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有关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鄭板橋喜畫竹,曾有胸有成竹之傳聞。我有心胸中早蘊有十萬竿竹,一時間靈思飛涌化作這淋漓的墨畫,龍飛鳳舞地在九天之上一般,渲染了云霞是新清的綠。該畫跋寓意為:懷才而不遇,惟有信手涂抹,于字畫行間展其才華抒其胸臆。
梅蘭竹菊歷來是中國畫家鐘愛的題材,而且提到墨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難得糊涂的鄭板橋,更是理所當然的認為,鄭板橋畫竹自然是胸有成竹,可萬萬沒想到,鄭板橋自己都說。
他畫竹是胸無成竹,而真正胸有成竹的是另有其人,這人還和鼎鼎大名的蘇軾是表兄弟。
在鄭板橋之前,歷史上有個人畫墨竹很厲害,他就是北宋的文同。“胸有成竹”這個詞,就是由他而來。他被認為是文人畫的先鋒。
他的竹子,筆墨扎實而不僵,氣韻靈動而不滑,非常耐看。他的作品流傳到今天的很少。只有一幅墨竹,就這一件足以名載史冊了。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元豐初年任湖州知州,未到任而死,故有“文湖州”之稱。
擅詩文書畫,以善畫墨竹著稱,主張“胸有成竹”而后動筆。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在其影響下,形成了“文湖州竹派”。以一人擅畫一物而開派,毫無疑問文同是個高手。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藝術上的知音,胸有成竹的廣為人知就要感謝蘇軾,在文同的仰慕與傳播者中,蘇軾是最為重要的人物。這對表兄弟“竹石風流各一時”,成了墨竹的倡導者。
他們在創作之外,理論貢獻也很高,如“雖無常形而有常理”“達者寓物以發其辯”等觀點。
涉及到藝術觀察、藝術構思和藝術傳達的要旨,其意義不僅在于繪畫,對各藝術門類的創作都有借鑒的價值。
一些學者甚至認為,墨竹逐漸被賦予新的內容,獲得新的聲望,在文人間廣泛流行,主要歸功于蘇軾對文同墨竹的贊賞。可以說文同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蘇軾的宣傳。
文同認為:“世無知我者,惟子瞻一見識吾妙處”。有時文同還會特地在畫幅中留下空白,只等待蘇軾一人加以題詠。
蘇軾的繪畫創作也受到文同的啟發,如米芾評論蘇軾的墨竹畫:“運思清拔,出于文同與可,自謂與文拈一瓣香。”
蘇軾曾寫信向文同抱怨,在不少相識的士大夫家里都看到了文同所作的墨竹,而他只擁有“一竿”,因此他專門令人去求畫。
于是文同送他一件《筼筜谷偃竹圖》,自言“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文同送給蘇軾的這一竿竹子非水墨竹,乃是著色竹子。
蘇軾收到竹子后,精心裝裱,并作贊語。蘇軾有詩曰:“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
文同總結了畫竹的基本原則,自稱“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即為“胸有成竹”的來歷。蘇軾畫竹受文同影響很大,他在《與可(即文同)畫貨彗谷堰竹記》中記述了文同的一話。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一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
意思就是,竹子初生時,只是一寸高的小芽而已,但節、葉都已經具備了。從像蟬的腹部、蛇的鱗片一樣,到劍一樣挺出高達十尋的,各種形態都是天生就有的。
如今畫竹的人一骨節一骨節地來畫它,一片葉一片葉地來堆砌它,哪里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啊!
所以畫竹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筆來仔細的觀察,就會看到他所想畫的竹子,急起揮筆,依照心里竹子的形象,一氣呵成,以再現心中所見到的(竹子)。
(這個過程)好像兔子跳躍飛奔、鷹隼俯沖下搏一樣,稍一遲疑,機會就失去了。
后來的鄭板橋也愛畫竹,按現在話說他還是文同的粉絲,常常在畫中也提起他,這也足以說明文同畫竹的藝術魅力和影響。
鄭板橋自題《墨竹圖》:“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隱躍于紙外平!
他又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
實際上,鄭板橋“胸無成竹”與文與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鄭板橋注意的是在創作之前,構思要與熟練的技巧相結臺。
但這種寫意畫與文同高度寫實墨竹畫在技法上又是有區別的,即有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神似與形似的不同。所以鄭板橋的胸無成竹絲毫也不遜于胸有成竹。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鄭板橋畫竹還講究書與畫的有機結臺,“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
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為此,人們都能從他的字畫中體味到。
鄭板橋畫的怪石,先勾石約輪廓,再作少許橫皴或淡擦,但從不點苔,造型如石筍,方勁挺峭,直入云端。
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勝,給人一種“強悍”“不羈”“天趣淋漓,煙云滿幅”之感《竹石圖》。
竹一直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宣和畫譜》將繪畫總分十門:“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果門”。
墨竹獨立成門,可見人們有多愛它。
但中國人是什么時候最早開始畫竹子呢?材料不足無法搞清。有起源于關羽、王徽之、顧愷之等多種傳說。
北周大詩人庾信有“水影搖叢竹,林香動落梅。直上山頭路,羊腸能幾回”的詠畫屏詩,可知當時屏風畫上是有竹子的。這距離今天已經1400多年了。
陜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上有綠竹二叢,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上色竹之一。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說唐“蕭悅,協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
白居易還專門寫過稱頌他的《畫竹歌》,“不根而生從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有关郑板桥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联想投资的(联想投资的芯片公司)
- 下一篇: 使用Spring AOP,自定义注释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