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郎加上师:佛教的“御怒法门”是改变自心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扎西郎加上师:佛教的“御怒法门”是改变自心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扎西郎加上師:佛教的“御怒法門”是改變自心
對于這本談論該如何對治情緒及培養安忍性情的書,把它論證中的一些綱要性原則做個說明,應可更有助于一般讀者了解。
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某種可稱為心性可塑性的信仰,亦即相信人類心性具有無限發展的潛能。這個原則可以由對心理學和心智運作模式的復雜理解得到印證。寂天菩薩和嘉瓦仁波切的論證并未脫離歷史悠久的佛教心理學和心靈哲學的范疇,這些教義與哲思對人類五識的運作都有詳盡的析論。一般而言,由此觀點來審視心靈,是將它放在一個復雜、靈活的架構下來培析,在這個層面中,人類心理的認知及感情面向被視為一個整合體。因此,當這兩位大師告訴我們該如何對治憤怒等情緒時,他們其實并不主張用壓抑的方式。佛教徒和現代心理學理論都同意,若是一味壓抑怒意,只會對身心造成戕害。佛教的御怒法門,是以斬草除根的方式將憤怒的根基除去。換言之,寂天菩薩和嘉瓦仁波切采用的方式,是重新導正我們性格的發展方向,使我們漸漸修鏈到對事物不再產生強烈情緒應的境界。這是本書所提倡的對治之道背后,各位應該要了解的精義。這個要旨很簡單:調伏你的心性。寂天菩薩用了一個極佳的譬喻來強調這種內在修鏈的重要性。我怎么可能覓得足夠皮革,
來達到完全覆蓋大地目的?
但如今只要靴底有塊革墊,
那不就等同于覆蓋了大地?
這就好比憑我一人之力,
無法完全摒除外在干擾;
但我能調伏自己的心,
那又何需費神對治其他? ﹝第五章13-14頌﹞
這兩段頌文當然和《法句經》中佛陀的著名經論的十分神似。
這顆心是如此幽微難辨,
隨心所起意念紛至沓來;
但智者就懂得調伏心性,
訓練有素的心性帶來大喜悅。 ﹝第35頌﹞
寂天菩薩稱此基本的佛教修行為「護持心性」,他在《入菩薩行》的第五品中對此有大篇幅的討論。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扎西郎加上师:佛教的“御怒法门”是改变自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杂牌手机怎么解锁锁屏密码,教你解锁杂牌手
- 下一篇: 慈诚罗珠堪布:皈依不是领个证,法名不是换