,其主控為SMI SM2263ENG,顆粒為64層3D TLC。
背面沒啥元件。
散熱片由主體和背板兩部分組成,既能用在單面顆粒的SSD上,也能用在雙面顆粒的SSD上。
受限于喬思伯T8機箱的體積,散熱器選擇了喬思伯HP400電商版。
散熱器的外包裝采用藍色風格,看上去比較清爽淡雅。
這一側是產品的技術規格。
這一側是產品支持的平臺和一些參數信息。
附件一覽。
散熱器為9cm薄下壓式設計,體積非常小巧,尤其適用于對散熱器高度限制比較嚴苛的一些場合。
散熱器的高度只有3.6cm,采用4熱管穿fin設計,熱管和鰭片都進行了鍍鎳處理。
純銅底座也進行了鍍鎳處理,底座和熱管之間采用焊接工藝連接。
機箱選擇了喬思伯T8,最早看上這款機箱,主要是因為機箱頂部的把手,再加上其體積小巧,顏值高,讓我心心念了好久,這次終于得償所愿。
機箱采用牛皮紙箱包裝,簡潔環保。
機箱采用鋁鎂合金外殼+內鋼+雙鋼化玻璃設計,頂部提供了一個高強度全金屬把手。
和ITX主板盒子放一起,就知道其體積大小了。
開機鍵位于右上側。
2個USB3.0接口位于右下側。
換個角度看看。
頂部的金屬把手特寫。
底部采用大開窗+防塵網設計。
機箱的內部結構一覽,該機箱雖然小巧,但居然能支持ATX和SFX兩種規格的電源,當然,如果用ATX電源的話,對CPU散熱器的要求就更苛刻了(SFX電源限高6.6cm,ATX電源限高4.5cm),另外,用ATX電源還會擋住內存的RGB燈效,所以本人決定還是用SFX電源吧。
另一側,沒有預留背線空間。
機箱頂部自帶一把14cm光效風扇,硬盤位則位于機箱的前面板內側。
三、裝機展示
其實裝ITX也不難,不過相比ATX的隨心所欲,ITX要注意順序,否則很容易返工。
對于這套配置,本人的做法是先在裸機狀態裝好主板上的配件(散熱器,M.2 SSD等),然后再裝進機箱。
略過枯燥而乏味的裝機過程,直接看成品。
豎起來看看。
背面雖然沒提供背線空間,不過一些風扇線材、USB線材之類的,可以用扎線帶處理一下,這樣看上去就清爽多了。
蓋好側板,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換個角度看看。
這次的光污染比較少,只有內存和頂部的風扇有光。
內存特寫,燈效還是不錯的。
四、性能測試
先看看CPU、主板、內存信息。
CPU-Z自帶測試,受限于ITX主機的散熱條件,CPU的PBO頻率并沒有達到最高值,所以在跑分上比裸機平臺的成績要略低一些。
國際象棋成績。
CINEBENCH R20成績。
AIDA64內存帶寬測試。
視頻轉碼測試,由于勾選了硬件加速,所以顯卡成為影響解碼時間的主因,測下來也就比比本人之前的10700K+2060Super平臺慢了1秒。
SSD性能測試,金士頓 A2000 500G作為系統盤,這速度也夠用了。
圖形性能測試,測試使用的驅動版本為445.87。
3D mark二連測試,該測試同樣受CPU散熱影響,成績略微有所下浮,大致和GTX2060Super相當。
3D Mark Port Royal測試,該測試主要用于測試顯卡的光線追蹤性能。
限于篇幅,其他游戲測試就匯總到一張圖上了。
可以看出,雖然受散熱影響,CPU的PBO頻率有所降低,但整機的游戲性能并沒有太多下降,在2560X1440分辨率下,能夠開高特效暢玩大多數游戲,至于低一檔的1920X1080分辨率,那就更無壓力了。
CPU溫度測試(室溫23.3℃),烤機溫度也不算太夸張,只有83℃,不過此時CPU頻率只有3.7GHz。
顯卡烤機溫度為84℃,由于顯卡采用了獨立的風道,溫度控制的還算可以。
功耗測試,整體都不算高。
五、總結
打造ITX主機其實就是一個平衡體積、散熱、性能的過程,最好的ITX主機不一定是性能最強的,但一定是最均衡的,對于本人這次折騰,如果滿分為100分的話,個人覺得可以打80分,下面總結幾句吧:
亮點方面:顏值高,體積小巧,把手一提,甚至可以當便攜式電腦使用;性能均衡,無論是作為生產力工具還是游戲機,都能勝任。
改進空間:主板換為B450或B550,可降低成本;機箱的頂部風扇位其實可以安裝140一體式水冷(當然,風扇要換成薄扇),這樣其散熱效能將大大加強(增強PBO頻率,等同于提高性能),不過由于140一體式水冷過于稀少,所以個人覺得喬思伯官方最好能出個改版,將頂部風扇改為12cm規格的,這樣就有大把的120一體式水冷可以使用。
以上就分享到這里了,謝謝欣賞。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只手可以拎走的电脑,打造一台8.4L的ITX小钢炮主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rest api_REST API的演
- 下一篇: jdbc pdf_JDBC教程– U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